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和睦,心却很远:是什么阻碍你们更亲密?

范纯缘 2808阅读 0评论

 

最近,常听到很多朋友的抱怨:

 

“做饭真的很累,但看他一脸的疲惫,还我做吧。”

“我扫了一周的地,他都没看出扫地机器人坏了要修。”

“跟他聊起工作上的委屈,他什么都没说。”

 

在周围的人看来,他们和另一半没啥太大的矛盾。

 

但回到家中,却很少有深层次的交流。

 

明明是夫妻,却连互相依赖都做不到。

 

在这样冷淡而疏远的关系中,自然很难开口表达自己的需求。

 

武志红心理平台咨询师、有过多年伴侣咨询经验的范纯缘老师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来访。

 

他们直到被一些意外打破了关系的平衡,去找咨询师求助,才发现陷入了一段“假性亲密关系”。

 

 

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说法叫防御。

 

说到防御就得提到它最大的作用——保护

 

保护自己远离伤害,是我们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机制。

 

当我们不想遭受更多的痛苦了,只好搬出“防御”保护自己。

 

“假性亲密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从精神分析来看,就是我们不愿在关系中遭受伤痛时共同建立的防御导致的结果。

 

深耕伴侣咨询领域的范老师在之前的直播中已探讨过这种现象,我们将其汇编成稿,收入「咨询师直播」的专栏中,方便大家回看学习。

 

范老师深入剖析了假性亲密关系及背后的原因,并根据自己以往与众多有婚姻困扰的个案合作的经验,讲述如何对这种困扰工作。期待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也欢迎在评论中与我们探讨。

 

 

武志红老师说过,我们渴望亲密关系,其实也是渴望一种圆满,渴望更深地认识自己。

 

亲密关系中的“镜子”关系,能够照出那个满含情感创伤的自己。

 

因此,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能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看见自己在关系中的感受和深层的需要是什么,而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

 

 

一个人在关系中很难开口提需求,或不希望被他人依赖,意味着他在这些情境下,可能遭受过一些情感上的创伤。

 

当这些创伤在亲密关系中被激活时,为了隔开让我们很痛苦很害怕的那种感受,就启动了防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在害怕什么以及害怕它带来什么伤害呢?

 

一般来说,处在假性亲密中的我们,有两类比较常见的恐惧:

 

1、害怕在关系中提要求,害怕关系太亲近会受到他人的控制和伤害

 

2、害怕在关系中被另一半依赖,害怕被过度勒索、压榨,背负过多责任。

 

拥有第一类恐惧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比较敏感。

 

在与另一半相处时,会很难说出自己的需求。

 

就像上面那位扫了一星期地的朋友,他的丈夫是位理工男,明明让他修一下机器就好了,但她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求助于丈夫。

 

因为,她害怕一旦向对方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表现出依赖,会有可怕的后果:

 

他会占据上位,我会处于弱势的地位;

这样,他就能操控我,或利用这样的关系来伤害我;

 

也许,她也曾努力提过需求,但因为抱有这样的敏感和恐惧,当感觉到丈夫有一点不耐烦,或不那么认可她的想法时,又会很快地缩回来。

 

一旦靠近,就有可能会受伤。

 

一感知到危险,就要快点撤退。

 

所以,不去依赖和靠近对方才是安全的选择。

 

只可惜,内心渴望亲近的那个自己也还在。

 

长此以往,我们就会陷入内耗,在回避痛苦和靠近温暖之间来回打转。

 

 

第二类人,是需要有一定个人空间,且在关系中比较独立的人。

 

在与另一半相处时,他们很少察觉到对方的需求

 

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故意对另一半的需求视而不见。

 

只是他们隐隐有种感觉,看见它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危险。

 

他们害怕,如果察觉并满足了需求,就会被对方过度依赖。

 

这让我想起,武老师曾经提过的一位来访,

 

他的妻子非常依赖他,面对妻子源源不断的需求,他很难说不,但又很希望能有时间做自己的事。只要没有满足妻子的需求,妻子就会说他不够爱自己。所以,妻子每次向他提出需求,都让他觉得如同海啸来临,自己随时可能被淹没。

 

 

被对方过度依赖,意味着要和对方绑在一起,为对方负担起过多的责任,以及失去独立的空间。

 

而没有另一半的依赖,也许挺轻松,却少了夫妻间相互依靠的温暖。

 

在一些情况下,为维持假性亲密所做的防御会暂时减弱或失灵,让藏在底层的痛苦感受跑出来。

 

而身边的伴侣又因长期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和支持,已经很难去理解和接住这些痛苦。

 

在我的工作中,就遇到很多这样的来访者,而我可以提供的帮助,就是与他们一起构建一段信任关系,去接纳他们的情绪,呈现痛苦背后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自身安放在一个安全、抱持的环境。

 

不需要马上就令痛苦消失,它可以存在一会儿,这是了解自己的一次重要机会。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建立防御,是为了避免再次经历痛苦。

 

而这些痛苦往往是童年时不良的养育方式导致的。

 

首先,第一类人在童年时,总得不到很好的照顾。

 

他的养育者可能没有能力照顾好他,他要时刻担忧自己会不会被抛弃;

 

又或者,当他向养育者提出一些需求时,可能会遭到忽视、打压,甚至威胁

 

于是,他早早就学会了如何压抑自己的依恋和需求,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只不过,被抛弃与被打压的恐惧,可能会在他的成人期一直维持下去,让他没法跟一个人靠得太近,或提很多需求。

 

《大考》剧图

 

第二类人,在他的童年会充当照顾者的角色。

 

小时候的他可能经常要照顾父母的生活日常、担忧家庭经济情况、操心父母的情感状况……

 

他没法依赖他的养育者,反而要去照顾他的养育者。

 

自然就没有办法在亲子互动中,得到他应有的回报。

 

所以他到了成年的关系中,那当然是你管你的,我管我的比较好,因为这样会比较轻松,也不用担心过度消耗自己。

 

以前的我们可能没有机会,或者没有一个人、一段的关系,陪我们从这些伤害性的关系中走出来。

 

但过去的痛苦,仍期待着被我们体会、理解和哀悼。

 

 

当然,我们在回顾童年的过程,是需要在一个规则保护下进行的。

 

所以才需要借助咨询师的视角去看看痛苦背后,潜意识里面的各种各样的原因是什么。

 

当我们跟咨询师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想法与困难点,都可以让咨询师帮助我们去观察和整合自身的情况。

 

从咨询师重新叙述中,我们将会听到另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了解到亲密关系中一直被我们忽略或回避的东西。

 

就像那位没有安慰妻子的丈夫,他可能只清楚妻子的抱怨,却没意识到自己在回避妻子情感上的依赖。

 

 

当我们借助与咨询师的咨询关系去建立一个更加有弹性的亲密关系,我们将不再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

 

我们的自我,终会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渴望的圆满。

 

文字内容与观点出自范老师直播,平台编辑整理。

 

↓ 点击下方链接,和咨询师聊聊 ↓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