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你不要再讨厌自己了。”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6评论

作者 | 蓝莓小姐
编辑 | 梁脊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
 
做一件事时,一开始信誓旦旦想把它做好:
 
我要呈现出最好的结果,证明自己。
 
但做着做着,又会冒出一些负面声音:
 
你不行,你做不到,就这样,算了吧.......
 
仿佛大脑分化成两个“小人”:
 
一个鼓励你去做事;
一个又拼命攻击你,让你退缩。
 
从而导致过度的情绪内耗和糟糕结果。
 
这种不喜欢、不认可自己,惯性的自我批判的声音,包含着明显的“自我厌恶”。
 
它会让一个人——
 
面对困难时,习惯退缩和拖延, PUA自己;
 
反刍过去,忧虑未来,导致严重的精神衰竭;
 
产生自卑情结和无意义感,缺乏力量去实现一些生活目标……
 
长期的自我厌恶,不仅会令人持续心理内耗,甚至还会造就一种「自毁型心智模式」。
 

自毁型心智模式
一边做事,一边自我厌恶
 
 
什么是自毁型心智模式?
 
我们先看看来访者小A的故事。
 
在公司,小A是个有能力的员工,领导同事也很欣赏、认可她。
 
但她有个致命缺点:总在关键时候“掉链子”。
 
例如,今年公司把一个重要项目交给她负责,本来一切顺利,但完成了一大半时却遇到难关。
 
有个任务需要找不同部门的人协助完成,这本是很常见的问题,好好沟通就能解决。
 
但小A却做不到。
 
在沟通中,一旦被拒绝,她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恐怖的声音:
 
“你是个废物……别白费力气了。”
“你看,你这点事都解决不了,注定一事无成.”
 
她努力想摆脱这些干扰,但脑海里的声音却挥之不去……
 
最后工作实在没办法往下推进,小A只能忍痛割爱,将项目移交给别人。
 
这样一来,她之前的付出就成为别人的功劳。
 
总而言之,
 
我们看似平常的事,往往给小A心中激起强烈的自我攻击;所以,每到关键时刻,她都想临阵逃脱。
 
这样的现象,最早发生在小A的学生时期。
 
高二,小A参加省英语演讲比赛,一路拼到决赛。
 
然而决赛前夕,她“鞭策自己”:如果进决赛还拿不到第一,我真的就是废物,太无能了。
 
因为过于害怕和紧张,她大脑一片空白。
在比赛即将开始的时刻,小A跑出了会场。
 
在小A的成长过程中,这种自我攻击如同魔咒一般,无处不在。
 
不管是生活,事业还是亲密关系,每当面对一些稍有难度的挑战,她就会陷入猛烈的自我怀疑,不断攻击自己。
 
最后实在忍受不了这种「一边做事一边自我厌恶」的折磨,她便会自暴自弃,索性将事情搞砸。
 
这,就是 自毁型心智模式
 
 
 
自我厌恶背后
是内在权威的批评
 
 
透过小A的案例,可以看到:
 
自我厌恶,就像内在有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断挑剔、否定自己,令自己陷入痛苦。
 
那么,这样的内在权威从何而来呢?
 
在咨询中,我问小A:你觉得“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原因是什么?
 
一开始,小A归因于自身的种种缺点。
 
我太敏感,不够自律,反应慢,情商不高,表达能力不好.........
 
但事实上,她一开始是能够把事情做好的,通常是事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掉链子。
 
这就说明,阻碍她前进的,并不是固有的缺点。
 
后来随着咨询深入,我引导小A持续自我觉察,去探索更深层的原因。
 
小A痛苦地告诉我,她感觉自己内心总有个声音,将她的每个行为形容成“缺点”,不断批判她、打压她,甚至咒骂她。
 
我让小A试着去走进那个咒骂自己的声音,看看它来自哪里?
 
“你看到了什么?”我问。
 
“她很熟悉,似乎是我认识的人。”小A紧闭着双眼,神情纠结且痛苦。
 
“不用害怕,我在这里。”我温和地注视着她。
 
突然,小A猛地睁开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那是我的妈妈!”
 
原来,那个令她不断自我攻击的人,是一直口口声声说非常爱她的母亲。
 
这个声音曾给她带来无尽的痛苦,因为恐惧,小A无法面对。
 
如今花了很长的时间,她才终于能够直视。
 
3岁时,小A父母离婚,她由母亲抚养长大。
 
母亲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她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别人的标准和要求也很高。
 
特别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
 
母亲很难容忍小A犯错,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会被放大;即使是很小的失误,也会被母亲羞辱。
 
小A依旧记得,有次过生日,亲戚朋友和他们的孩子都在,母亲趁兴让她弹钢琴给大家。
 
因为太兴奋,她弹错了几个音,大家都没当回事,但母亲的脸瞬间就垮了下来,默默走开,似乎是想按耐住心中的怒气。
 
等小A终于弹完了,母亲拿了一盘水果过来,突然情绪爆发:
 
你总是这样!总是让我难堪!
你总是什么都不做不好,什么都不会!
我为什么会有你这样的女儿?
 
