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网络烂梗,到底要怎么管?

武志红主创团 6.7万阅读 0评论

作者 | 和小畏

责编 | 陈轻轻

 

 

最近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课程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她列举了许多流行的网络热梗,譬如“包的”、“666”、“那咋了”。

 

她提醒孩子们:

 

如果一味地用这些词语,会让脑子里优美的语言被覆盖掉,鼓励大家使用成语、歇后语,或其它具体优美的言语去表达。

 

 

在评论区,不少父母表示现在的孩子不会好好说话,应该严格抵制烂梗。

 

也有人担心,网络烂梗的泛滥,会导致优美的中国话难以得到传承。

 

诚然,这样的倡导和担忧都有道理。

 

不过,如果父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容易和孩子形成简单粗暴的对抗关系,两代人互不理解,越走越远。

 

心理学视角来看,语言反而是个理解孩子的通道——

 

网络梗盛行的背后,其实藏着孩子们隐秘的心理需求

 

 

每一代人

都曾盲目跟风

 

 

孩子们为何热衷于说网络梗?

 

乍一看答案很简单:跟风。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说网络烂梗,就担心孩子从此走上歧途,脑子变笨,然后严令禁止,以绝后患。

 

可我们都当过小孩,回想一下自己的孩童时代,就不难意识到——

 

孩子们绝不会因为禁止而不讲,只是会背着大人讲。

 

其实,我们可以借机走近孩子,多了解他们。

 

对于多数孩子而言,他们讲网络梗往往并没有带有恶意,只是出于好奇,见到身边小伙伴说,于是自己也跟风说。

 

他们会因为彼此说了同一个梗,于是迅速打成一片,而任何跟风行为,都伴随着社交属性。

 

其实,每一代人年轻时,都有每一代的「跟风」。

 

分享一段我的经历。

 

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流行收集水浒传的卡片,看着108个好汉有绰号、有排名,大家都觉得很酷。

 

有同学突发奇想,给班上的同学也搞个排名,起上绰号,并写在一个笔记本上。

 

好汉们有梁山泊,我们也起了个很土的名字「XX帮」。

 

我清晰记得,即使帮派没组织过任何现实活动,但当我得知自己是当中的一员,就会觉得很开心。

 

原本不太熟的同学,因为得知对方也是当中一员,关系也会变得更近一些。

 

不久后,笔记本被老师发现,被点名批评后,「XX帮」便不复存在了。

 

在大人们眼中,这件事是又坏又无聊。

 

可如今我再回头看,那时班上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也不在身边,内心有不少的孤独与空虚。

 

帮派之所以让大家痴迷,是因为从中能够获得「归属感」

 

如今的孩子把网络梗挂在嘴边,也有这部分原因。

 

 

 

越是空虚

越需要形式上的归属

 

 

邀请你思考个问题:如今的孩子生活空虚吗?

 

从物质上来讲,他们的生活显然远比过去要丰富,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但从精神上则未必那么充实。

 

过去的孩子,会有更多和小伙伴在泥土上追逐打闹的机会;

 

如今的孩子则是被保护得好好的,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他们现实性的关系互动变少了。

 

加上现在的父母生活压力也不小,大量时间忙于工作。

 

于是手机、电脑就成了孩子主要的陪伴,网络自然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土壤。

 

网上有着大量碎片化且繁杂的信息,容易让孩子信息超载,产生茫然感,同时也会不自觉去模仿。

 

大人都会被网络梗影响,孩子就更是难免了。

 

当生活长期缺乏了现实性的活动,人就会感到空虚或孤独,于是就会渴望联结。

 

如何快速与人联结,轻易获得归属感呢?

 

那便是去建立自己的小圈子。

 

对于孩子而言,这类圈子可能是收集某类卡片、玩具、追星......

 

而说网络热梗,大概是当中最简单、成本最低的了。

 

这些圈子或许看起来奇奇怪怪,但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归属。

 

2019年,有一部另类的纪录片,叫《杀马特我爱你》。

 

所谓「杀马特」,就是顶着五颜六色的爆炸头、画着奇怪妆容、穿着另类服饰的年轻人群体,他们活跃于2010年前后。

 

 

相信多数人看到这些造型,都无法欣赏,也认为他们学坏了,甚至疯掉了。

 

但电影并没有停留在对他们的粗暴评判之上,而是试图走近这个群体。

 

深入了解后发现,几乎所有杀马特都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

 

父母大多是农民工,而他们自己通常还没完成学业就去县城的工厂里打工。

 

去到厂里,他们孤独,渴望被人关注,但又害怕暴露内心的敏感脆弱。

 

