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天雅

无处不在的焦虑
正在禁锢孩子的身体
在育儿这件事上,我有一个发现——
很多养育者正在以“爱”之名,对孩子实行全方位保护:
时刻紧盯,无微不至,杜绝一切风险。
看起来,这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呵护;
实则却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层层束缚。
例如前几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
15个月的儿子,在公园小道上一路小跑,跑着跑着他开始爬石梯,上斜坡……
我的本意,是想分享孩子欢乐的户外时光;
结果短短几分钟后,就遭到几位宝妈朋友“警告并劝阻”。
她们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行为——
因为孩子没有穿鞋子、套长袜,我也没有伸手去搀扶孩子,
所以孩子随时可能会踩到石子、磕到膝盖,从石梯上摔下来。

事实上,在我的育儿日常,类似情形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常态。
我有一个谨小慎微的婆婆,
她习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不让孩子暴露在任何风险之中。
我让孩子在地上爬行,她会以“易受伤”为由制止;
跟孩子玩耍时,她会时刻绷紧,规避一切可能风险;
甚至孩子伸手去触摸门窗,她都会快速将孩子抱走……
透过她的小心翼翼,我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无孔不入的焦虑:
她认定孩子是虚弱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且随时会遭遇危险。
这令我忍不住陷入沉思:
我们总说要为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可怎样才算真正的“好”呢?
是创造一个绝对安全、一尘不染的温室;
还是给予孩子触摸土地、感受起伏,在小小冒险中拓展能力的自由?
要知道——
那双没有穿鞋的小脚,能感受石阶的粗糙与温度;
那个无人搀扶的踉跄,正在教会Ta如何寻找平衡。
我们如此害怕孩子摔倒,是不是因为:
我们不相信孩子拥有摔倒后自己爬起来的勇气?
这份过度保护的爱,固然出自本能,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剪断孩子与生俱来的翅膀。

身体的禁锢
令孩子逐渐丧失生命活力
在《完整的成长》里,孙瑞雪曾讲述一位13个月宝宝的案例:
初见宝宝时,他身体偏胖,基本没有表情,也不大与人有眼神交流;
总是待在大人怀里,看起来没有活力,也没有出去探索环境的欲望。
这令孙瑞雪感到困惑——
13个月正是一个孩子使用身体,尤其是口、手、腿、脚探索环境的时期,
他本应当开始四处走动、到处触摸,但宝宝不是,他的活力到哪里去了?
后来跟宝宝妈妈交流,她了解到:
在宝宝42天的时候——
妈妈有一次给宝宝吃鱼肝油,一不留神让整个鱼肝油丸滑落到了宝宝嘴里。
当时宝宝还没有吞咽固体的能力,鱼肝油丸卡在喉咙,差一点出了生命危险。
自此,妈妈就有了心理障碍,总是担心宝宝被噎住,
她时刻充满警觉,不让宝宝随便吃东西,也不让宝宝伸手抓东西往嘴里放。

在妈妈的过度担忧、保护和限制下,
宝宝的身体功能(口、手的运用)被禁锢了,活力也丧失了。
后来孙瑞雪做了一个尝试——
她给了宝宝一个苹果,让宝宝去咬。
得到苹果之后,宝宝一直抱着苹果不停地啃咬,但他并不下咽。
随后孙瑞雪把宝宝抱在怀里,发现他一直盯着桌面上的江米条,
于是她把江米条推到宝宝面前,示意他可以拿。
宝宝伸手拿了一个,呼吸开始急促起来,身体开始收紧。
迟疑了很久后,他将江米条缓慢地放入了嘴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将江米条放到嘴里舔了舔,然后放回桌面,紧接着,他又盯着桌面上的花生看……
在孙瑞雪的微笑鼓励下,宝宝先后尝遍了桌面上的花生、糖果、巧克力、杏仁……
他特别喜欢巧克力的甜味,塞了满满一嘴,口水丰富并溢出来,流满了他的下巴,
他双眼开始放出光彩,整个人变得活跃起来,在房间里到处走动,大声叫着,不停地捣鼓物品……
他终于恢复了探索世界的热情与活力。

