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这3个字,说明你心理正在崩溃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2评论
作者|梁脊
责编|天雅 陈沉沉

 

 

生活中,我有一个发现:
 
“我没事” 这3个字,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亦或惯性回应方式。
 
被恋人甩了,闺蜜跑过来安慰。
你说:“我没事,我早就想分手了。” 
 
上司冤枉了你,同事替你不值。
你说:“我没事,他也是为了工作。”
 
生活压力大,整夜整夜失眠,父母打来电话。
你说:“我没事,生活工作顺利,开心得很。”
 
这一切都可以理解,身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变得成熟稳重,避免过度情绪化。
 
一来可以维护自己在人前的完美形象,二来可以少给他人添麻烦,维持关系和谐。
 
不过,如果 「否认情绪」 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势必会充满压抑,无法坦然做自己。
 
于是,我们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如暴饮暴食、跟伴侣争吵、摔东西,变相发泄情绪。
 
结果,既伤了自己,又破坏了关系。

 

 

“没事,我很好啊!”
 
 
我的表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他从小性格温和,学习用功,在亲戚眼中是个没脾气的孩子。
 
很多时候,父亲在外面做生意不顺,每次回家摔东西、拿表弟出气,他都能一副没事人的模样,还替父亲收拾善后。
 
然而前不久,亲戚群传来消息:
 
这周,表弟在学校跟同学发生肢体冲突,还是他主动打人家。于是被家长领回家,还受了警告。
 
一开始,他妈妈还不愿接受。
 
表弟性格内敛,连说话也不敢大声,怎么可能惹事生非呢?
 
家人不信。可是向老师深入沟通后,更惊讶了:
 
以前在学校里,他都是内敛随和的人,但最近半个学期以来,特别容易跟人起矛盾。
 
有时候别人拿他东西,跟他闹着玩,他突然就较真起来,一言不合就动手。
 
大家都不理解这种反差,所以都离他远远的。
 
听到这儿,我有点匪夷所思。
 
毕竟,从小跟表弟关系要好,我决定找他探讨其中缘由。
 
经过几番细聊,我终于明白:
 
前不久,表弟月考成绩考砸了,被老爸狠狠骂一顿。
 
表面上,他一如既往当作没事,不屑跟父亲怄气,随便父亲怎么骂。
 
其实呀,他对父亲积压了深深的愤怒,又不敢反击,只能回到学校才发泄出来。
 
而且,表弟积压的情绪不仅源于父亲。
 
自从上了高中,他有严重的学习焦虑又不能表现出来,便会咬自己的手臂。
 
这下我才知道, 原来,表弟是个习惯「否认情绪」的人——
 
在家里,他不敢跟父母对抗,伪装成一个“我没事”的好孩子;
 
在学校,他以前也性情随和,伪装成一个“我没事”的好学生。
 
可是高中之后,他的自我意识慢慢成熟,在遭受父亲愤怒和学习焦虑两种情绪围攻之下,终于绷不住了。
 
这时候,
 
“我没事”这些话,不仅无法帮他化解情绪,
 
而且,还将内心的不舒服情绪都压抑在心里。
 
直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导致了伤害自己、跟别人动手的极端行为,
 
最终,不仅自己的行为表现消极,还影响了跟父母、同学的相处。
 

 

 

为什么我们都在「否认情绪」?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
 
表弟为什么要不断否认情绪呢?
 
在一次跟表弟的深夜细聊中,我找到了答案。
 
小时候,他每逢暑假都去乡下爷爷家里住。
 
但是,房间里常有蜘蛛出没,他十分害怕。
 
一开始,他表达害怕时,换来的是忽视。
 
爷爷会说:“应该拿出男子气概来,大胆一点!你爸小时候还把蜘蛛当玩具呢。”
 
这时,他的情绪被忽略了。
 
表面上,他受到爷爷的鼓励。
 
其实,他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没有被肯定和看见,而是被“正面语言”所覆盖:我是男孩子啊,我不应该害怕。
 
表弟的感受是委屈的,他只能假装“勇敢”把恐惧掩盖下去。
 
又过了两天,父母回深圳工作。
 
表弟被留下独自睡那个房间,他立马闹着要走。
 
第二次,他表达害怕,换来的是斥责。
 
他爸爸狠狠斥责:“你烦不烦啊,看见小虫子都大惊小怪,它能把你吃了不成?”
 
