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如何“治愈”你的?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7评论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你身上有「负面标签」吗?
 
比如笨、拖延、贪吃、脆弱、情绪化等。
 
这些标签,通常是我们希望改掉的“毛病”。
 
但现实往往是——
 
很多人一边谴责自己的“毛病”,另一边却又总是改不掉。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我们越是强调问题,其实也是在「强化」问题;
 
这时想把它们通通解决掉,无疑会显得非常困难。
 
那具体要怎么做,才能摆脱「负面标签」的束缚?
 
关键并不在于撕掉标签,而是在于:
 
与负面标签「化敌为友」。
 
 

关注“问题”,让人无力
 
 
人们习惯与标签为敌,关注“问题”。
 
举个例子:有个人计划这周要运动5天,结果只去了2天。
 
这时,我们会怎么理解这件事?
 
第一反应常常是:为什么有3天没去?干嘛去了?
 
于是开始找原因:原来是顾着刷视频、睡过头了。
 
便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太懒了。
 
然后继续把注意力放在“懒”上,开始不自觉地给“懒”找证据——
计划早上7点起床,结果8点才起,赖床了,懒!
 
周三晚上要去跑步,结果只顾着刷手机了,懒!
 
不太远的路程,却选择打车,我果然是个懒人!
 
很快,一个标签就形成了——我很懒。
 
但是,“我”讨厌“我的懒”,
 
于是,“我”与“我的懒”之间,就建立起了敌对关系。
 
这便是 「问题视角」 的思考方式——
 
遇到事情,先找原因,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认为只需要把问题“解决掉”,就一切都好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快速了解情况,给人安定感,感觉距离“解决问题”更近了一步。
 
如果修电脑、修挖掘机,这样的方法确实管用,也很有效率。
 
然而,人不是挖掘机。
 
很多时候,贴完负面标签,我们做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谴责问题”——抨击“懒”有多糟糕。
 
回头一看,发现懒就“长”在自己身上,于是又变成了谴责自己。
 
然后,想法就会开始产生变化。
 
一开始是:我要去运动。
 
而现在则变成:
 
我是个懒人,很不好。
 
运动对懒人来讲很难。
 
但是,我要克服懒惰,努力运动。
 
一下子就变得纠结多了,内耗也随之而来。
 
叙事疗法认为,人的 “叙述” 是有力量的,
 
当我们把叙述重心放在事情的其中一面时,这个部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当一个人总是在叙述“懒”的故事,那么“懒”的标签就会越长越大,然后牢固地贴在我们身上。
 
有人会误以为:我谴责了自己,就相当于努力处理问题,距离解决问题更近一步了。
 
但真相是,长期的自我谴责,会让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脆弱无力。
 
而一颗破碎虚弱的心,是无法支撑人们变好的。
 
并且,自我谴责是会上瘾的,背后是一个恶性循环——
 
贴「负面标签」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好,产生内疚感;
而责备自己有助于缓解内疚感;
 
长期的自我责备会打击内心,让人无力去改变;
 
因为无法改变,又再度产生内疚感,开始再度责备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标签变得强大了,而人的力量变得弱小了。
 
因此,我们会发现,长期处于被责备状态下的人,总是停滞不前。
 
正如心理学上那句经典的话: 问题是“解决”出来的
 
当我们用「问题视角」去看事情时,标签就被“建构”出来了;
 
这时越是抱着“解决”的态度,人与标签之间的关系就越充满敌意,变得难以调和。
 
这也是为什么,懒的人会一直懒下去。
 

让你的标签“流动”起来
 
 
看到这,也许会有人问:
 
我明明就是懒、是拖延、是情绪化啊,
难道要硬说自己没有这些问题吗?
那岂不是在骗自己?
 
确实,对自己诚实是必要的,不能强行否定问题的存在。
 
那当标签已经成型,可以怎么做呢?
 
