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前四章摘录

白露 324阅读 0评论

在咨询室等待来访者的间隙,无意中读到书架上这本《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意外发现作者将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体验描写的非常清晰和细致,让人心生信心。认真读了两遍,摘录了很多句子,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我想,不管是咨询师、来访者还是普通大众都能够从中受益。

第一章 关于改变

1、正是因为大人用语言对孩子做的、经历的、表达的东西进行描述,孩子才能学会认识并表述自己的感受,他才能学会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温柔、愤怒、浪漫的人等。如果这种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孩子的现实情况,它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生命是鲜活的、真实的。

 

2、他人的眼光在自我意识的早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整个生命历程中,认同都会对他人的看法保持敏感,每段人际关系都会让我们质疑甚至动摇自我认同,因为我们身上总有某些自己都不了解的部分,但当他人感知到了并向我们发出反馈时,就会撼动我们的身份认同。

 

3、如果我们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对感觉保持关注,让情感得以成形,并且能接受它而不是去指责它、抑制它,就只是如旁观者般见证它的存在,负责情绪的右半脑就会自主发挥精神联络的功能并产生意象。这些意象在与其他曾经触发了类似情绪的经历和记忆进行比较之后就会出现。

 

4、当身体和精神、情感与认知的整合完成之后,发生的改变会给人一种统一、灵活、和谐和流畅的感觉,以及一种内在的幸福感,能让人在面对日常生活中固有的艰辛时更加坚韧,对环境也有更强的适应性。

 

5、通常,我们所谓消极的情绪会令人难以忍受,如羞耻、恐惧、内疚、愤怒、怨恨等,因为它们会令我们感到不适。我们会倾向于抑制、忽略或彻底压抑这些情绪,然而这会阻碍思维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被忽略的情绪或思想成了缺失的一环,会干扰某一根轴上的神经整合。我们为了适应而做出的努力,可能会引发消极的改变,反而让我们更加无法适应,这将导致僵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我们感到内心不适,甚至会产生永久性的易怒、无法控制的焦虑和弥散性的抑郁感。

 

6、专注于自身的变化,意味着要长时间地进行思考,以便使脑海中出现的一切都有机会展现出来,即使是我们试图回避的部分,也能呈现出全部的面貌。

 

7、这一过程可能会唤醒长期被回避的痛苦,与自我的相遇会让我们遭受更大的痛苦,更甚于我们努力摆脱的痛苦。这就需要无坚不摧的勇气和强大的毅力,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天赋。这时候,来自外部的援助,如心理治疗所提供的帮助,以陪伴、支持和规范这种自我驯化的旅程,也许十分必要。

 

第二章 关于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师在关系和情感方面的能力越强,就越可能为罹患严重障碍的来访者提供帮助。

 

2、学派中的理论并不是不容质疑的真理,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引发思考和质疑,但前提是先要深入地掌控这些理论。

 

3、整合是指深究一种疗法,然后整合其他方法的优势,以补充和丰富实践。这种方法会让心理治疗师在工作中信心大增,因为他可以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实践做出解释。一位心理治疗师如果能完全掌握某个疗法,就能很有信心地、很有把握地将其解释清楚。这种信心会体现在他的态度上,继而让来访者有一种受到正确引导的安心感。

 

4、一件事仅仅从逻辑或实验上得到证明是不够的,只有人的内心也有同样的体会,才能使人真正坚定地相信它的真实性。

 

5、一个积极的主体间体验要能引发自我认知、情绪调节、态度或行业矫正等方面的显著改变,就必须重复多次,才能稳固由此产生的新的神经连接。就意味着,深度的整合需要能够长期持续进行治疗。

 

6、只要改变是源于自我观察从而产生意识觉醒的工作,且其目标是情感和认知的整合,那么它就能有助于在情感半脑中建立新的神经连接。

 

第三章 健康心理和病理心理

 

1、症状(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妄想等)是个体痛苦的锚定点和凝聚点。在精神分析中,我们认为症状是主体无意识地产生的一种建构,是一次疗愈的尝试、一种妥协。它具体个体所特有的隐藏含义,要领会这层隐藏含义,就需要先读懂个体独有的故事。

 

