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小事上操心孩子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0评论

作者 | 天雅

 

 

无处不在的焦虑

正在禁锢孩子的身体

 

 

在育儿这件事上,我有一个发现——

 

很多养育者正在以“爱”之名,对孩子实行全方位保护:

 

时刻紧盯,无微不至,杜绝一切风险。

 

看起来,这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呵护;

 

实则却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层层束缚。

 

例如前几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

 

15个月的儿子,在公园小道上一路小跑,跑着跑着他开始爬石梯,上斜坡……

 

我的本意,是想分享孩子欢乐的户外时光;

 

结果短短几分钟后,就遭到几位宝妈朋友“警告并劝阻”。

 

她们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行为——

 

因为孩子没有穿鞋子、套长袜,我也没有伸手去搀扶孩子,

 

所以孩子随时可能会踩到石子、磕到膝盖,从石梯上摔下来。

 

 

事实上,在我的育儿日常,类似情形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常态。

 

我有一个谨小慎微的婆婆,

 

她习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不让孩子暴露在任何风险之中。

 

我让孩子在地上爬行,她会以“易受伤”为由制止;

 

跟孩子玩耍时,她会时刻绷紧,规避一切可能风险;

 

甚至孩子伸手去触摸门窗,她都会快速将孩子抱走……

 

透过她的小心翼翼,我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无孔不入的焦虑

 

她认定孩子是虚弱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且随时会遭遇危险。

 

这令我忍不住陷入沉思:

 

我们总说要为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可怎样才算真正的“好”呢?

 

是创造一个绝对安全、一尘不染的温室;

 

还是给予孩子触摸土地、感受起伏,在小小冒险中拓展能力的自由?

 

要知道——

 

那双没有穿鞋的小脚,能感受石阶的粗糙与温度;

 

那个无人搀扶的踉跄,正在教会Ta如何寻找平衡。

 

我们如此害怕孩子摔倒,是不是因为:

 

我们不相信孩子拥有摔倒后自己爬起来的勇气?

 

这份过度保护的爱,固然出自本能,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剪断孩子与生俱来的翅膀。

 

 

身体的禁锢

令孩子逐渐丧失生命活力

 

 

在《完整的成长》里,孙瑞雪曾讲述一位13个月宝宝的案例:

 

初见宝宝时,他身体偏胖,基本没有表情,也不大与人有眼神交流;

 

总是待在大人怀里,看起来没有活力,也没有出去探索环境的欲望。

 

这令孙瑞雪感到困惑——

 

13个月正是一个孩子使用身体,尤其是口、手、腿、脚探索环境的时期,

 

他本应当开始四处走动、到处触摸,但宝宝不是,他的活力到哪里去了?

 

后来跟宝宝妈妈交流,她了解到:

 

在宝宝42天的时候——

 

妈妈有一次给宝宝吃鱼肝油,一不留神让整个鱼肝油丸滑落到了宝宝嘴里。

 

当时宝宝还没有吞咽固体的能力,鱼肝油丸卡在喉咙,差一点出了生命危险。

 

自此,妈妈就有了心理障碍,总是担心宝宝被噎住,

 

她时刻充满警觉,不让宝宝随便吃东西,也不让宝宝伸手抓东西往嘴里放。

 

 

在妈妈的过度担忧、保护和限制下,

 

宝宝的身体功能(口、手的运用)被禁锢了,活力也丧失了。

 

后来孙瑞雪做了一个尝试——

 

她给了宝宝一个苹果,让宝宝去咬。

 

得到苹果之后,宝宝一直抱着苹果不停地啃咬,但他并不下咽。

 

随后孙瑞雪把宝宝抱在怀里,发现他一直盯着桌面上的江米条,

 

于是她把江米条推到宝宝面前,示意他可以拿。

 

宝宝伸手拿了一个,呼吸开始急促起来,身体开始收紧。

 

迟疑了很久后,他将江米条缓慢地放入了嘴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将江米条放到嘴里舔了舔,然后放回桌面,紧接着,他又盯着桌面上的花生看……

 

在孙瑞雪的微笑鼓励下,宝宝先后尝遍了桌面上的花生、糖果、巧克力、杏仁……

 

他特别喜欢巧克力的甜味,塞了满满一嘴,口水丰富并溢出来,流满了他的下巴,

 

他双眼开始放出光彩,整个人变得活跃起来,在房间里到处走动,大声叫着,不停地捣鼓物品……

 

他终于恢复了探索世界的热情与活力。

 

 

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Ta比你更了解Ta的身体

 

 

孙瑞雪认为,

 

儿童的身体是一个相对完整也相对独立的智慧系统

 

不仅拥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先于和快于大脑认知的智慧,

 