准确来说,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强行“撕掉”标签,
 
而是去发现它的更多面向。
 
让你身上的标签像冰块一样融化成水,并且流动起来。
 
在这里,分享叙事治疗中的一个方法——
 
给你的负面标签,加一个正向的形容词前缀。
 
比如: xx的懒、xx的拖延、xx的社恐、xx的自卑等。
 
具体怎么加呢?
 
以我与来访者小莱的对话为例。
 
小莱认为,拖延正在让自己的生活变糟,是万恶之源。
 
我们不否认这一点。
 
她厌恶拖延,所以给出第一个形容是“可恶的拖延”。
 
那,除了可恶的拖延,还有没有别的拖延?
 
我们接着观察——
 
我问她:拖延的时候不工作,那你会做什么?
她说,自己会刷刷手机,看看视频。
 
那刷手机时,心情怎样?
——会放松一些。
 
那可不可以说,这是一种放松的拖延
 
她思考了一阵,然后点了点头。
 
那会有例外吗?是否有时候自己是不拖延的?
 
她想了想,表示如果工作内容是和整个团队挂钩的话,她就不敢拖延,会保证事情如期完成。
 
这么说来,这还是“有责任感”的拖延咯,知道在大事面前不敢乱来。
 
她一下子笑了,又说:但,这样不太好吧,拖延始终是要改的呀。
 
确实,所以拖延在提醒你时刻进行自我反思,也是具有反思性、提醒你要变好的拖延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发现,拖延变得不一样了。
 
一开始,我们把它看成是“可恶的拖延”——它就会像是一块顽固的石头堵在路上,我们想要击碎它。
 
这就是「问题视角」,会让人与拖延间建立起敌对的关系。
 
而通过探讨发现,拖延并非只有1种叙述方式,还有别的样子——
 
放松的拖延
有责任感的拖延
提醒人反思的拖延
 
你会发现,拖延这块巨石并没有消失,它变得柔软了,有了更多别的形状,甚至具有 流动性 了,也变得不再堵路。
 
通过叙述拖延的其它方面,可以让它变得更具有 正向意义 ,我们对它的谴责减少了,甚至还有一丝欣赏。
 
总的来说,我们并不是要去消灭问题,而是和它共处。
 
当人与标签之间不再对立,我们才有机会去接纳它。
 
当然,别的标签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例如:
 
好友小E觉得自己社恐。
 
——那是怎样的社恐呢?
 
她经常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不会说话。
 
但偶尔心情好的话,又会大胆一些,敢和人说话,如果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她也会更放松一些。
 
那么,这就是“看心情的社恐”和“安静时会消失的社恐”。
 
在「问题视角」下,标签是坏的,容易让人陷进自我谴责的循环中,难以改变。
 
而给标签加上前缀,其实是引导大家去关注问题以外的视角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标签并非一直都存在,有些情况之下,它会减弱,甚至会消失。
 
看到这些良性的情况,我们自然就会减少自我厌恶,也更有能力去改善状况。
 
这,也叫 「资源视角」
 

 

用资源视角,爱自己
 
 
所谓「资源视角」,是指关注人身上更加有力量的部分
 
人之所以能面对困难,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力量、优势、资源。
 
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问题视角」上,很容易就会忽视这些东西。
 
比如说,前面提到一周计划运动5天的情况。
 
「问题视角」会去关注—— “为什么有3天没去运动”;
 
而「资源视角」则会好奇—— “为什么那2天可以去”。
 
进而去探讨那2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人能够做到去运动——
 

可能是有某个朋友的陪伴;

可能是提前吃完饭时间充裕;

可能是听了音乐让自己有更多活力......

