武志红:轻易说这3句话的人,不值得深交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20评论

作者 | 武志红

编辑整理 | 张罐子

本文节选自武志红2021年新作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01.
在关系中,要真实地表达爱与恨

 

真实,是通向真爱的唯一途径。
 
爱,是接纳你本来的样子;
优秀,本质上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
 
所以,有这样一个扎心的道理:
 
你永远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你会因为优秀而被需要。
 

 

 

02.

请不要粗暴地评判痛苦者的感受

一个孩子被父母伤害,但所有家人都说,“父母是爱你的,你不该痛苦。”
 
到了社会上,大家也这么说。
 
去看书,书上也这么说。
 
最后,他只能“分裂”。
 
有时,是一个学生受了老师的伤害,但学校不给他支持。
 
回到家,父母也说,“老师虐待你是在教育你。”
 
他去看书,书中也这么说。
 
最后,他也得“分裂”。
 
在严重重男轻女的社会,女性也容易有这样的结果。
 
她的痛苦无处诉说,任何人都用一套奇特的逻辑告诉她:“别人没有错,错在你。”
 
譬如印度,不少被强奸的女性不能报警,因为报警会被警察奚落,甚至被警察强奸。
 
最后,她也只能“分裂”。
 
对他们而言,系统性的被迫害是非常真实的。
 
最可怕的是,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说虐待你的人是爱你的。
 
请记住,轻易说这些话的人就是 在制造分裂。
 
所以,请“看见”痛苦者的痛苦感受,确认他们的痛苦感受是多么真实。
 
不要粗暴去评判,更不要朝相反的方向说:“其实对方那样对你是没有恶意的,是对你好啊。”
 
你以为这是在让他看到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继续将他朝分裂的方向推。

 

 

03.
付出型的人,要先照顾好自己

付出型的人,因为太难享受生命,容易无意识地追求痛苦上的平等——

 

我付出这么多,我真的很辛苦,你要回报我,以你自己的痛苦。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太辛苦操劳的父母,难以分享孩子的开心。

 

伴侣之间,公司里的同事之间,也有这一逻辑。

 

所以我想说,不要动不动就想牺牲自己,那样你会有怨气,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对你有亏欠;

 

不要动不动就倡导牺牲,那很可能是在诱导别人接受被剥削。

 

在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在形成了健康自恋、真实自我的基础上,去爱别人,乃至爱世界。

 

 

 

04.

“我是为了你”,这句话有毒

 

 

“我是为了你”,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一切责任和其中的“坏”,都将由你承担;

而我是好心的,所以可以免除一切责任与愧疚。

 

这句话的对立面是:“这是我的选择”。

 

即是我要这么做的,与你无关。

 

当确定这一点后,你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同时,你也会更充分体验到这一选择产生的各种可能,从而丰富并强大你自己。

 

 

 

05.

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两句充满诗意的短语:

 

如何拒绝你?没有敌意的坚决;

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

 

前者是我拒绝你时,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错了;

后者是我爱就爱了,无条件,也不会诱惑你需求我。

 

与之相反的是,“饱含不满的犹豫”和“不含深情的诱惑”

 

前者指,你怎么做我都不高兴,但若问我怎么办,我会说,你自己想;

 

后者如一夜情。

 

在亲子关系中,常见的现象是:

 

父母用奖励等方式,诱惑孩子做父母期待的事;孩子则用讨好等方式,诱惑父母的认可与关注。

 

父母的做法会让孩子以为真实的自己不值得被爱;讨好的孩子,被父母关注那一瞬间会感到高兴,但紧接的是失落。

 

任何感情或情绪,不管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如果是因另一个人诱惑产生的,而不是一个人自发生出的,都是一种玩弄。

 

当然,事情的另一面是,诱惑相当普遍。

 

正因此,深情才更显宝贵。

 

 

 

06.

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以很简单:
 
不过度干涉和入侵孩子的空间。
 
一个孩子,
如果没有背负父母转嫁的使命,
不用分担父母的严重痛苦,
也没有被父母的权力意志严重入侵,
以及生理需求得到了保障,
那么他想不赢都难。

 

 

07.
太过于黏稠的关系,会吞噬很多生命力

 

父母对孩子的强烈需求,会绞杀孩子的生命力。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是时间上的共生需求

 

如一些孩子离开父母去读大学了,父母仍一天给孩子打几个电话,甚至每天跟孩子视频。

 

有的父母想要的是空间上的共生

 

如孩子很大了,还和父母(常见的是妈妈)睡一张床,或者孩子成家了,父母还和孩子住在一起。

 

父母这种黏稠的、无处不在的盯视,会让孩子失去发展的自由。

 

所以,一个人能否有独立的空间极为重要。

 

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他说了算,他可以将其他人的目光和评价屏蔽在空间之外。

 

这个空间可容纳他的一切想象,以及一切人性,如自私、欲望、背叛与暴力等。

 

它们的流动,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根源。

 

 

 

08.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都指向分离

 

 

生命力需要伸展空间。

 

婴幼儿时,主要在妈妈的怀抱中伸展;

做学生时,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中伸展。

 

在正常情形下,这两个阶段像是在有保护的实验室里做练习。

 

长大后,则要在广阔的天地间伸展。

 

如果一直待在妈妈的怀抱与限制中,难以展开自己的人生,生命力会被压制住。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指向分离,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生命。

 

如分离不能完成,就会导致出现“妈宝”这种情况。

 

分离过程,需要妈妈允许和父亲强有力的介入。

 

有了父母的鼓励,孩子走向独立会简单很多。

 

 

 

09.

优秀指向分离,愚昧指向拒绝分离

 

 

父母只逼孩子学习,却不培养他生活的能力,更不让他锻炼身体,藏着这样一个逻辑:

 

孩子不需要发展可以自由行动的技能。

 

——很多亲子关系都藏有这种信息:

 

你如果太优秀,我的优越感就会被破坏,就会失去你,无法操控你;

 

所以,你只需要拥有一种卓越的谋生技能,在其他方面就安心当个白痴,比如书呆子,这样你就无法离开我了。

 

因此,很多孩子长大后都缺乏迁徙的自由,他们有着这样一种感觉:

 

自己有一个硕大的脑袋,而胳膊和腿被控制,甚至被斩断了,如同人彘。

 

 

 

10.

逃离原生家庭时,不要犹豫

 

 

有时,逃离非常重要。
 
当然前提是,有一个可逃离的空间
 
在旧时代,如果家长对孩子太过分,男孩也许能逃走,但女孩只怕还没有可逃离的空间。
 
而在现代,成年女性一定程度上有了可逃离的自由。
 
如果你的家庭让你有窒息感,要好好使用这种自由,你可以少回去,甚至不回去,这可能会倒逼一些老人向孩子低头。
 
并且,有了这种经历后,你对这个社会的警惕性要高一些,会好好保护自己。
 
有的家庭有时候很残酷,当使用你的肉身为家庭谋婚姻利益时,尤其残酷。
 
以前一个调查显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中国女性,自杀比例很高。
 
我想原因就是,她们被盘剥得太严重了,先是被娘家无情利用,如换亲这种可怕的事;结婚后在婆家还要被压榨。
 
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掌控,那不是奴隶是什么?
 
同时, 如果有广阔的自由天地在等着你,别犹豫,逃出去。
 
以上内容选自心理学家武志红2021年新作《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这本书拆解了“孤独、自恋、成长、梦想”人生四大课题,剖析行为背后深层心理动机,带你探索自己的潜意识。
 
随书还附赠问卷,精心设计15个引导你认识自我的问题。
 
新的一年,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吧!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