这下,他的情绪被彻底打压了。
 
一方面,他对蜘蛛的恐惧没有释放,十分憋屈;
 
另一方面,他不敢再激起家长愤怒,只能内耗。
 
这两种恐惧的夹击之下,他干脆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蜘蛛来就来吧,无所谓了。
 
他终于不再哭闹,只装得像个男子汉,以求父母早点把他接走。
 
但直到有天,他刚睡醒发现,蜘蛛就在床沿处。
 
他顿时哭红了脸逃到客厅,正好邻居在作客,大家笑他怂包。他闹得更大声了。
 
第三次,他表达害怕,换来的是羞愧。
 
这一次他发现,真实表达情绪,是会被别人取笑的。
 
在表弟成长过程中,长辈还重复说这件糗事,用以开玩笑。
 
尽管他们是无恶意的,但在表弟心里,却是一次一次加深羞耻感。
 
除此之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表弟向父母表达情绪时,都受到了“泼冷水”。
 
比如:
 
他打篮球获奖,跟家人报喜,却被说“不务正业”;
 
他身体不舒服、难受,但父母认为是装的,不给请病假;
 
他讨厌陪长辈,逢年过节时,却被留在乡下生活……
 
最终,表弟“装”成一个性格温和的人,用自认为合宜而成熟的「理性」,来将自己封闭。
 
透过心理学的视角,这其实不难理解。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
 
如果情绪能被养育者抱持与接纳,Ta也会很充分地流露情绪。
 
如果情绪未被正面肯定,而是被忽视、打压、羞辱时,Ta就会认为:
 
情绪是一件“坏事”,会让我丢脸、难受,也让别人疏远我,我不承认它就好受一些了。
 
 
「否认情绪」的后果:
“我是个没有情绪的人”
 
 
当然了,我们作为成年人,有时候不得不将情绪藏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好。
 
特别在遭受打击时,否认情绪、保持理性,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正如电影《万里归途》中,“女强人”白婳参与紧急撤侨行动。
 
其间她听说丈夫去世的消息,没有流露半点悲伤,依然坚毅而有担当地带着同胞撤退。
 
直到行动完满结束,她抱着丈夫的骨灰在飞机上,才嚎啕大哭地将情绪释放出来。
 
否认情绪,是一种「用理性支配行为、不被情绪干扰」的能力。
 
可是,如果长期地用“我没事”堵塞情绪,会有什么问题呢?
 
它会导致3个后果。
 
① 扭曲「你的感受」
 
心理治疗师胡慎之说:“情绪,是潜意识在说话。”
 
我们压抑情绪,体验层面上,是隐藏、扭曲、扰乱内心感受。
 
就像表弟——
 
被父亲斥骂的委屈、学习焦虑、对长辈厌恶……他把这些情绪都揉成一团,发泄到同学身上。
 
换句话说,
 
屏蔽情绪的人,非但没让自己好受些;反而用扭曲的状态,割裂了跟别人的联结。
 
即便他有时尝试表达,又会用「正面」的语言来掩饰,如“我很好,别想太多”。
 
最终,情绪会变得糨糊一样,只觉得内心难受,表达不出来,形成持久的压抑。
 
② 忽视「内心需求」
 
情绪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比如,恐惧的需求是:
 
我想跟当下的关系分离,逃到另一个安全环境中,并采用防卫的方式养精蓄锐;直至有足够信心,再行动。
 
而否认恐惧,就是逼迫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下,比如,害怕社交的人强行沟通,会留下心理阴影。
 
最终,会对外界有不安全感、不信任感。
 
此外,情绪是一种信号,它请求你跟别人暂时「分离或联结」——
 
悲伤的需求是分离,保护我当下受损的自尊;
 
愤怒的需求是分离,维护自我的权力和欲望;
 