 

更多去讲述 “事情是如何做到” ,能让人感受到力量,更有利于下次成功做到。
 
并且,当一个标签长期都摘不下来,背后往往是因为:它们也是有功能性的。
 
比如,懒和拖延,是在帮人争取休息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视角,并非对立关系。
 
更多时候,「资源视角」是对「问题视角」的补充。
 
当两者共存时,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才会更加全面。
 
如果我们强行去说懒、拖延是好的,没有坏处,这是在自欺欺人。
 
恰当的方式应该是: 既有「问题视角」,也有「资源视角」——既不否认问题,也去看好的方面。
 
在面对事实的同时,为自己的改变营造一种更具有善意和包容性的氛围。
 
 
写到这里,分享一段有趣的经历。
 
曾经我参加工作坊时,有一个特别的小组练习:
 
在别人的缺点中,去找优点。
 
听起来有点怪,其实就是锻炼我们突破问题视角,看到力量的部分。
 
规则很简单:
 
小组中,一名学员说出一个自己想要改变的缺点。
 
然后,其他人负责找出“这个缺点背后有哪些好的地方”。
 
并有一个要求:找到的优点,必须要当事人接受才行。
 
学员阿惠分享自己的缺点是:总是控制不住在背后说同事的坏话。
 
她总想改但就是控制不了,这一度让她怀疑自己是一个本性恶劣的人。
 
于是我们要去找出,“说别人坏话”这件事好的一面。
 
一开始,有人尝试夸她:你说坏话,其实也是在鞭策对方进步吧。
 
阿惠表示:我讲的话对方也听不到,起不到鞭策作用。
 
显然,粗暴地颠倒黑白是不行的。
 
但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找到了让她信服的优点——
 

*如果强忍着不说坏话,那会怎样?

我会憋疯的,下次见到可能就动手揍他了!

——幸亏你偷偷讲坏话,让他避免了挨揍。

 

*为什么不在他面前说他坏话呢?

不行呀!这样全公司都会看到我们吵架,把事情搞大可不好。

——你即使自己不好受,但也依然会顾全大局呢。

 

*我和朋友说太多,让他们也有压力了。

——你即使在发泄的同时,也会想要考虑到身边人的感受。真细心!

 

*但,总是说人坏话不好吧!

——你能够有自己的是非观,即使现在暂时控制不住说人坏话,但依然会选择去面对,不逃避问题,很有勇气。 

 
一番对话下来,阿惠从开始时的一脸严肃,到被大家夸得哭笑不得。
 
最终,她接受了这些“优点”。
 
我们并不否认,说别人坏话这件事会有不良影响。
 
但这并不妨碍去发现,阿惠身上存在值得欣赏的地方。
 
看到这些,会让她更喜爱自己。
 
有了爱,人便会有力量。
 
她一直无法控制“说别人坏话”,是因为持续的自我谴责。
 
情绪一直被各种评判挤压在一个小空间里,必须要通过“说坏话”去发泄。
 
阿惠表示,现在整个人一下子敞亮了不少。
 
她增加了对自己的理解和宽容,这让她拥有了更大的心理空间,去容纳原本难以消化的情绪。
 
“说坏话”这件事,也变得更加可控了。
 
在「资源视角」下,我们能更全面辩证地看到每个「负面标签」背后的价值。
 
这样一来,我们内心的矛盾减弱,自我的力量不再相互拉扯,而是能够集中到一起,实现改变。
 
 
 写在最后 
 
 
生活中太多的地方,都充斥着问题视角。
 
这难免会让人焦虑不已。
 
想要改变自己,需要学会通过「资源视角」去发现自己的好,为自己营造自爱的氛围。
 
当人处于被爱时,才最能够自发去享受成长的乐趣——
 
因为,当养分充足时,
 
生命的本能,就是向阳、长大、绽放。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日推荐 

 

想要改变自己,需要学会通过「资源视角」
发现自己的好,为自己营造自爱的氛围
邀请加入▷心理健康关爱计划◁
从新的视角看见自己
寻找改变的突破口

 

专业咨询师1对1心理评估
50分钟视频深度对谈
 | 点击图片,立即体验 |
▼▼▼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