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家人、朋友之间,都要小心「愧疚控制」

我是徐慢慢 56阅读 0评论
 
,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愧疚,真是一种让人活得处处受限、又很难摆脱的情感。
 
上周的一位来访者跟我说:

 

她才给爸妈买了新手机,可是刷到朋友圈有人带爸妈旅游,立马觉得自己不够孝顺;

 

其实她工作很辛苦,但听到爸妈在电话里叹气,说“你忙你的吧,不用回来了”,她就觉得自己犯了“天条”似的。
 
她忍不住这样问我。
 
“我明明没做什么对不起父母的事,为什么总觉得亏欠呢?”
 
我们似乎被愧疚感悄悄制服了。
 
 
它看起来像成熟、像是负责任,像是理解他人的不容易;
 
但却一次次让我们留在不舒服的位置,让我们否定自己需求,甚至感到羞耻。
 
被愧疚推着走,几乎成了我们维系关系的默认方式。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
 
爱不是“常觉亏欠”,更不是牺牲自己换来他人满意。
 
只有当你把「愧疚」和「爱」分开,也才能进入真正的关系。
 
*以下案例均已做授权和模糊化处理

 

01
愧疚,不只是情绪,更是一种权力结构

愧疚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机制。
 
在家庭里,它往往和“关系中的权力差”一起出现——
 
谁更擅长制造愧疚,
 
谁就更容易被照顾、被原谅。
 
父母尽心尽力照顾孩子,怎么成了制造愧疚感的人?
 
确实,在功能上,父母是付出者;
 
但在情感上,我见过不少父母都是索取者。
 
他们常常站在“需要被体谅”的道德高位上:
 

“妈妈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可以不听话?”

 

“爸爸辛苦赚钱养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我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经典的案例:
 
儿子发现年迈的母亲花了很多钱在三无保健品上,气得马上赶回家。
 
但他到家的时候,发现母亲做了一天的家务。
 
当他试图跟母亲理论,母亲却摆出了“我这么辛苦做家务,你怎么还能说我”的姿态,让人无可奈何。
 
孩子,会本能地接住父母投射过来的情绪,包括愧疚。
 
于是,在家庭结构上我们既是孩子,也是亏欠父母的“欠债者”。
 
我也有很多来访者已经年过30,依然活得小心翼翼,就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不再听见那句:
 
“你这样真的让我很寒心。”
 
而这份愧疚,其实不是她们该承受的。
 
是父母表达失望的方式出了错,却由孩子来偿还代价。

 

02
愧疚感,是“情感勒索”的一环

 

《原生家庭》的作者、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曾提出著名的FOG模型。 

 

它解释了情感勒索的本质:

FOG = Fear(恐惧)+ Obligation(义务)+ Guilt(愧疚) 

 

当你既怕对方失望(F), 

 

又觉得自己有义务满足他人期待(O), 

 

一旦没做到,就会被愧疚感撕扯(G), 

 

那你可能已经落入了情感勒索的圈套。 

 

 

我有位朋友就是这样: 

 

不敢轻易换工作,因为怕爸妈在饭桌上被问起:“你孩子怎么还没稳定下来”;

 

不敢和伴侣说“我不想去你爸妈家”,因为总觉得这样“会让他们伤心”; 

 

刚升职一个月,就焦虑地问:“我是不是辜负了领导的栽培?” 

 

困住她的,并不是外部规则, 

 

而是她早已内化了一个信念:

 

“不亏欠别人,比我自己快不快乐更重要。” 

 

愧疚,成了她的关系底色。 

 

 

苏珊·福沃德总结得很精辟: 

 

“你对他人的反应,取决于他人对你的认同感。 

 

只有在没人反对你、批评你、厌恶你的情况下,你才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不如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是在爱别人,还是在偿还不存在的情感债务?

 

03
如何不被愧疚感耗尽?先允许自己的需求存在。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社会生活里,愧疚感有它的必要性——

 

它帮我们及时自省、尊重他人的需要。

 

但更多的人却被它困住:

 

情绪上,让人难以承认自己的正当需求:你一考虑自己,就质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

 

关系里,让人很难建立清晰的边界:总觉得建立边界,就会推开别人,让别人难受

 

所以你会习惯性地回避冲突、自动承担、过度共情。

 

而且,愧疚还会掏空你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在我转行做心理学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犹豫不前。

 

我明知道自己不适合当时的工作,

 

但每当脑海里浮现出,爸妈在饭桌上因为失望而沉默的样子,

 

想到亲戚可能会问他们“你女儿怎么突然不干了”的质疑,

 

我就下意识觉得自己在“做错事”。

 

似乎在“忠于自己”和“对家人负责”之间,只能选一个。

 

但愧疚,是一种无法让你走得更远的动力。
 
它可能让你做一个“听话的大人”,却无法让你活出自由的自己。

 

所幸我听从了内心的召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热爱。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个观点: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如何摆脱几乎强迫性的愧疚感,获得这种自由?

 

很多人会觉得,要么继续压抑自己,要么就彻底爆发、不再管别人怎么想。

 

但我想告诉你一种至关重要的心态:

 

允许【愧疚感】和【我的需求】同时存在。

 

在因为愧疚感而难以做决定的时候,你可以先告诉自己:

 

“我确实感到愧疚,但这不代表我的需求不重要。”

 

“我能理解他们会失望,但我也应该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你也可以对别人说:

 

“我知道你可能会不开心,但这件事对我真的很重要。”

 

“我理解你的难过,但我也会有情绪。”

 

允许自己的内心有多一点空间,转变会悄然发生。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容易做到这些,那太正常了。

 

因为愧疚不是一两次经历带来的,而是我们从小被训练出来的反应模式。

 

你可能会反复动摇,做出决定后,质疑甚至攻击自己冷漠;

 

别人真的对你失望时,你可能会非常难受、陷入一时的自我厌恶。

 

这些体会都很正常。

 

但这不是冷漠,也不是自私,而是你在搭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边界系统、在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爱自己、爱他人。

 

每一步,都是你重新掌握人生节奏的过程。

 

 写在后面 
 

愧疚感并不等于爱。

 

很多时候,它只是我们在关系中学会的一种“求生本能”。

 

它让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先放弃自己,在该拒绝别人的时候先自我苛责。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在关系里摆出小心翼翼的姿态,反而忘了: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平等对待,包括我们自身的需求。

 

曾读到过一句话:

 

“自我牺牲,不等于爱;如果你不顾自己地给予,那不过是一种被训练出来的讨好。”

 

你并不需要做一个“从不让人失望”的人,也不需要用亏待自己,来满足别人投射给你的期待。

 

允许自己把爱和愧疚分开,也许正是我们给关系松绑、给人生松口气的开始。

 

愿你拥有不亏欠任何人,更不亏欠自己的自由人生。

 

如果你正面临个人成长、关系处理等困扰,

 

心理咨询可以是一种新的尝试。

 

而我们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你提供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觉知爱自己,活出真我,疗愈自己。

 

这一次,就从「武志红心理」的平台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开始——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END. 

 

作 者 / 小 泽‍‍‍
插 画 / 汤 圆
运 营 / c c
主 编 / 陈 毛 毛 

 

每一个「在看」
我都当成喜欢👇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