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今天,我想来跟大家聊聊「钱」。
——每个人成长路上都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很多来访在咨询室里诉说着同一种困境:
“我知道该存钱,可就是存不下。”
“为什么每当有点收入,我就会像着魔一样挥霍一空?”
“我感觉我很拧巴,想赚钱,但又在一些赚钱机会上自我妨碍。”
如果你也觉察到心里有这样的声音,我想请你先温柔地抱一抱自己。

这不是关于“自律”或“能力”的问题。
钱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
*本篇案例均已做授权和模糊化处理
01
对金钱的态度,
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态度。
你和自己,是一对什么样的关系?
是亲密包容的朋友,还是相互指责的敌人?
是彼此熟悉的伙伴,还是相互忽视的陌生人?
你给出的答案,几乎就预示了你和金钱的关系。
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经历吧。
刚进入心理行业的前几年里,我拼命地接个案,但收入还是不稳定。
有次天气降温,我去买了件价格不菲的毛衣。
可当我把它穿在身上时,我感觉内心像破了一个大洞,空空荡荡,没有丝毫喜悦。
我不断地罗列自己的罪状:
“你这个月工作没有上个月好,配穿这么好的衣服吗?”
“你真自私,这笔钱应该用在家人身上才对。”
“家里人托举你花了这么多钱,你怎么就想着用在自己身上?”
把这件事跟我的咨询师分享后,她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觉察——
这件毛衣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跟自己的关系:
我对自己是如此苛刻,以至于任何一点“超额的”自我奖赏,都会引发内心强烈的自我攻击。
我和金钱的关系,也像是我和自己的关系的映射。
我总是在「审判」自己,就像我总在「审判」金钱、「审判」好的赚钱机会。

当有好的工作项目找到我时——比如出书、做课,我总会告诉自己:
我还不够好,我还不够格去赚这笔钱。
别人不仅赚到了钱,还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我却还在把这些机遇当作“不义之财”,也就难怪收入不稳定了。
所以你看,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缺爱的人对赚钱没感觉,是因为我们把大部分力气审视自己够不够格,都用来跟自己对抗了。
在多年的咨询工作中,我看到了这场“内在战争”常见的几种类型。👇
02
内在战争常见的
四种类型
自我妨碍型:“我不配”
就像我买毛衣时的自我审判一样,很多人的心里住着一位严苛的“审判官”。
它源自我们早年为了获得爱和认可,而内化的那些标准——
“你必须懂事”、
“你要考好成绩”、
“你不能犯错”……
成年后,这位审判官接管了我们与金钱的关系。 它会说:
“你的能力还不够,配得上这么好的项目吗?”
“别人比你更有资格获得这些。”
“你现在花钱享受,将来肯定会后悔的!”
于是,我们会无意识地通过拖延、失误、躯体化反应来“实现”这些预言。
有位来访者每次在重大面试之前,就会拉肚子或是急性肠胃炎,以至于错过时间。
在咨询室里,我问她在那些赶不上面试的时刻里,都是什么样的感受?
她沉思后,诚实地说:
“我好像松了一口气——毕竟那本来就不是我能胜任的工作,我只是运气好而已。”
“万一去了最后面不上,我会受挫难过;现在没得去,反而不会失望。”
所以你看,潜意识总会让我们一遍遍地自我妨碍,让财务状况保持在与“我不配”的自我认知相符的水平上。
自我忽视型:“我的需求不重要”
我身边有些朋友,他们对自己财务状况的模糊和忽视程度,令人心疼。
他们不清楚自己有多少钱,逃避做金钱规划,又或是任由账单逾期。
这看似是懒或糊涂,但深入下去,往往会发现一个被深深忽视的“内在小孩”。
这个小孩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在成长过程中从未被重要的人看见和回应过。
于是,ta学会了也这样对待自己——我的生活不重要,我的余额不重要,我的未来规划也不重要。
朋友小远过去也是这样。
他海外名校出身但却活得浑浑噩噩——找工作时不知道自己的薪资预期,被朋友借了一大笔钱从不留意,身体不舒服也得过且过,不当一回事。
在做了长程咨询之后,他才开始断断续续地关注自己的需求。
当时他给我讲了一段话,我觉得特别疗愈,也想送给同样疏远自己的人:
赚钱或理财,在深层心理上,是一种高度自我关怀的行为。
一个能郑重对待自己的人,自然会认真对待财务状况。
一个连自己的感受都选择无视的人,如何能去精心照料、规划和积累他的财富呢?
焦虑驱动型:“我要用钱来买爱”
还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拼命赚钱。
但驱动力并非热爱,而是一种害怕失去关系后的焦虑或恐惧。
我有位来访者小琳,她是个很出色的市场策划,专业能力也很强。
她在咨询中告诉我:比起给自己花钱,她更愿意给别人花钱。
她会给家里支付家庭开销,
逢节假日也会给伴侣和朋友买礼物。
每当想认识结交新朋友时,她的方法也是给对方花钱,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可当我问起她“给别人花钱能给你带来什么”时,她先是沉默,后来才告诉我:
“我觉得这样大家就会需要我、喜欢我了。”

