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使用”的孩子

程林 800阅读 2评论

我遇到过这样一些来访者,他们一边抱怨着心理治疗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他们之所以会有改变完全是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中的一些人依然会如约准时参加治疗,准时的支付治疗的费用。这样的来访者,一度让我十分困惑:

第一个困惑是,我的治疗工作,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帮到他们?

第二个是,他们既然不满意,但是依然来接受治疗背后的动机又究竟是什么,难道都只是为了数落我么?

在我们之间,似乎有且仅有一个,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价值”的东西。这个叫做“价值”的东西,似乎如果我拥有了,他们就会失去,所以他们总会不经意的,不断的和我在咨询中努力的争夺,仿佛我是一个赤裸裸的掠夺者,时刻的警惕着我夺走他们的“价值”。

1.被使用的命运,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价值感的争夺

在心理学上,这或许是一群有自恋倾向的来访者。心理学家克恩伯格用“挤压柠檬,留下的残渣”来形容具有这样特征的人群。他们的生活大体上会反复的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是夸大自己,一件就是贬低他人。

具有自恋特征的人,之所以会不断的自我夸大,往往是因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自己的“价值”被养育者抽取了。纵观他们的成长之路,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是那些“被父母过度使用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父母打造成了一个个“客户优先型产品”。

孩子一出生,其实就已经拥有了截然不同的性格,我想这是很多妈妈都深有感触的事情。因为妈妈们很快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个刚刚降世的小家伙,是来跟自己“恋爱”的,还是来跟自己“讨债”的。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个性格温和的母亲,不一定就会拥有一个跟她的性格相似的孩子。于是乎,孩子的性格和母亲性格之间是不是匹配,就成为了母婴关系之间是否融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极大的影响了母亲和孩子之后的相互关系。

2。被使用的命运,来自父母和孩子气质的差异

孩子的气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之后的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他们在人生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的主观体验。

比如说,有这样一位朋友,他一直认为母亲偏心弟弟,他和弟弟一起犯的错误,母亲总是打自己却不打弟弟。即使在他成年之后,这种怨气还是让他对母亲耿耿于怀。时至今日,他去跟母亲理论的时候,母亲依然不觉得自己是偏心的,认为自己并没有刻意的只打他,不打弟弟。

我们说,假设这位朋友说的母亲总打他不打弟弟的事情是所谓真实的,但事实或许另有真相:这个朋友和自己的弟弟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这位朋友性格比较固执,而弟弟则比较灵活。当他和弟弟一起犯了错误,母亲生气的时候,弟弟一看妈妈脸色变了,转身就跑掉了,而他却固执的站在原地一声不吭。

他们的母亲恰恰是一个非常在意自己面子的人,看到他原地不动,也不说话,也不道歉,更没有表现出害怕要逃跑的样子,认为自己的生气对这个孩子没有起到作用,于是愤怒的打了他。一直打到他哭泣,母亲觉得自己的教育在他身上已经产生作用的时候,这件事才算是过去了。

在母亲的主观世界里,她真的没有厚此薄彼的动机,她的动机或许只是想让自己的教育在孩子身上发生效果。弟弟的逃跑和哥哥的被打哭,在母亲看来都是她的教育起到了震慑孩子的效果的重要标志。在父母的主观动机里,真的不存在偏心的。但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在哥哥的主观感受里,母亲无疑是偏心的,毕竟身体被打之后的疼痛感是深切且难以忘记的。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与生俱来的不同的性格特质,影响了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之后他们的应对方式。

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位拒绝性的母亲,她总是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习惯性的去拒绝。面对这样的母亲,一个性格比较害羞的孩子,通常会选择“把自己的需求躲避起来”,变得很少的向母亲表达需要,而且还会变得更加的退随,更加依赖母亲。

但是,一个而具有社交倾向的孩子则会显得截然不同。他们会在遭到拒接之后,转而选择向外界寻找链接,试图通过和外面的同学或者朋友进行积极的高浓度的关联,来弥补母亲拒绝对自己的影响。

从这个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样的母亲,不一定就会导致孩子一样的反应方式。如果从根源上来说,一个闭门不出,拒绝和任何人交流的孩子,和一个经常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不愿意回家的孩子,或许是遇到了同样的人生问题,只不过他们的性格特质,让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已。

3.被使用的孩子,来自父母的创伤经历

对孩子过度的使用,往往发生在内心有创伤的母亲身上。曾经的痛苦经历,让这个母亲有很多理想化的渴望。当他们没有办法在现实层面去解决和处理自己惨痛人生经历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种希望通过自己的想象或者幻想进行实现,用头脑的想象来弥补现实的不足。

这里插一句:如果一个人笃信宗教,其实背后或许也是类似的深层动力。

有过创伤的母亲,内心极度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经历类似自己的痛苦经历,于是他们很自然的就会把内心想象中的理想化的生活投射给孩子,认为孩子只有怎样怎样的去生活,才会是好的。这种把孩子的心理发展理想化的倾向,使得她们会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屏蔽掉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尤其是那些在自己成长中遇到创伤的困难经历。

