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个词叫“代际传递”:你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你父母和你的关系

我是徐慢慢 98阅读 1评论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几乎每个人在经历了心理探索和觉察之后,
都会在某个时刻惊觉:
 
“天啊,这不就是我爸妈会说/会做的吗?”
 
 
提起这个话题,
是因为我重温《老友记》时看到这样一幕:
 
Ross一行人在盘点Monica平时那些“强迫症行为”
 
电话费该交了,她绝不会拖着不交;
买洗衣粉,一定会挑选方便倒出来的款式;
冷饮一定要放杯垫,不让凝结的水珠滴到桌面上……
 
Monica听完之后惊叹:
 
 
哥哥Ross一语道破真相,令Monica倒吸一口凉气:
 
她的这些行为,跟她的妈妈一模一样。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字——代际传递

 

是指父母身上的行为模式、情感处理方式,甚至创伤,会无意识地被“复制”到我们身上。

 

 

01.

未被觉察的创伤不会消失,只会在其他关系中重新上演。

 
我也经历过这样突然清醒的时刻。
 
好多年前,有一次小猫摔了东西,
我气得把它关起来,当着它的面给另一只小猫开罐头。
 
 
那个瞬间,我却突然吓醒:
 
“天啊,我怎么这么像我爸?”
 
因为小时候犯错,我爸会在饭桌上惩罚我——
那种“又饿又羞耻”的感觉,明明曾经让我很受伤,
 
我甚至暗暗发誓,绝不会这样对我的孩子。
 
但当情绪上头的时候,我却还是用伤害过我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小猫。
未被觉察的创伤不会消失,只会在其他关系中重新上演。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足够讨厌父母的做法,就一定不会变成他们那样。
 
但心理学告诉我们,这远远不够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
 
人在原生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会固化成一种无意识的关系模板,
 
当你没有经过觉察与突破,
这个模板会悄悄延续到你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养育方式,
甚至是对待宠物的行为里。
 
 
02.

“父母上身”的本质,是默认关系剧本

 

我们的早期经验会被大脑储存为一套默认关系剧本
 
它不仅无法因为你“讨厌”就消失,
 
还会在长期疲惫、情绪强烈等“能量不足”的时候,被优先调用
 
 
我在咨询室里,也见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
 
来访者诗诗跟伴侣一起3年多了,
伴侣生病的时候,她可以照顾对方,却总在小事上发火——
 
 
她并不是真的讨厌咳嗽声,
 
而是潜意识记住了:生病,就意味着给别人添麻烦、要被责备。
 
曾经被伤害的方式,变成了她回应亲密关系的方式。
 
 
在心理学中,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内化的关系脚本”——
 
你小时候如何在关系里被对待,长大后也难免在关系里这样对别人。
 
一次伴侣咨询里,小P满脸委屈地控诉:
 
每次她情绪崩溃的时候,伴侣都像一堵墙一样,不给任何回应。
 
经过好几次咨询,伴侣才开口解释——
 
 
原来,他从小生活在一个争吵频繁的家庭里。
 
每当爸妈吵架,他都试图调停——
 
哄妈妈、拦爸爸、当和事佬和传话筒……
 
 
时间久了,他慢慢明白了一件事:
 
“我做什么都没用,我没能力阻止他们吵架,不如干脆闭嘴。”
 
这份无力感和习惯性的抽离,成了他处理负面情绪的本能,
也被他带进了亲密关系里。
 
 

03.

你不是你的父母

 

代际创伤,从来不是某一代人造成的,但可以在你身上放缓下来。

 

在那个“父母上身”的时刻,

这3件事,可以帮你重建属于你自己的关系模式↓

 

①把父母的“声音”写下来

 

把你小时候熟悉又害怕听到的那几句话,——写下来。

 

 
然后温柔地对自己说:
 
“这是父母的声音,不是我的声音。”
 
这些话语的模式,是他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但你不是他们。你可以选择你自己想说的话。
 
 
②哀悼:“他们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我。”
 
《不原谅也没关系》的作者,
心理治疗师彼得·沃克说过:
 
“我们必须哀悼,童年里那个本该被保护,却被忽视的自己。”
 
你要允许自己悲伤、难过、甚至愤怒。
 
你要对那个小时候拼命讨好、却还是没能好好被爱的自己说:
 
“不是你的错。”
 
 
童年时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
 
反复试图获得父母认可,却屡遭挫败的心碎,
 
都需要在自我疗愈的路上,被深深的看见、承认和哀悼。
 
当你尝试为自己这样做,
 
才会给新的关系模式,腾出生长的空间。
 
 
③告诉你的孩子/猫/伴侣:“对不起,我刚刚的方式不对。”
 
我发现,很多来访者都误会了一件事:
 
要变得完美,才能停止代际传承。
 
真相是——
 
只要在你能够保持觉察、敢去体验新的相处模式,
 
你就已经开始成为不同的“父母”,
 
对孩子、对猫、对爱人——也包括对小时候的你自己。
 
 
你会一次次在觉察 - 哀悼 - 体验新关系的路上, 
 
把你曾经受过的伤,慢慢转化为治愈自己、甚至他人的能力。 
 
那时,属于你自己的剧本,就会悄悄写进心里。
 
 
你不能选择自己的起点,
 
但你可以选择故事怎么继续。
 
你会有反复的时候,会在情绪上头之后自责落泪。
 
也可能在下意识反应的瞬间,察觉自己说话的语气,
 
开始在情绪爆发之前按下暂停。
 
你会在关系里体会到,什么是不伤害别人,但也不委屈自己。
 
然后有一刻,你会发自内心地说——
 
“原来,活出自己是这样的轻盈。”
“那我愿意再试试看。”
 
 
 写在后面 
我们总以为,长大了就能摆脱父母的影响,但真正面对关系、面对冲突的时候才会发现:
 
有些回应方式,早已深深刻进了我们的身体记忆里。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雕塑”中一块不可分割的拼图,很多行为和情绪反应,其实都是在延续一套旧有的家庭系统模式。
 
你以为你在做决定,其实你可能是在无意识中重演曾经的关系剧本
 
它们可能不是你的选择,但它们会成为你人生某一段时间的反应方式——尤其当你处在创伤未愈的高压状态时。
 
但成长的力量,就在于此:
 
当我们开始觉察、开始哀悼那些从未被理解的委屈,我们就有机会打破旧有的创伤反应模式,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自主的回应方式。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一次次地自问:
 
“我是在做选择,还是在重复?”
 
我们终究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我们有可能成为不一样的大人。
 
愿你带着觉察和温柔,继续走在自我选择的路上。
 
不是为了成为完美的父母或伴侣,而是为了带着内心曾被忽视的孩子,真正走在人生这片旷野上。

 

如果你正面临原生家庭、个人成长等困扰,

 

心理咨询可以是一种新的尝试。

 

而我们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你提供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理清家庭边界,活出真我,疗愈自己。

 

这一次,就从「武志红心理」的平台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开始——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END. 

 

作 者 / 小 泽‍‍‍
插 画 / 汤 圆
运 营 / c c
主 编 / 陈 毛 毛 
每一个「在看」
我都当成喜欢👇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