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讲理”的父母,孩子更喜欢?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3评论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梁脊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最近刷到一个亲子教育的视频,里面的观点很精准,听起来也很有道理。
 
而评论区里却炸开了锅,底下的家长们并不买账——
 
现在这些专家,只会给家长添乱。

平时上班已经够累了,能陪下孩子已经不错了,还这么多要求!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为什么这样呢?
 
原来,这个视频的专家以一种说教的口吻讲着大道理,来教育父母们如何育儿。
 
从而引起大家的抗拒情绪。
 
看到父母们的反应,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孩子听道理时的反应——
 
父母讲“道理”时,孩子抗拒这种粗暴的说教,不就是跟视频底下父母的评论态度,如出一辙吗?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喜欢听大道理。
 
但为什么,很多父母却总控制不住地讲呢?
 
那么,今天借着这件事,我们来谈谈在“讲道理”背后的心理机制。
 
 
讲道理的后果:
说教不息,反叛不止
 

父母爱讲道理,通常是因为:在父母看来,它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阿虹,每天与儿子过着剑拔弩张般的生活。
 
原因是阿虹总爱讲大道理,儿子嫌烦。
 
小学时,讲道理还有点用,现在儿子越大,越是对着干。
 
如今儿子上了初一,成绩中等,学习自觉性不高,但顶嘴的能力却一点也不赖。
 
时间久了,阿虹也累了。
 
其实阿虹自己也清楚,有些话都讲过无数遍了,孩子肯定是知道的:
 
要及时做功课;
不能粗心大意;
少玩游戏……
 
所以,阿虹也开始反思,自己应该少说点。
 
可她稍不留神,孩子就开小差了。
 
尤其见到儿子只顾玩游戏,不写作业,阿虹的忧虑便涌上心头,又忍不住念叨。
 
从而导致:她越念叨,儿子越烦;儿子越烦,越不配合……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
 
阿虹讲道理的背后,是想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事实上,却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引发 2个恶性循环的后果
 
① 成瘾循环:讲道理是会上瘾的
 
阿虹总讲道理,是因为讲道理有一个隐藏功能:暂时解决问题。
 
一开始,讲道理是有效的——
 
阿虹教育孩子时,很多方法都推不动他,最后往往讲道理,甚至重复个5到10遍,小辉就会去做。
 
但此刻,阿虹的心情十分复杂:
 
一方面,道理说了很多遍,自己也变烦躁了

另一方面,见孩子最终做了,心情稍微好了一些

最后,心里会担心:以后怎么办?每次都要我这么说多遍吗?
 
长时间下来,它并不能根治问题——
 
阿虹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去连接孩子、教导孩子。她每次只能搬出“道理”,逼孩子感到厌烦、痛苦后,不得不去做。
 
也就是说,孩子“听道理”不是由衷接受,只是一种临时的应付策略。
 
而阿虹讲道理,是每次用苍白的道理硬逼孩子行动,实际上更不会跟孩子沟通了,亲子问题更加深。
 
这就像一种上瘾行为。古语描述喝酒:“举杯浇愁愁更愁”。人之所以会有酒瘾,是因为喝酒的当下能够短暂减轻烦恼,但酒醒后忧愁又会更加强烈地袭来。
 
讲道理,也是这样。
 
最终,父母越讲道理,跟孩子的沟通问题反而更重。
 
② 逆反循环:孩子总想找机会放纵
 
父母讲道理,是迫切地想教育孩子。这其实是一种焦虑。
 
而听道理的孩子,则是在承接父母的焦虑。
 
当孩子遭受了父母源源不断的焦虑,他的内心会处于超负荷的状态。
 
一旦有机会可以喘息,孩子就想把所有的担子卸下来,选择摆烂或叛逆,以此反抗之前的重压。
 
这就是很多父母的教育难点,“我一不说他,果然就开始放纵”。
 
案例中,阿虹不断以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换来的却是“道理大家都懂”,孩子总嫌她烦,甚至彼此因为一点事就剑拔弩张的态度。
 
表面看,孩子是叛逆乖张,跟父母对着干。
 
其实呀,孩子是不堪重负,将焦虑反弹给父母。
 
综上,这2个恶性循环的后果,就是父母讲道理成瘾,孩子却逆反不断。

 

讲道理之源:
期待的转嫁
 
 
那么,既然讲道理的后果不好,为什么父母仍然要讲呢?
 
原因很简单:家长期待孩子的行为或思想,达成自己的某个期待。
 
为人父母,对于孩子多少是有期待的。
 
我们可能希望——
 
孩子是有能力和热情的,希望Ta用在对的地方;

孩子有不差的资源和环境,希望Ta好好珍惜;

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能赢在起跑线……

毕竟,孩子走对一步,就能接近更好的未来。
 
但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 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带着思考,我们再来细看阿虹的故事。
 
其实,她身边邻里的人都并不叫她阿虹,而是称呼她“小辉妈妈”。
 
她的社交头像是儿子的照片,朋友圈发的内容,也全是儿子的生活动态。这一切多年以来都从未变过。
 
阿虹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放到了孩子身上。 可以说,小辉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阿虹整个人生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她的处境和儿子相似,也背负了相当多难以满足的期待——
 
*丈夫几乎不管妻儿,他对阿虹常说的话是:只需要把孩子带好就行,我的事你别管。平时阿虹邀请他一起多陪孩子,而丈夫经常表现得不耐烦;
 