所以,夸张的造型就像铠甲一样,把他们包裹起来。

 

同时,他们彼此之间建立如「葬爱家族」的组织,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归属感。

 

无论是杀马特还是玩网络梗,都有在试图借助群体的形式来获得身份认同,逃离空虚。

 

尽管,这些方式都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

 

 

借「玩梗」之名

表达隐藏的情绪

 

 

网络梗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功能,就是表达情绪。

 

在几年前,「网抑云」、「Emo」等网络热梗诞生,指的是一个人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开始忧郁,回想曾经的不快与遗憾。

 

那段时间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身边愿意袒露内心烦恼的人变多了。

 

在此之前,如果一个人突然说自己不开心、忧郁,这时身边的人会习惯说“不要不开心啦”、“别想那么多”。

 

然而,忧郁并不会因为这些廉价的安慰而消失,只会隐藏得更深。

 

而透过Emo等网络热梗,忧郁的情绪便能披上一层保护衣去表达,对于个人而言,表达过程会变得更安全些。

 

与此同时,带有情绪的梗,也能让人迅速找到可以产生共鸣的同伴。

 

如果仔细观察那些广为流传的梗,你会发现背后往往也伴随着情绪。

 

像不少孩子挂在嘴边的「那咋了」,蕴藏着一种不耐烦,不想被束缚的情绪。

 

生活中,大人对他们有着各种要求,出发点也是为了他们好,因此,孩子虽觉得烦,但也不好正面去表达。

 

但是,披着「玩梗」的幌子,就可以很自然地释放这股情绪。

 

有人担心,孩子大量玩梗,会让表达能力退化,这确实会产生负面影响。

 

但我也想说,更深地影响孩子表达能力的,是「安全表达的机会」

 

好友小D是一位心理老师,在心理课上,她会邀请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画」出来,然后写上文字描述。

 

然后会发现,他们都极富创造力,有人把「着急」画成一团表情严肃的火焰,当它发作时,就会跑来跑去,让自己变得烦躁。

 

这些都是非常生动的表达。

 

 

但在心理课以外,孩子们确实没有那么多机会去安全地表达情绪。

 

因为说话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大人评判说「你不该这样想」,而且大人也很忙,难以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孩子。

 

 

有烂梗,也有好梗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说:难道就任由孩子玩梗吗?

 

当然不是。

 

有的梗确实庸俗甚至有害,我们需要引导孩子。

 

比如有人用「唐」来进行人身攻击,指对方的言行像唐氏综合征患者,这显然是恶劣的。

 

而像诸如「包的包的」的梗则更偏向于中性,不至于是洪水猛兽。

 

在如今信息时代的洪流下,我们其实很难禁止孩子玩梗,能做的就是多加以引导。

 

每一个梗都承载着一小段文化,既然是文化,就必定会有糟粕,也有精华。

 

像前些年开始流行的「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也是个颇有知名度的梗。

 

它正是出自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诸葛亮骂王朗的桥段。

 

 

这个老片段重新爆火后,又引来了许多年轻人对此进行大量视频上的二次创作。

 

当年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老师知道此事,倒没有生气,反而是开心和支持。

 

因为凭着这个梗,使得三国相关的传统文化重新引起年轻人的关注。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老版《三国演义》的播放量就高达7.6亿。

 

像这样的梗,既能促进文化的活跃,也能帮助大家以轻松的方式,释放被压抑的攻击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

 

比起抵制玩梗,更重要的是去宣扬好的文化。

 

汉语言恐怕是世界上最复杂厚重的语言,因此,它的学习伴随着滞后性。

 

年纪小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而更容易听懂缺乏内涵的网络梗,也是正常现象。

 

但随着我们把好的文化进行重新的呈现,便能对状况起到改善作用。

 

像前几年的电影《长安三万里》,

 

以诗人李白、高适等为主角,以动画的方式去重新演绎《将进酒》等名篇,让孩子们重新领略好文化的魅力。

 

去年大火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

 

通过把现实中的古建筑、文物还原到游戏中,也让年轻人去重新研读《西游记》原作,甚至了解相关的佛教经文。

 

一些网络梗的流行,确实会对文化造成冲击,但远不至于拖垮年轻人,或是让我们的文化出现断层。

 

很多人是长大后,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才真正读懂小时候学习的成语、诗句。

 

糟粕的网络梗很快会被时代淘汰掉,而经典的好文化则能经历岁月的考验。

 

像如今不会有人再说“神马都是浮云”,但苏轼《承天寺夜游》里的“怀民亦未寝”,依然会被人说道。

放宽心,大可以对年轻人多点信心,也对我们的优秀文化多点信心。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