愉悦的需求是联结,渴望融入集体分享幸福。
 
一旦这些需求被忽视,我们就没有充分感知当下的状态,从而导致情绪内耗。
 
③ 对外「情绪转移」
 
情绪如果受到堵塞,终究会以别的形式发泄出来。
 
这在表弟和他的父亲身上,都可见一斑。
 
表弟攻击同学,并不是跟同学闹了多大矛盾。
 
而是他因成绩差而受责骂,又不敢跟父亲对抗,
 
因此,当他看同学不顺眼时,或者在别的事上受到冒犯时,就会把别人当成父亲的替代品,发出愤怒。
 
再看表弟的父亲,也是“在外情绪平和、在家喜怒无常”的典型。
 
他独自在深圳做生意,供孩子上学。
 
但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店铺屡屡停业,债务高抬,焦虑又苦恼。
 
于是每次回家,面对老婆孩子,便会以情感虐待的形式发泄:经常批判他人、总是有所不满、完美主义、好斗成性、爱争论、爱挖苦人……
 
读到这里,或许你发现了。
 
表弟「否认情绪」这一习惯,是从父亲身上沿袭来的。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
 
所以呀,为人父母,我们承认自己的情绪并自然流露,这本身也是了不起的养育。
 
综上不难看出,暂时 「否认情绪」 ,我们确实能很好地应付一些事情。
 
但始终,要将它指认和表达出来,像《万里归途》中的白婳一样,才能避免情绪内耗,达到完整而健壮的自我。
 
指认你的情绪
 
 
那么,怎样才好好表达情绪,并获得良好的回应呢?
 
我的建议是:指认你的情绪,给情绪「命名」。
 
① 指认情绪,然后感受它。
 
通常,我们把情绪分为两种: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
 
什么是负面情绪呢?它来提醒你:
 
“糟糕,你受伤了,快想办法啊!”
 
而正面情绪,则告诉你:
 
“这种感觉太好了吧,我想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并且感染身边的人。”
 
所以啊,下次你好像“有情绪”时,不妨感受它。
 
也可以用一些模糊的话描述:
 
我好像被朋友冒犯了,他们拿我开玩笑,我不能假装坦然;
 
我对工作很焦虑,因为感觉自己做不到,又或者怕别人失望;
 
我跟父母吵架了,十分失望,现在什么都不想做……
 
这样做,是为了通过情绪,确认你对当下人、事、物的感觉。
 
从而觉察到:我究竟想跟外界暂且分离、保护自己,还是可以进一步联结?
 
② 命名情绪,并“说”出需求。
 
接下来,我们表达情绪的同时,更注重肯定其需求,如——
 
厌恶: “我好烦,想推开这些我不认可的东西。”
 
愤怒: “我生气,因为事情失控了,显得我没尊严。”
 
悲伤: “我感到受伤了,想得到补偿。”
 
担忧: “我感到不安,担心控制不好某件事。”
 
当你被父母管太多,又不敢轻易表达情绪,可以这样说:
 
“爸,妈,你们的行为让我非常生气。
 
我内心需求是:我想支配生活空间,追求不被打扰的样子,却失控了。
 
你们总是闯进来,让我觉得没尊严。”
 
表面上,我们的态度仍然温和,但情绪受到了指认,需求被表达出来。
 
这在关系中,也更能达成沟通和理解。
 
③ 坦诚表达,建立弹性关系。
 
很多经常否认情绪的人,归根到底,只不过想呈现一副合宜而成熟的样子,跟别人相处圆融。
 
其实呀,我们不妨大方承认是个「有情绪」的人——
 
我就是脾气暴躁,你别见怪;
 
我容易焦虑,很渴望被人陪着;
 
我承认容易烦躁,干不了太精细的活儿……
 
当你对情绪宽容一些,坦诚接受自己是个这样的人,并表现出来。
 
那么在别人看来,你虽然有“缺陷”,但真实且善良。
 
同样,你跟一个脾气暴躁或容易悲观的人相处,也会理解对方的情绪。
 
如此,双方可以带着充足的心理预期,建立更有弹性的关系。
 

 

 

 最后的话 

 

 

武志红老师有一句话:尊重你的感觉。

 
因为它是十分宝贵的风景,丰富我们的人生旅途。
 
可很多时候,我们连最基本的感觉——情绪,都是模糊的。
 
而且,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过,世上最难的事,是认识你自己。
 
它难就难在,太多人不愿从情绪中肯定自己。
 
甚至有人强调,“我是个没有情绪的人”,并引以为傲。
 
如此,虽然能情绪稳定地生活,但到头来,怎么取悦自己呢?
 
所以啊,尊重你的感觉,不妨从给情绪命名开始。END
 

作者:梁脊。责编:天雅,陈沉沉。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