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你亲不亲,看ta吃饭的样子就知道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1评论

编者按: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不是控制,不是安排,也不是无限度地满足孩子,

 

而是深深地看见、理解并接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

作者 | 天雅

 

 

 

 

上周末,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小枫找到了我。

 

小枫即将步入高三,最近却患上了厌食症——

 

只要一把食物放进嘴里,就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怎么都咽不下去。

 

即便强硬下咽,她很快也会将食物吐出来。

 

这不是一个突发症状,而是长期演化下来的一个症状。

 

事实上,从高一开始,小枫就存在厌食倾向:

 

每天只吃很少分量的食物,就再也吃不下了。

 

妈妈担心她营养跟不上,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

 

但没用,她就是没食欲。

 

后来妈妈又带她去医院做了几次消化系统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走投无路之下,妈妈听从朋友推荐,带着女儿找到了我,寻求帮助。

 

了解完小枫的基本情况后,我让这位妈妈暂时回避,留下孩子与我单独聊一聊。

 

在聊天过程中,小枫向我坦言她很痛苦:

 

一方面是她明明肚子很饿却吃不下,很是难受;

 

另一方面是她看到妈妈每天如此用心为自己准备吃的,自己却吃不下,很是内疚。

 

 

鉴于医院并未检查出小枫存在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

 

我决定暂时将目光从小枫的厌食症状上挪开,转移到小枫与妈妈的关系上。

 

我邀请小枫多谈一谈“妈妈每天用心为她做好吃的”这部分。

 

小枫告诉我,

 

从她记事起,妈妈就对她吃饭这件事特别上心——

 

每天密切关注着她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且费尽心思做她爱吃的食物。

 

比如有一段时间,小枫特别爱吃玉米。

 

妈妈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玉米煎饼、玉米沙拉、玉米炒肉,玉米烩饭……

 

且每次吃饭时,妈妈都会将这些食物不停地往她碗里夹:“你爱吃就多吃点,这是我专门为你做的。”

 

小枫很是感恩,不停地吃;

 

即便吃到撑,她也会努力将食物吃完,因为她不想辜负妈妈的用心。

 

但没过多久,她就对玉米发腻,再也咽不下。

 

于是妈妈又变着花样给她做其它她爱吃的食物……

 

总之,无论小枫爱吃什么,妈妈都会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她。

 

听起来,这是一个在「吃」上获得了很好的满足的孩子,

 

那她为什么会患上厌食症,拒绝进食呢?

 

 

 

 

表面上看,小枫的厌食症,是身体对食物的抗拒;

 

但从心理层面来看,她很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拒绝

 

拒绝接受在「吃」上,被无孔不入地照顾着。

 

透过小枫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

 

她的妈妈非常用心、非常投入,对她的饮食极度关注。

 

这种爱,看似温暖体贴,实则存在隐形操控——

 

妈妈用食物来表达爱,同时也用食物来掌控小枫的饮食节奏&饮食需求。

 

比如小枫虽然喜欢吃玉米,但她从未提出过要妈妈天天做玉米,

 

而每天变着花样做玉米食物去满足孩子,并期待孩子大口大口地吃,其实是妈妈的需求。

 

妈妈长期将自己的爱与需求凌驾于孩子的需求之上——

 

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父母对孩子的共生需求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

 

孩子往往容易将父母的爱与自己的需求混淆,最终导致一种内在的冲突。

 

小枫的厌食,很可能就是这种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

 

她一方面渴望被妈妈看见、爱和理解;

 

另一方面她又深感窒息:因为妈妈对她的爱实在太强烈,太“无孔不入”了。

 

她想满足妈妈的期待,吃下妈妈精心为她准备的玉米食物;

 

但她的身体却在一次次通过“吃腻、咽不下”等生理反应来表达抗拒:它并不想天天吃玉米。

 

妈妈看到了她爱吃玉米,却意识不到她并不想要天天吃玉米;

 

妈妈看到了她对爱的需要,却意识不到她对过度的爱的拒绝;

 

 

小枫的厌食,就像是一种无声的呐喊——

 

她不是不想吃饭,而是不想被“喂养”;

 

她不是不想被爱,而是不想被“控制”。

 

她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而是更多的空间;不是更多的关心,而是更多的尊重。

 

她想对妈妈说“不”,但她说不出口,因为她害怕让妈妈失望,害怕破坏这段关系。

 

