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张桂梅现状,想哭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2评论

作者 | 天雅
 
 
最近 ,张桂梅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引发争议。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关于电影里张桂梅周围的女性——
 
为了衬托张桂梅的形象,影片塑造了:
 
一位母亲酗酒成性、家暴孩子;
一群女学生逃课到镇上逛市集、打游戏;
……
 
影片本意是想体现女性(张桂梅)帮助女性(酗酒母亲、逃学女学生);
 
但在观众看来,是对特定女性群体(大山里的母亲与女孩)进行污名化。
 
二是关于电影里张桂梅本人的刻画——
 
为了展现张桂梅的情感,影片添加了:
 
张桂梅思念已故丈夫的戏份,
办学遇到困难时会经常闪回丈夫的画面;
……
 
影片的本意,是想呈现张桂梅对情感的渴求,内心脆弱的另一面。
 
但在观众看来,却模糊了张桂梅办学初衷,削弱了她的内在信仰。
 
虽然电影主创对此做了解释,但观众却并不买账,争议愈演愈烈。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
 
张桂梅本人究竟是怎样的?
她身边的女性又是怎样的?
以及,她为什么要创办华坪女高?
 
带着这份困惑,我翻开了关于张桂梅过往的系列纪录片和新闻报道。
 
结果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流泪,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与震撼。
 
看完以后,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
 
张桂梅是一名伟大女性,她对教育的坚持改变了无数大山女孩的命运;
 
同时也是一名不完美女性,她有些天真,有些严苛,甚至还有些偏执。
 

但正是这份不完美,令她整个人更加真实、立体,更加深入人心。

 

 

 

 

张桂梅身上有很多标签——

 
“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
 
这是全国第一所免费公办女子高中,学生大都来自云南省境内的贫困山区。
 
建校15年来,张桂梅已经亲自将20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送进了大学校园。
 
这些数字,若放在一所普通高中,或许不算什么;
 
但放在华坪女高,放在这2000多名女学生身上,却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
 
在接受《面对面》采访的时候,张桂梅分享过一个故事:
 
家访的时候,她看到一户人家把读高三的女儿留在家里干活,把初二的儿子送到县城来补习。
 
她忍不住质问孩子的妈妈:
 
“你脑子是不是有病?你姑娘高三要高考的,你不送她去(读书),反而送他去(补习)。”
 
结果那位妈妈回了张桂梅一句:“他是儿子。”
 
 
男孩有书读,女孩没书读,这是大山里普遍存在的 「重男轻女」 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华坪女高,这群女孩子极有可能早早就离开学校。
 
她们可能会嫁给家暴丈夫 ——
 
一位大山里的母亲,因不堪忍受丈夫虐待,找来哥哥把丈夫打死,自己也进了监狱服刑。
 
可能会沦为生育工具——
 
另一位大山里的母亲,生育女儿时产后大出血,她想见丈夫婆婆却不让,最终遗憾离世。
 
还可能会重复母亲命运——
 
张桂梅曾经在路上看到一个辍学放牛的女孩,手里拿着一个黑不溜秋的粑粑当粮食。
 
张桂梅对她说:“走,跟我去读书。”女孩只是看了她一眼,然后吆喝着老牛就走了。
 
可怕的是,这不是大山女性命运的个例,而是常态。
 
在重男轻女的氛围下,
 
女性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匮乏,更多是思想观念的匮乏、爱与被爱的匮乏。
 
从而导致 自我认同感的缺失 ——
 
她们不知道男女生而平等的权利;
 
也不懂得去正确捍卫自己的权益;
 
更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去爱自己的下一代……
 
这是大山里一代代女性内在匮乏的代际传递,也是禁锢她们灵魂自由的终极枷锁。
 
图片
 
而张桂梅和华坪女高的存在,令她们的命运有了转机。
 
建校15年,毕业了13届学生,高考综合上线率100%,多次获得丽江高考升学率第一名。
 
有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女高当老师,带领更多大山里的妹妹们走出去;
 
有的学生则留在城市工作,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资助家里人,带动全家脱贫……
 
可以说,
 
张桂梅不仅改变了2000多名大山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2000多个贫困家庭的命运,或许还不止。
 
一个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的女孩,被送到了张桂梅的儿童福利院,接受了教育,考上了浙江大学。
 
后来她去到城市工作,婚后生下一名女儿,她尽自己努力给女儿最好养育。
 
有人问她:“你咋不生个儿子呢?”
 
她回答道:“我不能忘了我的身世,不能辜负我受的教育。”
 
因为享受过男女生而平等的权利,
 
所以 她挣脱了上一辈“重男轻女”的枷锁,学会了如何爱自己,如何爱自己的女儿。
 
事实上,很多当年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姑娘都成家了。
 
她们时不时会在朋友圈晒孩子、聚餐,会在回老家时拍山里的风景。
 
但风景对于她们已有了不同的意味,不再是贫穷,而是过去的回忆。
 
因为她们已经走出去了。
 
这是通过教育改变大山女孩命运的现实案例,也是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真正意义。
 
图片
 

 

然而,透过这份伟大壮举背后,回归到张桂梅本人,
 
我们不难发现,她身上其实存在挺多不完美的地方。
 
首先,她很天真。
 
许多年前,张桂梅在大理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一个温馨的家。
 
谁知一场胃癌夺去了丈夫的性命,也夺走了张桂梅的幸福时光。
 
为了逃避丧失的痛苦,她离开大理,来到华坪一所中学当老师。
 
在那里,她重新体验到了「爱的支撑」——
 
她患上了子宫肌瘤,为了挽救她的性命,几位老师没日没夜守在身边照顾她;
 