*爸妈重男轻女,一直希望阿虹闯出事业,赚钱帮补原生家庭。然而阿虹的工作表现一直平平,长期遭到爸妈的不理解与嫌弃。
 
到了一定年龄,阿虹开始觉得:我的人生就这样吧,没有特别出彩的期待了。
 
每当失意受挫,身边的朋友会安慰她:没关系,把孩子带好就行,儿子有出息了,你照样是个成功的妈妈。
 
久而久之,阿虹也接受了这样的说法,把全身心都投入在对儿子的教育中。
 
每当在与父母或丈夫的关系中体验到失望,她就会自我安抚:没事,我还有儿子。
 
不知不觉间,亲子关系成了她的精神避难所,能够短暂“治愈”她的苦痛。
 
当看到孩子取得好成绩,她感到自己灰暗的生活终于有了些光亮。
 
与此同时,她也害怕这种美好破灭。
 
所以,每当察觉到孩子表现得松懈时,她就以讲道理的方式去拉着孩子往前走,至少不让孩子走错一步。
 
归根到底——
 
父母越是对自己低期待,就会对孩子期待越高,也越怕孩子走错;

父母越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期盼,对孩子的期待就会降低,便越能接受孩子犯错
 
于是像阿虹这样的妈妈,就会把一份沉重的期待灌注到养育中。
 
面对这份沉重的期待,哪个孩子不想逃呢?
 
这不仅体现在母亲身上,父亲也会。
 
像一些父亲在经历了自己人生的反复挫败后,会对孩子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要争口气”。
 
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时父母和孩子的处境是相似的,双方都处于被各种期待压得透不过气来,感到无力,想要挣脱。
 
当一个人在现实中处处感受对生活失去掌控,就会本能去寻找自己能够掌控的关系,并且沉溺其中。
 
于是,孩子会选择沉迷游戏,而大人会选择沉迷管控孩子。
 
这两种做法本质上相似,对焦虑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反而陷入强迫性重复之中。
 
而所谓“讲道理”,是我们借着“道理”的外壳,让孩子帮我们处理自身的问题而已。
 
所以呀,有一句话说:
 
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走出来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对待孩子,而在于家长如何对待自己。

 

宽待自己,宽待孩子
 

说到这,解决的思路也油然而生——

与其劝家长宽待孩子,不如多提醒家长学会宽待自己。
 
很多家长看了有效的育儿方法,但却做不到,关键并不是方法不行,也不是家长故意不配合。
 
而是,家长自己也很难。
 
毕竟,我们的世界也很多憋屈和辛酸!还要挤出足够爱和忍让,去栽培孩子。这本身就很难。
 
如同阿虹,当身边的人劝她对孩子耐心些,她就反问:那我呢?谁帮我解决情绪?
 
所以,我给阿虹建议的方向是:把注意力放在 宽待 自己」 之上,具体可以分为3点。

①  承接自己的期待,允许自己做不到
 
当丈夫希望她独自把孩子带好,爸妈希望自己赚大钱,而自己却办不到时,阿虹可以对自己说:

我确实就是办不到,这没有关系,是这些要求太高了。
 
并且,可以适当学孩子“摆烂”。
 
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失望,也学会说“没关系”,试着摆出你们生气就生气,失望就失望吧,我就这样的态度。
 
当允许自己表现出真实的不完美时,其实也为内心腾出更多空间。心宽敞了,就不会被焦虑全部吞没了。
 
② 以自己的不完美,连接孩子的不完美
 
父母大道理不停,其实是努力塑造“完美”形象。
 
然而这种伪装出来的完美,并不会真正激励孩子成长,反而会让亲子间产生距离感。
 
相反,当父母暴露自己真实的不足时,会拉近关系。
 
比如,可以坦言去说:
 
其实妈妈也有压力,也会想摆烂,所以,你觉得写作业烦的心情,我也理解;

玩手机确实很吸引人,我有时也会控制不住,所以也能明白你想玩的心情;

……
 
带有瑕疵的真实,会让孩子觉得:你是懂我的。
 
当父母接纳了自己的任性,便意味着孩子身上任性的部分也能够被适当允许,这时,亲子间情感连接建立起来了,孩子才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影响。
 
③ 不用口讲道理,而是将自己活成榜样
 
父母生活过得好不好,孩子是看得见的。
 
如果爸妈对自己的生活没有盼头,整天焦虑不堪;那么,讲再多正确的道理,说出来也会显得无力。
 
孩子会想:为什么你不用这些大道理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呢?
 
就像是,劝孩子100遍要多读书,ta或许因为嫌你烦,然后不情愿地去看书。
 
倘若父母自己享受读书,平时跟孩子分享有趣的知识,那么孩子便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最后的话


准确来说,这3点是一种改变的方向,对于有些家长,真正做到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我们给自己多一些耐心。
 
当慢慢试着去做时,你会意识到:
 
在“父母推一下,孩子动一下”这种模式下,焦虑反而是永不停息的。
 
当自己不再天天盯着孩子的状态,亲子间彼此的心理空间会慢慢拓宽。
 
成长是不能催促的,就像把一棵种子放到泥土里,它便会自然生长。
 
腾出空间,父母才看到孩子由内而外发出来的行动力,到那时,所谓焦虑也像尘一样落下来。
 
父母要做到的并不是拔苗助长,而是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感受到,成长、好好生活,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END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 武志红(ID: 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