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导演新作:困在抑郁里的孩子,该如何去拯救?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9评论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上周五去看了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看的过程流了几次泪。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极具反思意义的教育类电影。
 
它讲述了厌学的抑郁症少年尼古拉斯——
 
从不知所措,到不断向父母求救;
从努力变好,到备受质疑与排斥;
最后在痛苦与压力下,走向毁灭……
 
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完整地展现了一个抑郁少年内心的混沌与迷茫;
 
同时它也给父母们敲了一个警钟:拯救和毁灭孩子,往往是一念之差。
 
今天借此契机,我想聊一聊:
 
当孩子出现厌学、抑郁倾向时,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预防悲剧发生?
 
(注:本文含轻微剧透)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片中尼古拉斯的心路历程:
两年前,父亲彼得爱上了年轻貌美的女性艾玛,离开了家中的妻子和儿子。
 
随后,他和艾玛组合成了新的家庭,并生下小儿子。
 
但他没有就离异和再婚的事情,给尼古拉斯任何解释或交待。
 
被父亲抛弃,是尼古拉斯的第一个心结。
 
 
父亲离开后,母亲凯特内心充满怨恨,在儿子面前不断咒骂前夫。
 
对此,尼古拉斯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确实被父亲抛弃了,内心倍感失落痛苦;
 
另一方面,他依然深爱、崇拜父亲,渴望父亲回来。
 
对父亲爱与恨的分裂,是尼古拉斯的第二个心结。
 
在父亲的忽视、母亲的负能量双重夹击下,他患上了抑郁症:
 
内心充满痛苦,却说不出痛苦的缘由;
无法融入学校,出现厌学逃课等行为;
为了麻痹痛苦,不惜用刀子进行自残……
 
为了逃离怨气冲天的母亲,他请求搬过去跟父亲一起居住。
 
父亲收留了他,给他重新找了学校,继母也努力去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但遗憾的是,
 
父亲和继母并不理解尼古拉斯的痛苦,总是有意无意给他施压,要求他迅速适应新学校,补回落下的功课。
 
当尼古拉斯承受不住压力,再次逃课和自残时,父亲非常生气,情绪失控并推倒了儿子。
 
尼古拉斯哭着对父亲说: “我现在内心很痛苦,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
 
父亲非但没有同情,还责备尼古拉斯过于脆弱:
 
“我小时候的处境比你艰难多了,我都一个人撑了下来,你为什么总是无病呻吟,不能像我这样坚强一些……”
 
不被父亲理解,是尼古拉斯的第三个心结。
 
 
次日早上,他在浴室里用刀割开了自己的手腕,企图自杀。
 
所幸继母及时发现,将他送往了医院。
 
但,这依旧阻止不了他想自杀的念头。
 
留院观察一个星期以后,医生建议继续让他住院。
 
但他却想方设法恳求父母带他出院,并保证一定好好上学,不再自残。
 
父母相信了他的话,将他接回了家。
 
在家中,他平静地向父母表达了歉意和感恩。
 
随后,便以洗澡为由,在浴室用一把枪彻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尼古拉斯为什么会自杀?
 
影片一共展示了两条线,去阐述可能的原因:
 
① 父母离异造成的负面影响。
 
影片中,尼古拉斯的父母其实已经情感不合很多年。
 
出于对儿子的责任,父亲一直留在家里忍受着前妻。
 
在遇到艾玛以后,他选择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母亲呢,她一直未能从丈夫离开的阴影中走出来,
 
一边在儿子面前诅咒丈夫,一边幻想丈夫回心转意。
 
 
父亲缺少一个真诚的交待,母亲无法从离异中振作,从而导致:
 
一方面 ——
 
尼古拉斯对继母艾玛充满憎恨,憎恨她破坏了自己的家庭;
 
另一方面 ——
 
尼古拉斯陷入自我怀疑,怀疑父亲离开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从某种意义来讲,频频出问题的他,无形中成为了父母失败婚姻的“替罪羊”。
 
他通过逃学、自残和抑郁等方式,希望父母联合起来,共同面对他的问题。
 
但是父母只是指责他的问题,而没有真正理解他的苦衷。
 
即使生病自残,似乎也无法改变任何现状。
 
他被困在原地没有出路,这给他带来深深挫败与绝望。
 
 
② 代际创伤的传承与演化。
 
尼古拉斯的父亲彼得,也曾经历过一个艰难的童年。
 
十几岁时,他的父亲以追求政治抱负为由,狠心离开了家。
 
彼得一个人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去世。
 
当时,他的父亲明明在同一个城市,却不愿回来见妻子最后一面。
 
这件事,成了彼得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
 
40年后,他找到年迈的父亲,想要获得一个真诚的解释或交待。
 
 
没想到,老父亲丝毫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还一个劲地指责彼得:
 
“你一个50多岁的大男人,还在为40年前的小事磨磨唧唧,一点也不成熟。”
 
从中不难看出,彼得也是一个经历过童年创伤,且一直得不到父亲抱持的“孩子”。
 
在意识层面 ——
 
他努力不让自己变得跟老父亲一样冷漠无情,甚至为了陪伴尼古拉斯,果断放弃自己的政治生涯;
 