母亲猛烈的攻击,让小A瞬间懵了。
 
她呆呆地坐在那里,内心充满了羞愧与耻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小A的成长过程中,经常发生。
 
“你为什么什么都不会”
“我怎么会有你这种孩子”
“你注定就这样了,跟你爸一样”……
 
这样的话,小A听了很多年,一遍又一遍的在她耳边重复。
 
她很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却又似乎永远不能让母亲满意。
 
母亲失望一次,攻击她一次,小A的自我厌恶就多一分。
 
但出于对母亲的爱与认同,感恩母亲辛苦将她抚养长大,小A从来没有质疑过母亲,而是把责任推自己身上,认为确实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也恰恰是这份感恩与愧疚,捆绑了小A的一生,也击碎了她的自我和骄傲。
 
长此以往,她把母亲的标准内化到心里,形成一个苛刻的内在权威。
 
一旦遭受现实的小小打击,就会引发强烈的内在冲突,“PUA”自己——
 
你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你果然能力不如别人……
 
表面上,他们有个“完美主义”的要求,心理阈值远远高于他人——
 
别人所认为的“可以”,在他们心里很可能是不可以;
别人所认为的“好”,在他们看来就是一般,甚至“差劲”。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
 
他们的内在权威,无时无刻不在否定、批判他们,拖拽着他们坠入“自我厌恶”的深渊。
 
从而导致在做事的时候,持续的自我攻击不断消耗他们的心理能量,以致身心被掏空,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

 

 

 

做一个喜欢自己的人
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中,我们或许没有小A的极端经历,也不至于一次次自我攻击、临阵逃脱。
 
但多少产生过自我怀疑、自我讨厌的念头。
 
这是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各种各样生活准则,注入很多人生信念,价值判断等,常常被告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却少有人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喜欢自己的人。
 
由此,很多孩子变成了一个容易被外界评价裹挟,被各种框架绑架,无法喜欢自己,对自己的看法随外界而摇摆不定。
 
如今不管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有多大的成就;但喜欢自己的人,真的少之又少。
 
毕竟,很多人觉得——
 
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永远比自己的认知重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永远比实现自己的目标更重要。
 
所以你会在意——
 
别人如何看我,而不是我如何看待自己;也很少认真想过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终,生活在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恶性循环里。
 
然而,一个人如果无法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关系处理不好,人生旅程会走得异常曲折艰辛,也极难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那要如何去停止这个恶性循环呢?
 
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说:
 
“神奇的是,当我能接受现在的自己时,我就能够作出改变。”
 
如果你也曾自我厌恶,那么现在,试试跟自己站在一起吧。
 
问问你的内心:
 
那些自我厌恶中,有多少是别人强加过来的?
 
不管谁说什么、用什么眼光看你,对你有多少负面的评价,那是他们为人处世的评价体系。
 
大胆点,剥开那一层层“面具”,将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抛到一边。
 
从现在起,我们保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信条,就可以了。
 
所以,我本真的面目,应该是怎样,可以是怎么样的?
 
看着它,没有评判;拥抱它,并微笑。
 
这种对“真实自我”的接纳,对自己最本质的认同,需要不断在生活的细节中坚持不懈地练习,慢慢地,你才会不再苛求完美,不再思虑过度,不再反复纠结。
 
你不再那么憎恶自己,活在他人的眼光里。
 
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所谓的世界爱你,恋人爱你,父母爱你,孩子爱你, 这些都只是爱的辅助而已,这是在告诉你:
 
你有价值,你值得被爱。
 
爱的核心,就是——
 
不管发生什么,不管这些爱你的人有没有变化,他们对你的感情有没有变化,你都会爱你自己,这才是自我认同的核心。
 
就像当小A终于意识到,她有多么憎恶自己,想毁灭自己时,她说:
 
“我一辈子都在试图让别人满意,我把他们的标准当成我自己的标准。
 
他们喜欢的是表现好的我,伪装的很开朗的我,能够让他们骄傲的我,而那些,不是完整的,真实的我。
 
因为那些永无止境的标准,因为一直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我无法接受自己的缺点,失去了爱自己的立场和能力,我开始变得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一切,总是无意识地想自我毁灭。
 
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做一个能接受自己,喜欢自己的人,是多么好的感觉。
 
遗憾的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要喜欢自己。尽管,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之一。”
作者:蓝莓小姐, 本文原 创首发公众号: 武志红(ID: wzhxlx)。

 

 今日推荐 

 

邀请加入▷心理健康关爱计划◁
在专业、稳定、抱持的环境中
探索内在,寻找更深层的原因
感受自我接纳的喜悦

 

专业咨询师1对1心理评估
50分钟视频深度对谈
 | 点击图片,立即体验 |
▼▼▼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