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中的固定型思维

心理百科 7034阅读 7评论

 

 
沟通,沟通,多沟通!
 
这是我们听得最多、深谙其道理却不为所动的情感建议。
 
为什么我们就这么不喜欢沟通,或不会沟通呢?
 
这是我们的“固定型思维”在作祟。
 
 
 
固定型思维,简而言之,就是相信、并且希望生活是一成不变的——
 
人的性格是固定的、关系的特质是固定的、事情往往是命中注定的......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了两个,人们在爱情中受固定型思维影响而产生的问题:
 
 1、认为“一段感情需要努力,说明它就不属于自己了”。
 
“命中注定”、“灵魂伴侣”,这是我们对亲密关系刻板的要求和设定。
 
对心有灵犀的渴望,也让不少情侣喜欢按照自己意愿去理解对方、爱对方。
 
更养成了“我不说,TA会知道”或“TA不用解释,我也知道”的 沟通盲区
 
而一旦两个人习惯了这样的盲区,误会便不断地叠加,最后成为那压死感情的无数根稻草。
 
可要想突破,也不是很难。
 
多问一句,或多解释一句,误会就很可能减轻甚至消除了。
 
 
 2、出现冲突,矛头直指对方的性格缺陷。
 
从普通冲突,发展到人身攻击的吵架,太普遍了。
 
当我们把一个问题,归因到一个人的特质上,那我们很可能就默认了问题是无解的。
 
因为根据固定型思维的标准,人的特质是不会改变的。
 
既然如此,没办法改变这个人,那面前的问题也就无法解决了。
 
这便引发了我们的「不想沟通」。因为心想着,说了也白说。
 
但真正要解决问题,绝不是认定TA“死性不改”,打上一个性格标签,而是允许对方去改变、去成长。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谈恋爱,爱一个人需要学习。
 
 
应对方法
 
 
意识到固定型思维产生的问题,我们便一只脚迈出了“相爱很难”的困境。
 
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就会开始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彼此的关系。
 
这个时候,真正的沟通才出现。
 
我们才愿意去沟通,才会学着去沟通。
 
想将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变得再有趣些,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场角色扮演。
 
前不久,李松蔚老师就在新课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概念:
 
在关系中,我们可以做游客、翻译和导游,三个身份相互切换。
 
 1、走进对方的世界。
 
这时候的我们,更像是游客。
 
带着好奇心和欣赏的眼光去了解另一半。
 
对方的过去、对方的家庭、对方的内心世界......
 
我们通过对方的一言一行,TA暴露的每一种感受,和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模式,一步步地走进TA的世界。
 
在这期间,我们会发现对方的优缺点,但要记住,这只是你的主观判断。
 
在了解的阶段,我们需要的是 不加评判。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对方、更好地看见对方。
 
如果遇到看不懂的事情,就问对方:「在你那里,这意味着什么?」而不急着质问:「你怎么能这样呢?」
 
 2、好好说话,说能让对方听懂的话。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有没有些时刻,你说了一大段的话,你的伴侣给你回了一句:
 
你在说什么?
你能说人话吗?
 
这个时候,其实就需要一个翻译上线了。翻译说白了,就是能让对方听懂你的意思
 
当然啦,我们也会有听不懂另一半在说什么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把对方的翻译角色给引出来。询问可能的原因,让双方都更明白情况。
比如:
 
“你是因为我没买电影票生气?
还是因为我睡着了生气?
还是你不喜欢吃我做的饭?”
 
在了解对方为何生气的同时,也让对方看见你的在乎,你是想解决问题的。
 
这样,一次矛盾,也可能变成了解彼此的机会。
 
 3、让对方走进你的世界。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像导游一样,带着对方,“游览”自己的过去、家庭、内心世界......
 
用李松蔚老师的话就是要告诉对方:
 
“我的故事跟你不一样,这件事对你是这样的,对我来说则意味着……”
 
在这样坦诚下,你的想法和感受都能被对方更好地看见。
 
自然地,对方也能更好地回应你。
 
误会和无心言语攻击也能相应地减少。
 
 
作者 | 刘星雨;责编 | 陈沉沉
值班编辑 | 张罐子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看见心理】。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