但在潜意识层面 ——
 
他却不自觉地重复了老父亲的路,离家出走,抛妻弃子,无法在情感层面理解和回应儿子的需求。
这既是彼得的困境,也是他将儿子一步步逼向绝境的深层原因。
 
 
尼古拉斯的经历,像一面被放大的镜子,映射着很多孩子成长的影子。
 
研究显示,
 
我们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却有约71%受抑郁困扰的孩子,在试图隐藏自身病情。
为什么要隐藏?
每位孩子的情况、成因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被外界理解和接纳。
就像尼古拉斯。
 
他一开始跟母亲居住,但母亲长年累月的负能量,完全无法为他提供情绪价值和关系滋养。
 
后来搬去跟父亲居住,但父亲也无法理解他的痛苦,总是要求他好好学习,融入同龄群体。
 
包括继母知道他抑郁后,总是心存芥蒂,将他当“异类”来看待,不让他靠近年幼的弟弟。
母亲的虚弱,父亲的隔离,继母的排斥,令尼古拉斯陷入痛苦无从倾诉的境地。
他不敢坦诚自己内心的脆弱与不堪,只能通过撒谎,极力隐藏病情,努力伪装成一个正常人。
但没有人知道,他在内心里正在与那个压抑、痛苦和绝望的自己,进行着怎样的斗争和纠缠。
 
我曾经采访过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他们的讲述中,表达了两种抑郁的状况:
其一:抑郁是不可控的。
抑郁症是一种病。
它不仅仅是心理存在问题,甚至还可能包含着生理病变:失眠厌食、恶心呕吐等。
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冒出悲伤、痛苦、想死的情绪,无法自已。
 
无论是生理的痛苦,还是心理的负面情绪,都不是他们能控制的。
其二:抑郁者常常自我攻击。
在意识层面,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振作。
但在心理、生理层面,他们根本做不到。
为此,他们充满了羞耻、愧疚与无价值感,深感绝望与无力。
 
尼古拉斯的自残,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攻击。
表面上看,他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能够正常与你交谈。
但实际上,他内在抑郁的情绪和感受,并不会因此消失。
相反,越是压制,越是隐藏,它就会变得越严重。
甚至有一天,它可能还会以更强大、更丑陋的面目重现,吞噬掉一个人所有的希望。
 
就像刚被父母从医院接回来时,尼古拉斯平静地给父母煮了咖啡,一家人其乐融融。
 
但下一秒,他就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局令人猝不及防。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当孩子出现厌学、抑郁倾向时,父母该如何去预防事态恶化?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强调2点:
不要过多评价;
不要强行教育。
诚如前面所说的,许多抑郁症孩子之所以隐藏病情,就是因为不被外界理解与接纳。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父母的批评教育:
你就是矫情,坚强点就没事了;
你就是封闭,需要多跟人交流;
你就是懒,多跑跑步,看看书,做做家务吧……
对一个普通孩子,这也许没什么。
但对一个抑郁症孩子,其实是很沉重的。
评价,是对他内在痛苦的否定;
而教育,则是对他内在无力的施压。
这一切,无疑会进一步刺激他的羞耻与愧疚,加剧他的封闭。
说到底,要想真正走出抑郁,他们首先需要有机会体验到活着的舒适,恢复对生的向往。
而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
提供一个涵容的环境,不去加剧他们的痛苦。
 
一位抑郁症女孩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她经历二次高考失败打击,情绪低落,心境抑郁。
每到晚上,她就一个人坐在出租屋客厅的沙发上发呆,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一天与奶奶闲聊,她不经意地脱口而出:
“好累啊,真想一死了之,一了百了。”
而面对奶奶那一句“你怎么啦”,她又下意识地否认:
“没事没事,我在开玩笑呢。”
奶奶没有多说什么。
但从那以后,她看到奶奶每晚都会拿着毛线来到客厅,坐在她旁边静静地织毛衣。
没有刻意的打扰,只有无声的陪伴。
 
女孩抑郁恢复后,回顾自己的康复历程,她说:
 
“奶奶无声的陪伴,让我感到家里有了容身之所;
 
我后来突然就不想死了,因为我已经爱上了客厅里的温馨与安宁。”
面对抑郁症患者,不带压迫的涵容,就是最好的善意。
试着在他身边,让他觉得安全。
不必诱导他说出心中的想法,而是让他知道:
 
当他愿意谈话的时候,你会尊重他的感受,愿意不加评判地听。
不必强迫他做出改变,而是让他知道:
 
当他想要站起来的时候,你会愿意尽你所能给他搭一把手。
当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再需要伪装自己时,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坦露自我,逐渐找回活着的意义。

 

 

但如果,身为父母的你,同样也被焦虑和无力裹挟着,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做到以上这些,也没关系。
 
因为你还可以选择:
勇敢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可以给孩子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参加家庭治疗。
 
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可以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抑郁;
 
而你也可以从中更加细致、完整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共同成长。
 
这或许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但没关系,再长的黑夜,天也会亮。
 
生而为人,你的孩子很珍贵,他值得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和更自由的人生。
 
与你共勉。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