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因为当孩子想离开父母、走出家庭,独立面对外在世界时,
父母总感觉孩子不够成熟,担心孩子受伤,于是抓得更紧。
从而导致,双方陷入了一种「相互纠缠、难以分离」的困境。
一个孩子如何才算「长大」,可以脱离父母的保护,独立走向世界呢?
他们很向往和期待有孩子的家庭生活,然而,却一直怀不上孩子。
为了让妻子开心一些,丈夫鼓励说:“别放弃,我们的孩子会很活泼的。”
他们一起想象孩子的模样,一边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埋在院子当作一种祝福。
没想到在一个雨夜,那些纸条突然“生长”成一个小男孩,并且开口亲切地叫道:
听到这样一声称呼,他们不禁兴奋地拥抱,梦想成真了!
原来呀,这6片叶子就是吉姆和辛蒂当晚埋在土地的纸条,它象征着——
一个孩子如何在6次成长之后,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走向自我独立。

蒂莫西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自从来到这个家十分受欢迎,亲戚们都很喜欢他、疼爱他。
为了不让孩子受屈辱,身为父亲的吉姆,果敢向老板“讨公道”。
直到有一天,蒂莫西遇到比自己高一个头的大姐姐,两人分享了成长的一些秘密,很快表露出好感,一起骑着单车玩耍,被父母发现了。
妈妈甚至认为,那个女孩会欺负弱小的蒂莫西,而且不会接受蒂莫西腿上长叶子的样子。
但是,父母不知道的是,蒂莫西跟女孩在森林里,用树叶编织出一个属于他们的“小世界”。
当妈妈跟随着那个女孩走进他们的“小世界”,看见了美妙得令人窒息的情境,也忍不住感慨。
蒂莫西跟女孩的产生好感并建立关系,初次体验到一种并非来自家庭的,而是跟陌生人的深度联结。
阳光下的蒂莫西,在这个世界里学会跟陌生人建立情感。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这种「异性之间走得亲近」的行为,称之为“早恋”。
而这一刻,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在情感上完成分离,放心让孩子去更多、更主动建立情感联结。

妈妈辛蒂从小没有亲生的父母,但幸运地被鲍勃叔叔收养后,才终于拥有完整的童年。
小男孩蒂莫西,也从每一位家庭成员身上,感受到这种幸福的延续。
在孩子认知里,这种源自家庭的幸福感,似乎是永恒的,家人也会一直陪伴,谁也不会消失。
然而有一天,医院里传来消息,养父鲍勃叔叔快要不行了。
为了避免伤感,鲍勃叔叔让大家出去,留下小男孩蒂莫西聊一会儿。
蒂莫西跟鲍勃叔叔聊得十分开心,并且深刻沉浸在幸福的体验中。
可是突然,鲍勃叔叔停止了心跳,蒂莫西因此见证了死亡。
它会在不经意之间被带走,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死亡。
父母也毫不避讳这一幕,一边抚慰蒂莫西,一边为鲍勃叔叔哀悼。
现实生活中,当亲人去世,很多父母会刻意回避,或者用一个“善良的谎言”遮蔽死亡:
其实这一刻,父母不应该让孩子避免看见死亡;而是严肃对待这个终极课题:是啊,人是会死的。
死亡会引发一种原始的恐惧:生命如此短暂,我为什么活着?
诚然,孩子需要父母的抚慰,但更需要的,是父母拉开现实的帷幕,让他们看见这个真相。

这个房间里,挂着女主人的画像,那是大艺术家的杰作,大家都用言语刻意奉承。
然而,蒂莫西却直截了当地说出内心的想法:“这作品看上去不怎么样,我画的比这更好。”
女主人拿出画笔,冷嘲热讽地让男孩“展现才艺”。蒂莫西也毫不怯场地画了起来。
他果然创作出一幅令人惊艳的铅笔画像,但同时,却在女主人的下巴处画了山羊胡。
妈妈正要给蒂莫西擦去,但女主人猛然夺过那幅画,看见了“被丑化的自己”。
这个时候,妈妈决定不再遮遮掩掩地袒护儿子,而是果断跟儿子站在一边,肯定儿子个人意志的呈现:
“夫人,有时候你打扮得不伦不类,你的笑话也不好笑。我想爱戴您,但如果有人请我为您送葬,我会告诉他们,少跟我废话。”
蒂莫西意识到,他表达真实的想法得到了支持,由此开始呈现自己的意志。
成长中,孩子会表达出一些真实想法,甚至因此跟人冲突。很多父母会“教育”孩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其实父母真正要做的,不是行为上直接干预孩子,而是精神上给予鼓励与支持,将判断留给他们自己。
当孩子的自我感觉获得父母的确认,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也不再一味依赖父母,从而获得一种自我感。