一位山里的女人,把身上五块钱路费捐给了她,自己走了六个小时山路回家。
 
为了报答这片土地,张桂梅决定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山里被迫辍学的女孩有书读。
 
在2002年到2007年期间,她每逢寒暑假就会自费到市里,满大街找人要钱。
 
当时,她只有一个天真的想法:
 
“我们全省那么多人,一个给我5块、10块钱,我就有好几百万,就够办一个学校了……”
 
结果整整5年下来,她“ 颜面尽失”——
 
被街上的人骂骗子,吐口水,放狗咬,勉强才要到1万块钱。
 
甚至,身边的朋友也不支持她,说她太幼稚、太理想主义。
 
一名普通的初中老师,没有背景,没有经验,还一身病痛,
 
但她却执意要办一所高中,而且是对大山女孩免费的高中。
 
这,就是张桂梅的「天真」。
 
 
其次,她很严苛。
 
直到后来,一名记者将张桂梅的事迹报道了出来,获得了全国的关注。
 
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她办校,她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随后,张桂梅也便成了一群女学生眼中的“魔鬼”、“周扒皮”……
 
一方面,她对学生管理非常严苛——
 
为了节约洗头的水和时间,女孩子必须剪齐耳短发;
 
每天天不亮,学生就会被张桂梅拿着大喇叭催起床;
 
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每周放假只有3小时……
 
另一方面,她对自己也非常严苛——
 
由于常年操劳,张桂梅患上了肺气肿、小脑萎缩等20多种疾病;
 
但她却一直住在学校三楼的学生宿舍里,坚守岗位,不离不弃。
 
曾经有记者问她:“华坪女高取得如今的成就,你付出了什么。”
 
张桂梅回答道:“我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张桂梅的「严苛」。
 
图片
 
最后,她也会有脆弱。
 
丈夫去世的时候,她曾走在大街上,万念俱灰,往行驶的车上撞。
 
驾驶员踩了急刹车,骂她:“寻死别连累别人。”
 
随后,她去到停尸房,请求工作人员将丈夫遗体从冰箱搬出来。
 
紧接着,她抱着丈夫冰冷的遗体,一个劲痛哭……
 
后来她确诊了子宫肌瘤,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她走了40分钟,一夜未眠。
 
这些年,她带着病痛之躯创办了华坪女高,体内被查出23种病,依旧坚守岗位。
 
有时疼痛难耐,她就向自己的一名女性朋友诉苦:
 
“我死了算了,我把窗户打开,从这跳下去……”
 
她是一名早年丧失丈夫的妻子,也是一名常年承受病痛的女性,
 
她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痛哭,也会私下向朋友诉苦,闹死闹活。
 
这,就是张桂梅的「脆弱」。
 
图片
 

 

所以说,当我们去看张桂梅的时候,
 
一方面,我们要看见她的伟大——
 
用知识改变一个女孩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改变一代代女性的命运。
 
这是张桂梅身为华坪女高校长,为大山女孩做出的贡献,也是她的伟大之处。
 
在建立华坪女高前,张桂梅还做过华坪县儿童之家院长,她是孤儿们的妈妈。
 
(△光明日报:《她,改变了上千名贫困女孩命运》)
 
而如果要歌颂这份伟大,
 
我们需要真切了解张桂梅周围女性的处境,真实呈现她们的经历故事。
 
在新闻报道和纪录片里,张桂梅经常会提及这些大山女孩的真实故事,会讲述她与她们相处的故事。
 
这是她眼里真正看到的现实,也是生活在她周围的女性的真实模样。
 
图片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见她的脆弱——
 
她独自一人生活,没有家人和孩子陪伴,生病只能默默忍受,无人陪伴。
 
这样的处境放在任何一位现实女性身上,都难免会令人感到心酸、心疼。
 
张桂梅也不例外。
 
据她一位朋友讲述,
 
这些年,张桂梅是有过几次成家机会的。
 
曾经有一个北京的作家慕名而来,追求张桂梅。
 
见面的时候,张桂梅还涂了口红,穿了高跟鞋。
 
但儿童之家的孩子有些抗拒作家的到来,害怕因此失去张桂梅:
 
“你要忙着结婚吗?你怕以后我们养不起你吗?”
 
后来张桂梅回绝了那位作家,此后再没来过其他追求者。
 
其实,她不是没想过要找个伴一起生活,只是在孤儿院的孩子和伴侣之间,她选择了前者。
 
而如果要看见这份脆弱,我们可以去倾听张桂梅身边人的讲述,看见张桂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是镜头背后真实的张桂梅。
 
图片
 
张桂梅之所以创办华坪女高,是因为:
 
她看到大山的女孩屡屡辍学,越是贫穷的家庭越剥削自己的女儿;
 
她想通过知识的力量,带领这群女孩走出大山,走向广阔的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她固然有自己的局限,有天真、固执和脆弱的另一面,
 
但正是这份天真,使得她得以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不顾他人的误解与嘲笑,坚持办学梦想;
 
也正是这份严苛,使得她能带领一群文化基础薄弱的大山女孩走向了高考,走进了大学校园;
 
同时也正因为她的这份脆弱,令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有血有肉且完整的张桂梅。
 
她看见过大山的贫穷景象,经历过生命的种种磨难,她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初衷。
 
这一系列她的经历故事,不需要刻意加工,只需要真实去倾听、去看见,便是对她最好的交待。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文章部分素材来源:

1、《人物》:成为张桂梅;

2、《面对面》: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