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爆火,不止是猛男秀腹肌

武志红 10万+阅读 0评论
作者 | 天雅

 

 

前几天,去影院看了《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动机其实很单纯——

 

看费翔的演技,还有猛男的腹肌……😍😍

 

咳!咳!咳!

 

然而真正观影时——

 

却意外被影片剧情感动得一塌糊涂。😭😭

 

特别是在权力斗争面前,父与子的关系。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极具教育反思意义的片子。

 

因为它形象深刻地向我们呈现了:

 

一个糟糕的父亲,会如何摧毁他的孩子;

以及一个好父亲,又会如何成就他的孩子。

 

*本文含轻微剧透。

 

 

 

 

在影片开头,殷寿带领儿子殷郊,及一群质子攻打苏护占据的冀州城。

 

所谓「质子」——

 

就是商王为了牵制各方诸侯势力,要求他们送来朝歌当人质的儿子。

 

战场上,殷寿让质子苏全孝出阵,胁迫他以死逼退苏护的负隅顽抗。

 

当时的苏全孝,已经八年未见亲生父亲了。

 

但苏护拒不归顺。

 

苏全孝内心既悲恸又绝望,不知所措。

 

殷寿当即给他洗脑:

 

“那个人不配做你父亲,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做我最勇敢的儿子!”

 

 听完这番话,苏全孝在众目睽睽之下,饮剑自尽。

 

紧接着,殷寿转过头对身后众质子慷慨激昂:

 

“就在刚刚,你们的一位兄弟死了,我的一个儿子死了,谁杀了他?”

 

“反贼苏护!”众质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随后在殷寿的号召下,大伙带着满腔的怒火,一举攻破了冀州城。

 

 
苏护杀死了苏全孝,这真的是事实真相吗?
 
其实不然。
 
苏护为守住冀州城,置苏全孝的性命于不顾,这是事实;
 
殷寿为振奋士气杀一儆百,唆使苏全孝自尽,也是事实。
 
所以更客观来讲,其实是苏护和殷寿共同杀死了苏全孝。
 
那为什么众质子却一致地将矛头指向苏护,反而将殷寿奉为英雄,对其崇拜有加呢?
 
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商朝分封诸侯,尊奉天子”等封建政治思想来概括;
 
然而,如果要从心理学角度去还原它的本质——
 
则可以回溯到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
 
道德防御,是英国心理学家费尔贝恩提出的概念。
 
他在对问题儿童进行治疗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虽然很多儿童明显来自于问题家庭(比如父母酗酒、争吵或暴力),
 
但询问时,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会为自己的父母辩解。
 
所有儿童都认为自己的家庭很好,父母很好。
 
哪怕父母恶劣地对待了他们——
 
他们也会认为是外力因素(比如酒精)引诱父母这样做,
 
或者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才会遭致父母的惩罚。
 
这种 「不断美化坏客体,不断替坏客体辩解」 的认知行为模式,费尔贝恩称之为儿童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
 
在影片中,众多质子八年前就离开亲生父母,被送到朝歌当“抵押”。
 
期间,殷寿不仅给他们传授武艺,还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自己的儿子,许诺他们锦绣前程。
 
于是无形中,殷寿逐渐代替了他们的父母,成为了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客体和精神支柱。
 
也因此,
 
面对苏孝全的死,质子们自然而然便将所有愤怒投射到苏护身上,对殷寿进行美化维护。
 
甚至在后来,殷寿使坏当上纣王以后,荒淫无度,滥杀无辜,弃天下百姓的安危于不顾。
 
太子殷郊和众质子也依然死心塌地跟随他,一心一意维护他的利益。
 
这,就是他们在 「道德防御」 之下,对纣王殷寿的 盲目忠诚
 

 
 

 
为什么在成长中,孩子要对坏客体启动道德防御?
 
因为这样做有一个「好处」:
 
为他们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客体环境,增加安全感。
 
举个例子:
 
有两个世界,一个由上帝统治,一个由魔鬼统治,你更愿意居住在哪个世界?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
 
因为在上帝统治的世界里,会让人有一种安全感,哪怕犯错也会有赎罪的希望;
 
而在魔鬼统治的世界里,没有安全感,没有赎罪的希望,只有走向死亡和毁灭。
 
从某种意义来讲,
 
当孩子在成长中不断对客体进行道德防御——
 
相信对方无论做什么都是正确的,无论怎么对自己都是基于爱,
 
就无形中等同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由「上帝」主宰的客体环境,
 
能够令弱小的他暂时感受到安全和保护,获得向上成长的希望。
 
这是「道德防御」对一个孩子成长的保护作用。
 

 
但遗憾的是:
 
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是以「否认真相,转移愤怒」为前提的;
 
它无法改变坏客体坏的本质,也无法帮助孩子看清事物的实相。
 
当有一天孩子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时,矛盾和冲突也会随之爆发。
 
影片有一幕——
 
纣王为了除掉东西南北四个诸侯,分别让四个质子站在他们父亲面前,不断煽动敌对情绪:
 
“你们的父亲根本不爱你们:
 
他们把最宠爱的儿子留在身边,继承爵位;
而把你们丢到千里之外的朝歌,不管死活。
 
本王今天就替你们讨回公道:
 
谁能杀了自己父亲,就能取代他登上爵位。”
 
言下之意就是:
 
你们的父亲很坏,对你们没有爱;
我爱你们,可以帮你们夺回爵位。
 
为了让质子弑父成为理所当然,他还补充了一句:
 
“难道你们忘记了冀州城下的苏全孝吗?”
 