其实,他们想摆脱这些枯燥的活动,但碍于亲戚情面无法拒绝。
蒂莫西的妈妈内心不甘,便对亲戚说:“你不知道蒂莫西的艺术天赋吗?他是个优秀的艺术家。”
他懵懂地拿起一件乐器,在严肃的古典乐聚会上,敲打出欢快的节奏,破坏了高雅的气氛。
但在父母看来,这一段节奏声,正勾勒出他们内心的渴望——
他们厌烦这种聚会,很想打破它、颠覆它,只是不敢付诸行动。
眼下,与其让儿子在台上出糗,不如一家人“破罐子破摔”吧!
于是夫妇俩一起上台,伴着蒂莫西的节奏,忘我地唱流行乐,不顾大家异样的眼光。
回到家,父母相互拥抱,欢呼:“太酷了,我们居然唱摇滚乐!”
妈妈开心地回答:“不,我想明年咱们也不被邀请了,因为你太棒了!”
蒂莫西明白,他突破了父母所不敢的行为,超越了父母的局限。
现实中,很多父母的内心,都有不敢、做不到的事情,比如——
而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没遇上这么多坎,所以他们会去尝试,甚至由此会超越父母的局限。
除非,父母因为自己曾经做不到,于是告诉孩子:“你别去做,你也不许这么做。”
所以呀,当父母看见孩子做出了自己所不敢、做不到的事情时,我们不妨像电影中的吉姆和辛蒂一样,也打破自己内心的枷锁。

出于父亲的喜好,蒂莫西开始学踢足球,并且参加了学生球队。
平时,他和父亲乐此不疲地练习传球。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孩子。
可现实是,10岁的蒂莫西身材瘦弱,比大家矮一个头,完全不符合球员的体格。
每次学生比赛时,蒂莫西只在候补席斟茶递水,没有踢球的机会。
教练说:“如果让蒂莫西上场,恐怕他活不过明年生日!”
直到一次比赛中,一位球员受了伤,候补席的0号球员蒂莫西有机会上场。
教练告诉蒂莫西,他只要站在球场一角最安全的位置,不要走动,凑人数就可以了。
可是观众席上,父母激动地对蒂莫西大喊:“快跑起来!”
连他的小女友也来到球场,高举牌子:“0号与我同在!”
阳光下的蒂莫西备受鼓舞,奋力踢球,接二连三摆脱对方的防守。
然而射球进门的一刻,大家才反应过来:蒂莫西居然把球射进自方的球门……
蒂莫西一队输掉了比赛,观众对他喝倒彩,母亲也感到离谱;
蒂莫西体验到,尽管自己能力被看见、被展示,但也未必取得优秀成果。付出跟结果不一定成正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会导致孩子的全能自恋发生变化:
此时,孩子正深刻地跟世界触碰,而父母,也要一如既往的肯定与支持。这样,孩子才不会丧失走出去的热情和自信。

蒂莫西听了后,说:“很简单呀,发明一种新的铅笔,不可以吗?”
因为这一句话,父母以蒂莫西腿上的叶子为灵感,熬了几个通宵后,真的做出叶子材质的铅笔。
父亲兴奋地将这支笔拿到领导面前,可完全得不到重视;他也只好低头离开。
后来,“叶子铅笔”果然让铅笔厂起死回生,但领导却声称,这是他自己的发明。
实际上,从铅笔厂面临倒闭的一刻起,父亲的力量变得越来越虚弱:
职业瓶颈期、得不到领导重视、不敢上去捍卫自己的创作……
而蒂莫西恰恰相反,他当众夺过麦克风表示,“叶子铅笔”是自己父母的成果。
蒂莫西的大胆表达非常有力,也鼓励了父母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于是,大家要求蒂莫西展露腿上的叶子,佐证其设计灵感。
母亲为了让蒂莫西避免难堪,低声说:“没关系,你可以选择不展示自己。”
这一刻,蒂莫西不仅成为自己的样子,还悄然走到了父母前面;
回家以后,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了,象征着孩子 第六次成长。
父母这才意识到,他们曾经寄托于孩子的那些期待,已经完全从蒂莫西的身上脱落了。
蒂莫西平静地说:“这注定要发生。别的孩子长大后远走他乡,我的叶子掉光,也要离开。”
父母非常不舍得孩子,哭着说:“亲爱的,你不能走,我们才刚学会当爸妈。”
然而一道闪电,蒂莫西已经消失了,连一声“道别”都没有。
而孩子成长意义的“离开”,也是在一瞬间,没有给父母任何准备。
即便是如此爱孩子的父母——吉姆和辛蒂,也有做好的时候,以及不够好的时候。
而对孩子来说,更重要是 每一次成长与分离时,得到了父母的祝福。
最后,蒂莫西说,“你跟他们短暂相聚,但他们给你的爱却超乎想象。”

作者:梁脊。责编:天雅,陈沉沉。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