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我们知道所有父母,都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也由衷地想做孩子的好父母。
为孩子成绩辗转反侧,为孩子未来忧心忡忡,拼命追求各种标准答案般的养育方式。
但却常常忘了,我们养育孩子,到底养的是什么?
对此,武老师说“最核心的一定是,养育孩子的人格,养育孩子的自我。”
暑假临近,正是亲子相处增多,父母育儿焦虑也随之上涨的时候。
我们整理了武老师近期的一些语录,分享给所有的家长们。
愿我们以更从容的心态,与孩子共同成长👇~
01
关于听话:
越听话的孩子,越难过好自己的人生
很多父母,都希望养出这样的一个孩子:
听话、懂事、成绩好,从不惹事,也不给父母添任何麻烦。
但这个想法是很危险的。
因为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活着,就意味着:
他很容易被规则给束缚住。
在家里,他以父母的规则去生活;
在学校里,他以学校的规则去思考;
那么长大以后,他会一直循规蹈矩地活着,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无法活出自己的弱者。
相反,如果你的孩子,敢于把自己身上的绳索给冲掉,敢于去干一些叛逆的事情,那么他反而有可能成为强者。
因为他在用他所谓的叛逆告诉别人——
我想做我自己,我是有力量的,我可以去挑战你定的这些规则。
所以,当孩子叛逆的时候,
如果他没有明显地伤害别人,伤害自己,也没有违反社会道德或法律;
那么父母要试着更多地去理解和尊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
「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虚弱。

02
关于玩:
越会玩的孩子,越容易成功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玩,
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
我观察过许多高手、天才,发现他们和普通人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是——
他们能够喜欢甚至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
而太多成年人之所以停滞在普通的做事水平,是因为失去了热爱这一品质。
孩子天生就具备热爱事物的本能。
比如一个孩子在玩乐高,当他投入去玩的时候,他是带着热情的;
这时热情会成为一种最初的「推动力」,推动着他去完成这件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到投入和一个事物建立关系的愉悦感,而这份愉悦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心流」。
更重要的是,这种心流体验是可以迁移的——
它可以迁移到学习上,可以迁移到考试上,也可以迁移到工作中。
所以,当孩子带着「玩的心态」,带着天然的好奇心去和一个事物建立关系,是一件非常了不得,很值得去鼓励的的事情。
相反,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在皱着眉头,以一种「考试的心态」去面对,
那么他就很难去感受事物的魅力,也就很难在做事上抵达高水平,更不用说天才水平了。

03
关于懒:
不用催,真的,每个孩子都想变强
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就是懒。
这是你对孩子缺乏真正的理解,对人性缺乏基本的了解。
作为一名咨询师,在我的观察中人都会具有两个特征,无一例外。
第一,每个人都渴望积极、高效地过好每一天。
第二,如果没能做到会产生懊悔感,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
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证明自己,希望自己有力量,希望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孩子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父母过度焦虑,认为不管孩子,不逼他,孩子就会整天只想睡懒觉,只想玩,不想学习,那么他就荒废掉了。
但父母的过度焦虑、过度催促,只会让孩子变得更拖延、逃避学习。
当孩子感知到他不能做自己,所有事情都是父母的逼迫,就会用懒惰来表示对抗。
实际上,当父母不过度干涉孩子,让孩子去相信自己的本心,
他们会凭借本心和事物建立直接、深度的关系,
他们会靠着天然的生命力和人格基础,去把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好。
相反,如果父母过度干涉,但自身能力与认知又有限,反而会生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建立关系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能自在地去热爱,去探索。
一定要信任你的孩子,有着无比强烈的好胜心和进取心,这是天性。

04
关于养育: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一份强大的精神生命
我们养育孩子,到底养育孩子什么?
其实最核心的一定是——
养育孩子的人格。
养育孩子的自我。
有一份饱满又强大的精神生命,这才是根本。
但很多父母本末倒置,拼命地让孩子努力,只为换取一个高分。
仿佛高分就能证明孩子的强大,而其他方面皆可忽略。
这种单一的价值标准,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比如,不少孩子进入大学后发现,高分不再是自己的优势,身边优秀且高智的人比比皆是,他的自我价值感便轰然倒塌了。
因为一直以来,他就靠着成绩的外壳来支撑自己,而内在自我极其虚弱,所以当这个外壳一崩,整个人就崩了。
那么,孩子精神生命的强大从何而来?
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论是:
生命中的基本命题,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基本实现。
例如,一个1岁多的孩子,想要去拿10米外的一个玩具。可他刚刚会走路,尚未稳妥,一路上跌跌撞撞。
但当他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到玩具时,他就获得了一种“我能行”的感觉,这就叫做「自我效能感」。
并且在他充分体验跌倒又爬起的过程中,他面对困难的能力——「挫折商」也随之形成。
这时,孩子精神生命就获得了锤炼的机会。
而随着孩子长大,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来证明“我能行”,不能让他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
无论是帮忙做家务,或是独自完成一个手工作品……
这些看似琐碎的体验,都可以是锤炼孩子精神生命的「练习场」。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做丰富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在多维的尺度里,一再确认“我可以”“我能行”。
这样一来,他才能拥有一份饱满又强大的精神生命。

05
关于好父母:
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容器」
很多父母由衷地想成为好的父母,希望能教孩子很多知识、技能。
可结果孩子并未因此变得更好,自己反而压力剧增,陷入严重焦虑,身心俱疲。
其实养孩子,知识不重要,技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父母能够与孩子构建怎样的关系。
在养育之中,
「关系」远远要胜过「知识技能」。
那么父母如何给孩子构建好的关系呢?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比昂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焦虑。
围绕着比昂的观点,我们就可以说——
好的父母,是要做孩子的容器。
容器功能具备几个特质:
一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好了,认可孩子。
二是,当孩子遇到了挫败,支持孩子。
三是,孩子的情绪、情感、生命力,可以在和父母关系中自由流动。
当符合这3点,父母就成为了孩子的「容器」。
当孩子被父母所容纳,他的心理空间会因此扩大,他的自我也得以去发展。
那些有强大自我的孩子,正是因为父母为其构建了一个容器功能,容纳了他的心灵。
这个容器功能会逐渐内化到孩子心里,形成他自己内在的「容器」。
让他长大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有勇气去跨越生活的坎坷。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旅程中,父母常常会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如何缓解自身焦虑,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
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为家庭提供专业支持,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真正的理解和连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