这并不少见,我身边有不少女性都陷在这样的困境里。
我们无法自我善待,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和善待,来让自己感到被爱、有存在价值。
于是,在钱这个议题上也一样——
我们无法为自己花钱、允许自己享受富足,
而是通过“赚钱-给别人花-别人回应自己”,来让自己感到踏实。
但这种「踏实」,底色是焦虑的。
因为外界是不可控的,一旦外界没有给出预期的回应,巨大的虚无感就会袭来:
“我辛辛苦苦工作赚钱,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对赚钱本身的感觉,会从亢奋迅速滑向疲惫、索然无味。
03
从守护开始,
要想把这份“拧巴”捋顺,我们无法向外求,只能向内探。
坏消息是:它们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你可能仍然会处在困顿里,甚至你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崩溃、迷茫。
好消息是:觉察就是自由的开始,当内在关系被修通,你和财富的链接通道也会变得更顺畅。
我想邀请大家,从今天开始做3个小练习,尝试做自己内在的“守护者”。
1、听见内心的审判,但不认同它。
当“我不配”的声音响起时,学着像我一样,在心里回应自己:
“我听见你了,我知道你觉得自己不配。”
“你觉得自己不配一件好的毛衣、一次犒劳自己的旅行。”
“但请你先相信我,我会让你明白:你值得美好的事物”
然后在行动上,做一些微小的“配得感”练习。
允许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一顿美食,
毫无愧疚地休息一个完整的下午。
每一次小小的“我允许”,都是在一点点消除“我不配”的感受。
看见它,但不被它主宰,用新的体验覆盖它,就是我们夺回人生主导权的开始。
2、像对待贵宾一样,对待自己的需求。
这是我在小某书上学来的方法。
我们要像对待宾客一样珍重其事地对待自己的一切:
今天我累了吗?
我饿了吗?
我难过吗?
我能做点什么让自己舒服一些?
请先回应这些最基础的需求。
给自己倒一杯温水,允许自己早点休息。
当你试着在微小的事情上关怀和照料自己,这种自爱力会让你自然而然地生长出一颗轻松灵活的心,让你能够链接到更多赚取财富的机会。

3、让金钱,成为爱自己的工具。
下一次花钱时,试着主体化它的意义。
这杯奶茶,不是“放纵”,而是“此刻我在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瓶香水,不是“乱花钱”,而是“我在营造一个我喜欢的气味氛围”。
这顿贵贵的饭,不是“我为了讨得别人欢心而请客”,而是“我发自内心地想与对方共享丰盛”。
让每一次金钱的流动,都成为一个“为了自己”的行动。
这种主体性,会让我们意识到:
原来我真的可以无条件对自己好,
原来我根本不需要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

美国投资家巴菲特曾经说——
所谓富有,最高级的形式是,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都可以说:
“今天我允许自己去做想做的任何事,因为我将自己视作最好的朋友。”
愿看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将自己当作亲密的朋友,多给自己一些允许和善意。
慢慢地你会发现,你与自己的富足,也吸引到了更多美好的事物。

我们常以为,金钱问题就是关于“怎么赚”、“怎么花”。
但很多时候,这其实是“我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也常在金钱面前感到慌乱、退缩,
· 很努力去赚钱,却始终觉得还不够;
· 给自己花钱难,给别人花就安心;
· 下定决心要犒劳自己,却总觉得内疚。
这一次,不妨尝试一下「武志红心理」的心理咨询服务——
在安全的空间里,咨询师会与你一起慢慢理清:自己与金钱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恐惧与渴望。
真正的富足,不仅来自金钱,更来自心里的那句“我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