刺激之下——
北伯侯儿子第一个对父亲动手了!弑父以后,当即被封北伯侯;
 
南伯侯儿子不忍弑父,直接剑指殷寿,结果他和父亲当场丧命;
 
东伯侯为救儿子,主动刺向剑身,保全了儿子,却牺牲了自己;
 
西伯侯姬昌的儿子姬发,主动下跪求情,才得以保全父亲性命。
 
但姬发心里依然认同纣王,认为是父亲犯了错,理应当众受罚。
 
直到后来,亲眼目睹纣王欺骗皇叔比干,下令斩杀太子殷郊时,
 
那一刻,姬发才彻底看清纣王的残暴本性,开始破除道德防御。
 

 
道德防御所面临的沉重代价,不仅是质子们,连太子殷郊也不能幸免。
 
纣王沉溺于权力的暴政无法自拔,姜王后苦劝无果,还命丧妲己之手。
 
殷郊提剑去找妲己为母亲报仇,纣王为袒护妲己而派人追杀逮捕殷郊。
 
但即便如此,殷郊也无法相信自己的父亲是坏人,而是认定父亲只是被妲己蛊惑了。
 
直到后来,妲己露出狐妖真面目,纣王不仅没有除掉她,反而将儿子送上了断头台。
 
那一刻,殷郊才认清:真正的恶人,其实是父亲自己。
 
这,就是孩子对坏客体的 道德防御破除 后,所面临的 残酷代价
 
 
 
当一个孩子破除掉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后,
 
若想重新获得修复与整合,往往离不开好客体介入。
 
好客体的作用——
 
就是帮助孩子体验到什么是 真正的爱、接纳与成全
 
从这一点来看,姬发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在他的成长中,除了纣王殷寿这个坏客体以外,还存在两个非常重要的好客体:
 
父亲姬昌和哥哥伯邑考。
 
影片有一幕——
 
西伯侯姬昌应召前往朝歌,在途中与其他三位伯侯会晤,讨论应对纣王之道。
 
姬发刚巧路过听到,认定他们有谋反之心,立刻拔刀相向。
 
姬发没有上前与父亲相认;
 
但姬昌却一眼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当场老泪纵横:“这是我儿姬发啊!”
 
纵使分别多年,相隔千里,却能一眼认出你的模样——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与思念。
 
后来姬昌被纣王关进大牢,伯邑考带着三车宝物前往朝歌营救父亲。
 
两兄弟聊起年少往事。
 
伯邑考笑着说:
 
“我知道你从小就不甘于留在西岐,一心想驰骋疆场,当年商王挑选质子,你还偷偷在射箭时做了手脚,赢了我……”
 
姬发也笑了:
 
“不做手脚,我怎么能赢你,又怎么能离开西岐来到朝歌呢?”
 
随后,伯邑考打了个响哨,唤进来两匹白马,那是姬发小时候最钟爱的坐骑:
 
“这马我已经训练好了,你只要对它说一声‘回家’,无论天涯海角,它都会送你回西岐。”
 
你若想离开,我承让你;你若想回家,我拥抱你——
 
这是一个哥哥对弟弟深切的爱与成全。
 
 
在大牢里,西伯侯姬昌宁死不屈。
 
无论经历怎样的严刑拷打,他都不愿苟同纣王的暴政,不愿意与其同流合污。
 
直到纣王杀了伯邑考,剁成肉饼拿给姬昌吃,同时还拿姬发的性命威胁姬昌。
 
姬昌终于被迫妥协了,他被迫向天下百姓认错,承认自己捏造卦象污蔑纣王……
 
他可以为了心中正义舍弃自己的性命,却愿意为了儿子性命舍弃自己的尊严——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后的保护与成全。
 
纣王言语上口口声声说爱百姓,说会将质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爱、去保护;
 
但行为上却为了一己私利将质子的性命视为草芥,逼迫质子与父亲倒戈相向。
 
而姬昌和伯邑考,他们不会在言语上表彰自己,也不会渲染自己对姬发的爱;
 
却会一次次在行动上,义无反顾地保护姬发、成就姬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这就是典型的 「坏客体」 「好客体」 的区别。
 
但也正是有了姬昌和伯邑考以身作则的示范,令姬发真切地体验到了什么是爱,
 
从而使得他能够在一次次混乱之中,不断辨别纣王的伪善,不断破除道德防御,
 
并在纣王原形毕露之际,坚决选择了善良与正义,与纣王彻底决裂,奋起反抗,
 
最终成就了“武王伐纣”的传奇。
 
这,就是 好客体 对一个孩子的 修复、整合与成全
 
 
 
 写在最后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
 
一个男孩从成长走向成熟,需要获得父亲的「授权」。
 
所谓授权,就是:
 
允许你离开我的身边,脱离我的掌控;
 
允许你变得和我不一样,甚至超越我;
 
允许你奔向广阔的世界,成为你自己……
 
就像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关进大牢后,对姬发说的一句话:
 
“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是谁」 。”
 
姬发是幸运的,他不仅获得了父亲的授权,也获得了哥哥的授权。
 

写到这,想起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当一只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时,它的心中,藏着过去的所有画面,藏着对过去的爱,这构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忠诚。”  
对姬发而言,这份忠诚或许就是:
 
头顶有浩瀚灿烂的星空,心中有崇高的道德法则。
 
这是一个人在经历层层历练后对梦想的坚持,在见证人性险恶后对正义的守护,也是支撑着他从成长走向成熟的生命基石。
 
谨作此文,献给在育儿路上负重前行的家长们,同时也献给在成长路上负重前行的孩子们,愿它对你们有所价值。
 
 
「在看」+「转发」愿每个父母与孩子,都能成为自己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文章部分观点参考:
《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 费尔贝恩、巴林特研究》,徐萍萍,王艳萍,郭本禹著。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