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会被动画片吸引

侯鹏飞 669阅读 0评论

婴儿从出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以几何级的速度学习、适应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这也几乎是生物的天性使然。

动画似乎有着别的东西所没有的一种魔力,能够持续且强烈的吸引儿童,长时间沉溺其中,在想象的世界里,只需要跟随剧情就会获得各种掌控和情感体验,更为多元。 

动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它有具体诞生年份:1892年10月28日埃米尔·雷诺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莱凡蜡像馆向观众放映光学影戏,标志着动画的正式诞生,同时埃米尔·雷诺也被誉为“动画之父”。

动画诞生以后,人类学习、娱乐、想象的表现方式进入了新纪元,也成为此之后成长的人类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印刻,其具有某种灵魂属性。

人类关于图画的记录相当古老,还记得历史书上关于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壁画吗,记得仰韶文明、半坡文明出土文物上的图案吗?关于图画艺术是如此古老,为何图画之于人类如此之重要,动画又是如何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争得一席之地呢?怎么做到出生即王者的水平呢?

动漫以其可爱的形象,夸张的表现力,音乐的加持,无限制的现实条件约束的创作,决定了它本身的创作自由度。

很多动画呈现效果非常的抽象,我们把一张脸简化、简化、再简化,你都认得那是人脸,就像各种小表情一样,不光代表人脸,在那么抽象的情况下还能代表出表情。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简化为抽象画,完还能被认出来,很神奇呀。

有时候相较于写实图像,我们更偏向于抽象图像,这是由于大脑造成的效果,漫画去除了人对脸识别的非必要信息,留下了带有特殊意涵的必要信息,使精神集中在必要信息上,并得到加强,之后大脑会脑补出完整形象,注意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你根本察觉不到。 

大脑非常喜欢脑补,当看到了必要信息的意涵之后,会激发出更多的想象的制作,正是想象的制作让我们着迷,而过于具象化的照片就限定的比较死,看过很快就划过去了。 

一旦见到人类意涵信息根本无法拒绝,停止想象的制作,脑补进行的无声无息,这是一个察觉不到的自发过程,如果没有脑补人类的世界就断片了,电影没法看,游戏没法打。

 意涵的必要信息就是我们大脑抽象出的东西,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知道电脑描述一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人脑处理信息也是事无巨细的进行描述、记忆的话,那么大脑的容量根本不够,因为每看到一个场景、一件东西都需要记住,才能在事后回忆,但大脑足够聪明的地方在于抓住这些场景、物品的属性进行描述,甚至是感觉,很多时候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感觉,但是你就是认识,这也避免了大脑过载。 

各种图案也是在头脑中作用而产生喜好、意义的 ,儿童对于世界认识、理解上不全面,只能通过类似AI去抓特征点,抓出来的效果就是简单具有根本意涵的东西,动画片正是借由通用的识别图案,抽象的特征,具有冲突的剧情,可爱的音乐,连续不断的刺激,来吸引儿童进行感官调动和情绪体验,不断刺激大脑分泌愉悦激素,让儿童体验到持续不断的快乐。

 动画片在抽象化时通过消除细节,将观察者的注意力锁定在特定细节上;通过剥除其构成元素使图片回归其根本意涵并加强其意涵,就像最早的象形文字到我们现在简化文字的过程;动画代表着一种观看方式。平时生活中我们看不到自己,但是能看到别人,我们记忆的过程中会抓取关键要素,比如说大眼睛、高鼻梁、瓜子脸等信息,在儿童那里更加抽象。

在观看抽象的动画片时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也就是里面有个镜像关系存在,但这个镜像是夸大的,全能的,超脱现实的存在。

 在想象的作用下,在动画片里找到了角色对应与想象的满足,剧情恰恰使想象力能够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在动画片里自己是全能的,超脱现实束缚,将意识带往了自由的空间,体验另一种跨物种,跨实体结构,跨现实的生活,也满足了儿童自恋的部分,看动画就是在看自己,理想化的自己。 

动画中的各种道具加成,可以说既具有异质性又有生命力,异质性是明显区别于生活中的场景与能力,生命力是角色代入以后带来的无限重启与自我延伸。

也就是说让意识逃离生活,要么永远死不了,要么可以无限次复活,各种危险动作在动画里都是安全的,自我的能力得以极大拓展。儿童观看动画片时会产生身份与意识分离,意识被动画片吸入了,进入到动画的世界中了。

儿童就是动画中的某个角色或掌控者,通常都是极度专注的全情投入到动画的世界里时,时间的概念仿佛不存在一样,置身另一个空间,过去、未来、现在都在此刻,永远在此刻,时间是可以任意调整的,这种超脱现实束缚的实际使死亡恐惧得以极大的缓解,永远在此刻即永恒。

当大人要关闭动画片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极度痛苦,这就是他美好体验的结束,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对死亡恐惧激发的求生欲。 动画是需要观众配合的,其元素构成具有年龄阶段与文化兴趣的限制,不同阶段对于动画的内容需求也不同,

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总是在其表现之外存在意义,进入到象征性的领域中。自文明起始之初,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从可见的图像向不可见之物的跨越,只有创作者将观众代入不可见的世界时意义得以生成,表现形式得以成功。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