也因此,她只能通过“厌食症”来表达对妈妈的拒绝。

 

 

 

 

我其实能理解小枫妈妈在「吃」上对小枫投注的爱与关注,

 

因为没有母亲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饿肚子。

 

包括我,其实也是一样的

 

记得在去年——

 

宝宝出生以后,我的乳汁非常有限,不足以让宝宝吃饱,导致他有时饿得哇哇大哭。

 

为此,我经常跑医院咨询催乳技巧,喝了大量补气血的汤药,没日没夜地追奶,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后来有一天,宝宝突然就不闹了,有时给他喂奶他也不吃,且连续3个星期体重都没有增长。

 

我很担心,抱着宝宝去医院找医生,对方是国际认证的泌乳顾问,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听我阐述完一路来艰难的追奶历程后,她问了我一句:

 

“没能成为一个为宝宝提供丰盛乳汁的‘完美妈妈’,你是不是很内疚?”

 

“嗯,是的。”我点了点头。

 

“你的宝宝跟你是共生在一起的;

 

他或许在无意识中感受到了你的焦虑、内疚和压力,

 

于是他用这种方式来保护你——

 

他不想让你继续牺牲,不想让你因为他的‘不满足’而承受更多的痛苦。

 

听完医生的话,我忍不住泪崩了——

 

初为人母,我努力去成为一个“完美妈妈”,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当做不到的时候,我充满了内疚,并陷入了一种“我必须做到”的强迫性重复中。

 

我以为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不知不觉地,我却将自己给遗忘了。

 

而我的孩子,他或许正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

 

“妈妈,我不需要你牺牲自己去为我做这些,

 

我不需要你成为完美的妈妈,我只需要你成为真实的妈妈——

 

一个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局限、有脆弱的妈妈

 

 

跟医生交谈完过后,我果断放弃了掏空自己去追奶的执着,改成了母乳与奶粉混合喂养。

 

后来没多久,宝宝就恢复了对吃奶的兴趣。

 

如今他差不多1岁了,身体各方面都发展得不错,且在「吃」这件事上,他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厌食的倾向。

 

 

 

 

回到小枫厌食的案例。

 

诚如前面所分析的——

 

小枫的厌食,很可能不是简单的身体问题,而是心灵在发出求救信号。

 

她的身体似乎一直在说:“我吃不下,我咽不下去。”

 

但其实,她真正抗拒的不是食物,而是来自妈妈那无微不至、却可能存在过度入侵的“爱”。

 

或许小枫真正需要的,不是妈妈一如既往地给她准备精心烹饪的食物,

 

而是妈妈能够放下让她大口大口吃饭的期待,并给予她一个由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她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自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甚至可以决定不吃饭。

 

她需要有人坚定且温和地告诉她:

 

“你有权利说‘我不饿’,你有权利选择不吃,你有权利不按照别人期待的方式生活。”

 

只有这样,她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被迫迎合妈妈的需求”上挪开,回归到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和喜好中去。

 

 

而对小枫妈妈来说——

 

她则需要意识到自己“用心良苦”,可能已经变成了对孩子的“情感绑架”。

 

她以为自己是在爱孩子,却可能正在剥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她需要诚实地问问自己:“我真的了解小枫吗?还是我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想象?”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她就需要放下“完美妈妈”的执念,转而去倾听小枫的真实感受。

 

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不是控制,不是安排,也不是无限度地满足孩子,

 

而是深地看见、理解并接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

 

或许小枫妈妈可以尝试退后一步,不再执着于关注小枫每餐吃什么&吃多少,而是更多地关注小枫的真实感受。

 

她可以试着问小枫:“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而不是“你为什么不多吃点?”

 

她甚至还可以直接告诉小枫:“你不需要为了迎合我而吃,你有权利按照自己的节奏&需求来。”

 

总的来说,

 

小枫和妈妈都需要尝试放下那种“为了满足对方而不断压抑自己”的关系模式,去体验一种更真实、更自由的关系。

 

只有这样,小枫才有可能能真正走出厌食的阴影,而妈妈也才有可能找到一种更健康的爱孩子的方式。

 

祝福她们。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

 

如果你正面临亲子养育、少儿成长等困扰,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家庭提供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伴孩子找回身心的自在,缓解父母焦虑,共同探索更真实轻盈的爱的方式。

 

点击下方小程序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