2、诚如我们所见,症状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它是在有害关系中进行自我定位的一种方式,在病态关系中无法言语表述的痛苦会通过行为和态度表达。

 

3、这种整合需要心灵能够展开隐性心理工作,首先要将情绪-源于感知和感觉的生理现象转化为心理表现,即意象和思想,这个转化过程被称作“表征活动”。由此产生的意象和思想被称为“心理表征”。这些既有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4、心理表征通过类比或比较自发地相互串联,形成联想链。当我们自发地放任自己的思维并不强加指挥时,表征就会自然而然地循着这些链条,把不同时期产生相似情绪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

 

5、心理工作要靠他自己去做,如果想要助他一臂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

 

6、我们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容忍不确定性和怀疑的感觉,接受自己不能立刻参透一切的事实。我们也不应该故步自封,固守着先入为主的意义,而是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其他意义保持开放的心态。如果我们能够静静地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脑海中浮现的一切,那么在庞杂纷乱的事件中就会出事一个亮点且蕴含着重要意义,这次引领我们朝着某个方向进行思考。换句话说,心灵必须能够容忍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和思考清晰的时刻之间徘徊,并让自己有能力暂时搁置这些清晰的思想,专注于脑海中浮现的东西。

 

第四章 心理治疗中改变的风云变幻

 

1、改变通常遵循的是圆周运动和螺旋运动的轨迹。它来来回回、进进退退,时而是推动来访者改变的动力,时而是迫使来访者向后退的阻力。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使自我观察、体验和了解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深耕。

 

2、来访者往往比心理治疗师更清楚自己该走哪条路,因为这个过程是在来访者的内心进行的。改变或不改变的决定权属于来访者,且只属于他一个人。

 

3、最初的痛苦往往比在治疗过程中开辟新的道路更容易忍受,因这这些新的道路又会为他带来更多的痛苦,而那又是他始终在想方设法回避的痛苦。如果咨访双方都害怕走上一条对他们来说似乎更崎岖曲折的道路,那么他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默契联盟,这可能会成为阻断改变过程的威胁。

 

4、沟通的不精确性是心理治疗的特点,偶发的失败和对失败的补救,是改变过程中固有的一部分。

 

5、情感层面上的改变,只有借助于高质量的情感和关系经验才能发生。

 

6、我们需要放弃从理智上理解自己的困难的唯一意志,停止主动寻找“为什么”和“怎么做”,以接纳的态度倾听自己内心情感的维度。这种倾听意味着必须让情绪得以产生和发展,让情感能够渗透到思维过程之中,让出现的思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而不是试图引导或者批评它们。这种联想的流畅性是改变的第一个动力,因为它鼓励人们全面探索右脑连接,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界定阻碍改变发生的障碍和恐惧,并积累起可以引发意识觉醒的信息。

 

7、对自身情绪的充耳不闻压抑了改变的可能,因为它的情绪和理性思维在内心深处交战,而不是携手实现整合。心理治疗的工作就在于引导来访者,使之能够发展出这种倾听的能力。

 

8、倾听自己的内心,意味着停止与自己、与痛苦做斗争,接受痛苦的存在及其包含的意义。这是个美丽的悖论: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接受做自己、当我们不再憎恨自我的某些方面时,我们才能真正改变。

 

9、改变他者的欲望和希望始终存在,且或多或少都是有意识的意志,而这种指责很容易取代自我审视。然而,只有后者才是实现改变的唯一跳板。

 

10、有人有可能会固执地认为改变对他而言是不可能的,他受到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执着于自己的痛苦,要求得到弥补,这种方式其实间接地表达了对他眼中责任人的责备,同时也是一种逃避哀悼的方法,因为哀悼意味着他必须感受和处理比愤怒和怨恨更令人痛苦的情绪。

 

11、当痛苦的根源可以回溯到童年时期所遭受的重大缺失时,这种痛苦就会产生一种身份认同上的意义,似乎这个人只能用这种痛苦来自我定义。他明白自己必须要做的事,但又拒绝去做,因为他主观上害怕失去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定义自我的这种痛苦。

 

12、当困境带来的利益令我们不忍舍弃时,有意识想要改变的欲望和无意识继续在痛苦中挣扎的欲望之间会横亘一道鸿沟。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