例如,一个在早年成长中,父亲经常出轨,自己无依无靠的母亲。如果他有了一个男孩子,就有可能会要求自己的儿子要保持好和女生的关系,对儿子和异性的接触,显得敏感和愤怒。仅仅是因为她的儿子放学之后和女孩子多说了几句话,回家晚了,就会十分明显的影响到她的情绪。

母亲用要好好学习,不能早恋的借口,教育自己的儿子。但其实在她的内心,真正影响到她情绪的原因是,或许是孩子的恋爱,激发了她早年因为父亲出轨而离开自己的强烈的愤懑和恐惧。

早恋尽管是一种问题,但是对异性有好感渴望和异性接触,却是一个人正常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但由于这位母亲内心的恐慌,就有可能导致在孩子和异性有一些过多接触的时候,过分的紧张和反应过激,对孩子的行为过分的糟糕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的正常和异性的接触发展的能力被遏制,和异性接触成为了一件让孩子觉得羞愧和内疚的事情。等这样的孩子成年之后,往往会在恋爱中遇到问题,因为他们并没有很好的经历他们本就应该经历的过程。

很多母亲抱怨自己的孩子工作什么的都很好,就是恋爱能力差,不知道到怎么和女生交流,急的恨不得自己直接给儿子安排一个媳妇。殊不知,孩子又不是超人,你不让他在该成长的时候去成长这种能力,等到他该使用这种能力的时候,自然是有问题的。

有过创伤的母亲在和孩子的关系往往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对孩子的成长过分理想化,孩子一定是优秀的,一定是和自己不一样的。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做法是丢的,不如此这般的生活,孩子的未来一定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因为内心创伤引发的遇到问题的过度糟糕化,当孩子遇到一些敏感的问题的时候,妈妈就会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和过度的紧张。这就源自母亲内心的理想化和过度焦虑之间的无休止的动荡,使得自己的孩子在这种被过高的期待和被窒息般的保护中不断的震荡,最终失去了自我的功能。

在孩子眼中,自己必须要完成母亲的高期待,不然自己就无法获得母亲的爱。同时,孩子又不被允许犯一些错误,即使这些错误是很多孩子都会犯的错误,一但自己犯了错误,母亲就会显得很焦虑,很抓狂。这让孩子顿时感觉好像天塌了一般。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基本上是不敢犯任何的错误的,我的错误会让我的母亲整个人显得非常的焦虑无助,我必须要不断的向母亲去保证自己不会这样了,或者去不停的安慰母亲。后来我成年之后,接受了心理治疗,才发现正是我的这样的经历,让我变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各种的事情不但追求完美,又显得极度的小心翼翼,这种方式让我极度的痛苦。”

上面的这段话,是一位接受了心理治疗的来访者的自述。自大和敏感交织在了他的内心中。尽管后来的他已经成年,也离开了家庭,离开了母亲,但是这种影响却深深的根植在了她的人格之中。

4.被使用的孩子,来自父母的自恋未满足

在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具有自恋特质的父母身边,也经常可以看到“被过度使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母亲,往往会不经意间,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个部分”来使用。

因为孩子已经成为了妈妈的一个部分,所以孩子从心理上来说,就不在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很多选择是要为母亲负责的。这时候,孩子就遇到了一个颇为难受的窘境,那就是如果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无法获得妈妈的认可和爱,如果他想获得妈妈的认可和爱,就要做妈妈想让他做的事情。

如果你仔细的观察生活,你不难发现,具有自恋人格特质的人,往往来自一个“有条件爱的家庭”。他们的母亲往往是一些行为有规律可循、井井有条,但某种程度上冷酷无情的,颇有一些“焦虑”特质。她们总是会依靠孩子的行为或者表现来获得自我的满足。换句话说,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只有达到母亲的期望,他们才能获得关注和爱。

有一些孩子,他们天生就比较的敏感,他们似乎拥有发现母亲需要的惊人能力。虽然他们年纪很小,但是他们凭直觉就可以觉察到目前的需要,并且做出回应。于是,他们很快就成为了“母亲需要的那个孩子”他开始承担起母亲潜意识层面布置给他的任务。

这样的孩子似乎是幸福的,因为他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但是这种更多的关注也未必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因为父母的这种关注并非是在关系他们本身,而是关注他们身上那些父母需要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最大的不幸。

“我妈妈找我从来都是有目的的,她把我看成了她的面子。我不靠近她,我觉得很孤独;我靠近她,就会觉得自己被吞噬了。我想让她看到我,而不只是看到我的钱,或者看到我有一些社会关系和资源。”

“被父母过度使用的人”,在步入中年之后经常会自然不自然的出现自己的反思,他们开始觉得自己的生活并非自己的需要,或者和自己的父母爆发激烈的对峙和冲突。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简单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太大了,他们只有离开了父母才能过的开心。但残酷的事实是,离开了父母的他们依然不会获得安静,因为外在的父母不在了,内心的父母却无法消失。

每一个被父母过度使用过的孩子,在他们身上都会留下父母深深的印记。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