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飞鱼
责编 | 陈轻轻
关于什么是好的关系,很多人应该都认同——
在这个空间里,能允许你表达不满、坏的部分
但这对于习惯「照顾别人感受」 的人来说,Ta们真正迈出第一步去表达,会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
一旦我表达坏,对方不满了怎么办呢?
我突然设定边界,两人陷入僵持,怎么办?
这些都会在心里卷起一场剧烈的风暴。
“我是不是太自私了?”、“这段关系会不会因此变淡?”……
「设立边界」是检验关系能否长久的重要标准,但每走一步,TA们都像带着恐惧在试探:
既要面对已经发生的冲突,还要扛住内心翻涌的复杂情绪。
今天,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聊——
如果表达不满会产生张力、设立边界注定会引发波澜,我们该如何接住自己,而不是退回 “忍一忍就好” 的原点?

设立边界
但关系好像变坏了
前段时间,朋友阿菲聊到跟自己的老公吵架的事;
老公比她大3岁,时常以「过来人」的姿态来指导她做事。
刚开始,阿菲一有工作上的难处就会跟老公分享,老公比她职场经验更丰富,自然也会替她出主意。
但阿菲逐渐发现,当她想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时,老公通常以“我比你经验丰富,照我说的做没错”来驳回。
上次开车回家的路上,阿菲吐槽自己工作上推进有点难,老公直接跟她说:
“我之前都跟你说了,这种思路肯定会办不成,你又不信我。”
阿菲强忍着内心的不适,一路没说话。
晚上睡觉之前,她终于鼓起勇气想跟老公摊开聊,希望他尊重自己在工作上的想法;
没想到,老公觉得莫名其妙:
“我是在为你考虑,告诉你正确的方向;
而且过去我的建议不是都给了你启发吗?怎么现在给意见反倒变成我的错了?”
几个回合下来,两个人因为这件事闹得不愉快,这几天互不搭理。
而阿菲的心态也变得矛盾,后悔当初自己表达了这些想法——
“早知道他会生气、俩人关系搞得僵,还不如不说。”


既有界限、又不伤害他人感情
可能吗?
生活中,阿菲的这种经历其实很常见。
当我们试图去表达自己的边界时,有可能会遭遇反对,也可能引发对方生气、失望的情绪。
对于一部分不那么自信、同时又看重关系和谐的人来说,他们极可能会因为害怕冲突、害怕吵架,于是选择憋着、忍着。
即便“一时冲动”把边界亮出来了,如果遇到对方是对抗、不理解的姿态,那他们很快也会感到后悔、或者变得妥协。
在我们的后台留言里,就有很多朋友关心:
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保持界限,又不伤害他人感情?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非常期待有这样的方法;
但如果再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个背后存在一种对理想结果的期待,那就是:
我表达了边界,别人不生气、也不失望,我们很快就达成共识、互相尊重。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很难发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心理学视角看,这背后藏着两个被忽略的现实:
首先,对方有情绪是一种真实反映。
当我们表达边界时,本质上是在传递 “我需要不一样的相处方式”,这份 “不一样” 很容易让对方产生 “被拒绝”、“被否定” 的错觉。
就像你平常跟朋友聊天好好的,突然被朋友说 “下次别总找我吐槽了”,
你的第一反应大概率是委屈或困惑,而非马上就能接受 “这是对方的边界”。
其次,双方在相处中,早已形成熟悉的互动模式。
比如你习惯迁就朋友,朋友就习惯依赖你;
你习惯听父母安排,父母就习惯替你做主。
当你突然设立边界,相当于打破了这种 “惯性平衡”,对方会陷入疑惑当中:
“以前TA不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突然变了”,这种变化需要时间调整。
当然,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也要理解自己。
对于阿菲来说,当她表达需求不被照见和很好回应时,并不意味着表达本身是错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已经比以往走多了一步,这不容易、同时又非常珍贵;
很多人可能因为受挫而退缩或否认自己的这一步,而现在,我们可以站在那里,做第一个肯定自己需求的人。


情绪风暴的背后有什么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
道理我都懂,但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达了,碰上对方反应强烈,真的很容易陷入到持续的心理消耗当中。
它可能表现在——
1.不断反刍
注意力会被分散在这件事上,思绪时不时就跳转到当时两人沟通的场景,
心想自己是不是语气重了,还是用的词语不太对,会不会换种表达对方就能接受了……
2.自我怀疑、愤怒、后悔、恐惧等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
后悔:“要是我当时不表达,当作相安无事也行吧。”
恐惧:“TA还有情绪,我们的关系不会就到这里了吧。”
愤怒:“为什么非得是我在意对方,我表达的诉求TA也没满足啊。”
自我怀疑:“我的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我这个人挺难相处的。”
一旦我们认同头脑里的这些想法,就会陷入到相应的情绪里,就好像一团乱麻一样,让自己走不出来。
就像阿菲跟我说的,她白天有时候被工作分散注意力还好一点,晚上一到家,这些情绪又全部喷涌而出。
3.犹豫要不要主动放弃边界,回到原点
对于不擅长表达界限的人来说,犹豫和示好妥协也是最常发生的事。
比如他们会想办法主动示好、或者降低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快回到那种两人相安无事的状态。
阿菲找到我,就是想问:要不我还是主动跟老公搭话,让这件事先稀里糊涂过去算了。
但另一方面她又觉得,事情似乎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回应和解决,会不会下次继续发生呢?
以上所有这些,都像是一阵阵扰动的风,让你的心越来越散乱;
原本那双想把对方隔出设定界限之外的手,也开始变得没有力气。