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Ta比你更了解Ta的身体
孙瑞雪认为,
儿童的身体是一个相对完整也相对独立的智慧系统:
不仅拥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先于和快于大脑认知的智慧,
还拥有极高的对周围人和环境的觉察力、直觉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包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拥有很好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养育者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信任:
让Ta自由探索世界,不断感觉、使用、探索和开发自己的身体,实现成长。
我很认同她的理念。
一方面原因在于——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小时候获得的爱不多,但自由绝对是充足的。
我可以在田间尽情奔跑,在稻草堆不停翻滚,甚至在高高的树枝之间来回蹿跳。
快乐是肯定的,同时比快乐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不断开发身体潜能的机会,
且随着身体平衡能力和弹跳能力的不断增强,它能够完成的动作强度也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
在践行了“爱和自由”教育理念后,我从1岁多的儿子身上,看到了惊人的身体智慧。
我们知道,正常儿童的身体具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比如在著名的“视崖实验”中,爬行中的婴儿看到前方有“疑似悬崖”的环境就会停止爬行。
这种视觉判断是先天的,停止爬行的这种自我保护的警觉也是先天的。
事实上,孩子身体的智慧远不止这些。
记得儿子6个多月刚练习爬行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床栏,预防他从床上摔下来。
他并不喜欢被床栏围着的感觉,经常扶着栏杆努力站起来,看着床栏外大哭。
后来我们把床栏撤了,改成在地板铺上厚厚的毯子。
我以为他很可能会从床上摔下来;
但没想到,仅一天的功夫,他就自己摸索出了从床上安全“着陆”的方法:
先是在床上趴下,然后倒退着向床边挪动,让脚先着地,身体再跟着滑落。
自从掌握了这项技能以后,
每次在遇到需要下阶梯的情形,他都会自动趴下,匍匐后退,让脚先落地。
通过这个方式——
他获得开发身体、创造身体的能力,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同时比这更重要的是——
他通过身体感觉突破了自己,表达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与其限制孩子的身体
不如释放自己的心灵
我知道,现实中很多养育者习惯通过限制来保护孩子,
他们并非出于恶意,而是被一种无意识的焦虑所驱使。
这种焦虑背后,往往藏着一种对失控的恐惧,一种对“万一孩子受伤了怎么办”的极端担忧。
它可能来源于过往的意外经历——
比如前文中那位13个月宝宝的妈妈,
她曾不慎将鱼肝油丸子滑落入宝宝口中,导致宝宝陷入生命危险。
基于这份心理阴影,她充满警惕,严格限制宝宝的饮食和日常活动。
也可能来源于养育者自体的虚弱——
比如我的婆婆,她是一个内在虚弱、对外界充满恐惧的人,
她习惯将问题往坏处想,即使没有明确威胁,也会觉得“即将有不好的事发生”。
养育孩子时,她难以接受不确定性,总试图控制所有细节。
但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都不应该成为我们以“爱”之名去限制孩子的理由。
我们需要诚实面对自己内在的焦虑和恐惧,而后想办法化解它们。
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去区分“真实的风险”与“臆想的危险”。
孩子在公园小道上赤脚行走,可能会磨红脚底,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
孩子在学步时的踉跄和跌倒,可能会有短暂的哭声和一个小小的淤青。
但这些不是需要立刻制止的“危险”,而是孩子成长中宝贵的“经验”。
我们需要客观评估风险,而不是被想象中的灾难场景裹挟,
如此才有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多探索和成长的空间。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将养育重点从“规避风险”转向“培养技能”。
我们无法为孩子扫清人生道路上所有的石子;
但我们可以帮助他学会在遇到石子时如何稳稳地走过去,甚至如何利用它铺就更坚实的路。
我们需要学会相信生命的韧性,相信孩子身体的智慧和成长的本能,
当孩子摔倒时,我们可以尝试克制内心的恐慌,转而温和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将“你有能力自己爬起来”的信念传递给孩子,远比“将孩子紧紧包裹在怀里”更有意义。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内在恐惧的支撑点。
可以通过阅读、交流、冥想或寻求专业帮助,去安抚自己内心的惊弓之鸟。
当我们释放了自己被恐惧禁锢的心灵,内心变得稳定而开阔时,
我们便不再需要通过对孩子的严格控制来获得安全感。
而那个曾经被我们紧紧攥在手里的孩子——
则会在解放了身体以后,呈现出生命原有的、蓬勃且智慧的模样。
Ta会在一次次自由“冒险”中,变得更强壮、更灵活、也更自信。
这,才是我们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真实、自由、且有益的成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