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编辑 | 陈轻轻

最近和多位有考试焦虑乃至厌学的中学生聊了聊,发现他们常有一个错误想法:
我成绩掉下来,是我有「不聪明」、「不专注」、「一堆臭老病在身」等问题组合;
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则有「聪明」、「努力」、「专注」、「高效」等一堆优点的组合。
这样一想,必然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我完了,我赶不上了。
这种错误想法非常常见,例如互联网上一个流行的说法:
别人比你聪明,
家境比你好,
人家还努力,
你竟然还不努力,
你说你还有希望吗?
这很有意思。
每个人都了解自己,但对别人,则有各种想象。
了解自己就导致,你看自己时,必然知道自己身上一堆毛病:
很难专注,总是走神;
很难高效,总是拖延;
努力总带着点逼迫和苦,难以享受学习和工作;
胆怯、懦弱、好吃懒做、动不动就想躺平……
但看别人特别是优秀同学时,容易把各种好素质加在他们身上:
他们很专注
他们很高效
他们很聪明
他们很自律
……
这样一对比,自然容易觉得自己怎么都比不过成绩好的同学了,并会得出一个大结论:
自己和这些尖子生,根本不是一类人,甚至都不是一个物种!
这种自我定义很致命,它容易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从「觉得自己不行」,到最后变成「真的不行」。
因为自己早早就沮丧,没有了动力努力。

前面提到的“别人全好,自己全坏”都是想象,实际的真相是:
👇
只有极少数学生,学习时是热爱驱动,能持续专注,因此高效。
大多数学生,是靠毅力管理着自己努力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走神,也不是那么快乐。
👇
工作中更是如此。
我经常说,我公司的员工,一天的工作中,一个人能有一个小时的高效时间,就是人才😺
如有三四个小时的高效时间,必然是大才!
👇
总之,那些尖子生中,大多数人也是各种臭毛病集于一身,他们只是能持续努力,而成绩与努力基本成正比,因此才保持了好成绩。
当然,少数人甚至极少数人,是热爱驱动,因此高度专注,享受学习,并有心流体验,因此有极高的效率和创造性;
但靠毅力驱动的学生,是难以和他们匹敌,但他们毕竟是少数人乃至极少数人。
👇
摆清楚这些事实后,一个学生就能确信:
只要能继续持续努力,再加上方法基本对头,把成绩提上去,没有那么难。
特别是,那些曾经取得过很好成绩而只是暂时掉下来的学生,这对他们来说更不是事情;
关键是破除掉前面所说的这份「我一堆臭毛病,而成绩好的同学各种优点集于一身」的想象。
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这么基本,而神奇的学习方法常常是全能幻想。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还能热爱学习,
那天啊,你真可以快速创造“奇迹”。
不热爱的事情,越做是越苦的,很容易一做就累得不行;
而热爱的事情,即便在最痛苦、最艰难的这样状态之下,你也会呈现一种愉悦和积极的感状态。
因为这本身对你构成了滋养。
甚至有时候不让你做这件事,还构成了剥夺。
但!对这一点别有执念。
如果你没那么热爱,只要能持续努力+方法基本对头,就可以了。
并且,我会强调,学习不需拼全力。
当觉得拼全力才能学好时,这意味着,「学习大过了我」。
各种事都有外在比赛和内在比赛,「学习大过了我」,意味着你在「内在比赛」中已输。
我在微博上,看到两个考生在高中做过的卷子厚度。
一个是比她个人身高还高出不少;
另一个更加离谱,一柜子满满的卷子,起码是前一个的3倍。

这是变态级别的可怕,而且看起来可能是很多学生目前的常态。
这种环境下,人只怕很难不对学习产生浓浓的厌恶,以至于掌握的知识会沦为「死知识」。
学习不能太苦,太苦的话,会对学到的知识有排斥、厌恶乃至憎恨。
苦哈哈学习和喜欢学习,完全是两种境界。
设想一下知识有无数碎片,当一个人学的太苦时,这些知识碎片,是难以在人的内在聚合在一起的。
它们即是「死知识」。
相反,一个人是喜欢学习的,对一个个的知识碎片有情感,那么,这些知识碎片是可以在这个人的内在自动地排列组合,以各种方式产生聚合,表现出不断融会贯通,乃至趋向演化成一个系统。
这时,知识即是「活知识」。
中学时,我是非典型学霸,也都是不卷而胜,并且最后都宛如创造奇迹一般,从普通成绩一跃成为全年级第一,考上了北大。
前些年开始知道现在中小学教育卷到何等可怕的地步时,我一度怀疑:
如果我是现在的中小学生,我还能不卷而胜吗?
现在了解越来越多,再看着如此厚度的卷子,可以想象这会是多么愚蠢、低效的学习方式,它严重地反人性。
然而我的确确信,如果我在现在环境下,一样可以不卷而胜。


从整个人生的长河看,太苦的学习方式是不值得的。
时间拉得越长,「死知识」与「活知识」的价值比就越是可怕,更何况还有现在的AI。
因而我想对焦虑的学生和家长分享三个点:
我比学习大,而不是学习比我大。
所以,真可以态度上藐视学习,战术上重视学习。
同样重要的还有:
重视自己身心状态,不能太耗自己。
初三高三时,压力无比巨大,晚自习结束后,很多人都会挑灯夜战。
我所在中学风气很好,大家很拼,也会熬夜学习。
但我是全班唯一不熬夜的,晚自习结束就回去睡觉,因为:
我信任自己的感觉——熬夜后第二天精神不佳;
尊重自己的身体——长期熬夜之后身体会不适。
所以不值。
家长可以少管而胜,学生则可少卷而胜。
其实无论父母对孩子的「管」,还是学生自己的「卷」,都来自于对头脑与思维的过度信赖,同时背离了体验与感觉。
因此家长可以忽略孩子的体验性事实,学生也忽略了自己的体验性事实,而进入逼迫性努力中。
这真的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
放下头脑,更多地信任自己的体验和感觉——
这是我想要的吗?
我最终真的要这样过下去吗?
我相信,也许你就会有答案了。 END

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总是陷入“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越努力越疲惫,却离目标越远?或许是时候停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调整前进方向。
如果你或孩子正在面临学业压力、个人成长困扰,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供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帮助你缓解情绪压力,探索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找回内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