如何耐受住这些心理消耗
在这些犹豫的关头,在情绪海浪一遍遍冲击你的时刻,怎么能让自己的心相对稳定些,做出符合内心感受的最终选择呢?
这里,我想分享3种方式——
1.寻找身边的客体支持,先把情绪表达出来
每个人在面对类似事件时,都会经历情绪冲击,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曾有一位心理学同行跟我分享——
当有一次他跟别人发生冲突,且这个冲突持续了好几个回合时,他感受到了极大的消耗。
于是他先找AI去聊,AI随时随地都在,接住了那个时候疲惫的自己;
再之后,他又在跟朋友吃饭的时候,说起最近这件烦心事,幸运的是,朋友很耐心地听完了他的抱怨;
他后来还在跟咨询师的聊天当中,说起了这件事,当时他说自己内心有种责备的声音——
“为什么我讲了这么多次,我也懂得很多心理学知识,我还在这里讲它?”
咨询师当时回应的话,一下子就安抚到了他——
“也许对你来说,这件事就是挺占据心理空间的,你需要通过这样一遍遍讲述的方式去梳理它。”
是啊,当我们被这些像一团乱麻的情绪包裹住后,
那就先通过不断表达的方式,先把内心所有这些不安、愤怒、内疚、自责等等情绪表达出来。
这样的帮助是,先借助外部支持,把情绪的整体强度降下来,逐渐变成一个我们自己能处理的范围。
2.换个视角思考,重新认可自己的需求
当情绪强度相对可控之后,我们的心力资源就能被挪出一部分,来感受、看清目前的处境了。
我还记得有位前同事小玲跟我提到自己在职场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
十一休假,按规定大家可以申请提前走。
同组男生先她一天请假(没有跟她协商工作对接),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隔天提交请假申请;
最后,领导给同组男生批假了,但却以同一个组不能有两个人离开,强硬驳回了她的申请。
最后她不得不取消酒店和机票,损失上千元。
当时她跟我描述时,提到自己隐约觉得不舒服、不公平;
但又会觉得同组男生请假比她早一天、领导说的一个组不能有两个人同时请假也有道理。
小玲其实是个同理心强的人,于是我当时邀请她做了一个视角转换:
你如此理解你领导的处境,那么假设你现在就是那个领导,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小玲说:
如果是我的话,我首先会先去跟上级确认,是不是同组的人真的不能一起走,还是如果工作能照常对接处理,这种情况可以走。
其次,我会避免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即便最后一个能走、一个不能走,
那也会想办法安抚那个不能走的伙伴,因为TA是我团队伙伴里的一员。
说完这些,她突然就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是值得被尊重、也值得被看见的;
而不再陷入到继续自我怀疑、又隐约觉得不舒服的感觉里。

其实小玲的例子也是告诉我们——
对他人,我们始终抱有足够的共情、善意和宽容;
但往往忘了,自己也应该是被看见的那个。
做这个转换视角的练习时,你可以想象成自己的好友、任何值得信赖的人等等,帮你去重新确认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关系是流动的,允许可能会发生的波动
其实,任何关系都不可能一直是平稳的,这样的关系反而会失去活力。
回到阿菲跟她老公的吵架这件事中,她习惯了「听从老公」的相处方式,这也意味着她老公也习惯了这种方式。
但她尝试想去打破、提出设立自己的边界时,这种方式也会让她老公不习惯。
任何人面对改变的发生都是不太耐受的,所以关系当中出现张力,并不意味着这段关系就被完全破坏了。
只要两个人有继续沟通的机制,那么就会在新的基础上,约定好彼此能接受的相处方式。
而这,才是一段流动的关系,也是关系能长期、健康运行下去的必然波动。
写在最后
关系当中,设立边界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这就好像你在跟对方跳双人舞,一开始因为是跳彼此都熟悉的节拍,于是配合默契。
而设立边界,相当于至少有一方开始想要改变原来的节奏。
这个时候,互相踩到脚,感觉不熟悉、不舒服,都是正常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这样的挫败、张力或改变说「是」;
如果两个人都有把舞跳下去的意愿,那么我和你,就会围绕着一个新的默契不断练习、调整、熟悉。
直到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重新找到各自舒服的节奏……
如果你正面临亲密关系、个人成长等困扰,
心理咨询可以是一种新的尝试。
而我们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你提供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陪你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找回内在力量。
这一次,就从「武志红心理」的平台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开始——

作者:飞鱼,责编:陈轻轻。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