还拥有极高的对周围人和环境的觉察力、直觉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包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拥有很好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养育者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信任

 

让Ta自由探索世界,不断感觉、使用、探索和开发自己的身体,实现成长。

 

我很认同她的理念。

 

一方面原因在于——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小时候获得的爱不多,但自由绝对是充足的。

 

我可以在田间尽情奔跑,在稻草堆不停翻滚,甚至在高高的树枝之间来回蹿跳。

 

快乐是肯定的,同时比快乐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不断开发身体潜能的机会,

 

且随着身体平衡能力和弹跳能力的不断增强,它能够完成的动作强度也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

 

在践行了“爱和自由”教育理念后,我从1岁多的儿子身上,看到了惊人的身体智慧。

 

我们知道,正常儿童的身体具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比如在著名的“视崖实验”中,爬行中的婴儿看到前方有“疑似悬崖”的环境就会停止爬行

 

这种视觉判断是先天的,停止爬行的这种自我保护的警觉也是先天的。

 

事实上,孩子身体的智慧远不止这些。

 

记得儿子6个多月刚练习爬行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床栏,预防他从床上摔下来。

 

他并不喜欢被床栏围着的感觉,经常扶着栏杆努力站起来,看着床栏外大哭。

 

后来我们把床栏撤了,改成在地板铺上厚厚的毯子。

 

我以为他很可能会从床上摔下来;

 

但没想到,仅一天的功夫,他就自己摸索出了从床上安全“着陆”的方法:

 

先是在床上趴下,然后倒退着向床边挪动,让脚先着地,身体再跟着滑落。

 

自从掌握了这项技能以后,

 

每次在遇到需要下阶梯的情形,他都会自动趴下,匍匐后退,让脚先落地。

 

通过这个方式——

 

他获得开发身体、创造身体的能力,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同时比这更重要的是——

 

他通过身体感觉突破了自己,表达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与其限制孩子的身体

不如释放自己的心灵

 

 

我知道,现实中很多养育者习惯通过限制来保护孩子,

 

他们并非出于恶意,而是被一种无意识的焦虑所驱使。

 

这种焦虑背后,往往藏着一种对失控的恐惧,一种对“万一孩子受伤了怎么办”的极端担忧。

 

它可能来源于过往的意外经历——

 

比如前文中那位13个月宝宝的妈妈,

 

她曾不慎将鱼肝油丸子滑落入宝宝口中,导致宝宝陷入生命危险。

 

基于这份心理阴影,她充满警惕,严格限制宝宝的饮食和日常活动。

 

也可能来源于养育者自体的虚弱——

 

比如我的婆婆,她是一个内在虚弱、对外界充满恐惧的人,

 

她习惯将问题往坏处想,即使没有明确威胁,也会觉得“即将有不好的事发生”。

 

养育孩子时,她难以接受不确定性,总试图控制所有细节。

 

但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都不应该成为我们以“爱”之名去限制孩子的理由。

 

我们需要诚实面对自己内在的焦虑和恐惧,而后想办法化解它们。

 

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去区分“真实的风险”与“臆想的危险”。

 

孩子在公园小道上赤脚行走,可能会磨红脚底,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

 

孩子在学步时的踉跄和跌倒,可能会有短暂的哭声和一个小小的淤青。

 

但这些不是需要立刻制止的“危险”,而是孩子成长中宝贵的“经验”。

 

我们需要客观评估风险,而不是被想象中的灾难场景裹挟,

 

如此才有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多探索和成长的空间。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将养育重点从“规避风险”转向“培养技能”。

 

我们无法为孩子扫清人生道路上所有的石子;

 

但我们可以帮助他学会在遇到石子时如何稳稳地走过去,甚至如何利用它铺就更坚实的路。

 

我们需要学会相信生命的韧性,相信孩子身体的智慧和成长的本能,

 

当孩子摔倒时,我们可以尝试克制内心的恐慌,转而温和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将“你有能力自己爬起来”的信念传递给孩子,远比“将孩子紧紧包裹在怀里”更有意义。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内在恐惧的支撑点。

 

可以通过阅读、交流、冥想或寻求专业帮助,去安抚自己内心的惊弓之鸟。

 

当我们释放了自己被恐惧禁锢的心灵,内心变得稳定而开阔时,

 

我们便不再需要通过对孩子的严格控制来获得安全感。

 

而那个曾经被我们紧紧攥在手里的孩子——

 

则会在解放了身体以后,呈现出生命原有的、蓬勃且智慧的模样。

 

Ta会在一次次自由“冒险”中,变得更强壮、更灵活、也更自信。

 

这,才是我们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真实、自由、且有益的成长环境。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