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总在问你建议,却不听你的?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12评论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你是否会特别害怕做选择呢?

 

比如该从事哪一个工作、要选择哪一个伴侣?

 

经常会拿不定主意,害怕自己选错,感到焦虑不已。

 

于是不停地询问身边的人。

 

但常常越问心里越乱,变得更加不知所措。

 

相反,有些人却总能在做选择时,表现得果断自信。

 

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个人有能力做选择,是因为知道的信息多。

 

但,在心理学看来,关键在于你是否足够尊重自己的感觉

 

你或许对这个答案有些惊讶,不急,先来看今天故事。

 

 
没有答案?
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答案?
 
 
这天,好友小狄同时收到了2份工作的offer,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眼看两边的人事都在催他给答复,他的内心也越来越焦灼了。

 

两份工作都和小狄的设计专业相关,待遇差不多。

 

A工作离家远,工作内容和他的专业更匹配,不过经常会加班。

 

B工作离家近,和他的专业关联度稍弱一些,但工作相对轻松。

 

在此之前,他已经问了好几个人,多数人都建议他选B。

 

小狄表示,自己依然没有丝毫头绪,于是问我的建议。

 

我并不了解他行业内的详情,考虑到大部分人都希望轻松些,所以我也建议他选B,通勤时间短,同时工作压力也少点。

 

然而这时,小狄却和我强调,A工作的发展更有前景,还有很多别的优势。

 

几轮对话下来,我的建议都被他委婉地反驳了。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他其实心里面有了答案。

 

于是,我话锋一转,说:“我想到了,建议你选A工作。”

 

小狄纳闷,为什么我态度变得这么快。

 

我表示:“我觉得你心里面已经选A了。如果你真的没有自己想法的话,听到这么多人建议选B,理应当就能做出决定,然后不再纠结了。”

 

小狄想了下,点了点头。

 

“你对行业的了解肯定比我多,就按自己想法选呗”,我鼓励他。

 

“可我总担心,自己的感觉是错的......”

 

小狄依然纠结。
 

 

 
难以做决定,是无法相信自己感觉
 
 

为什么小狄明明自己心中有了答案,却还要去问别人的建议呢?

 

这看起来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

 

但稍微留意身边,就会发现,有不少人也会如此,会带着答案去寻求建议。

 

这也常常会让给建议的人感到纳闷:为什么我给了建议,你却不听我的呢?

 

那是因为,这部分人对自己的感觉,往往是不够自信的。

 

表面上是在询问别人建议,但实质上,是希望听到更多支持自己的声音,从而给自己力量去做选择。

 

问题也出在这里。

 

无论自己想选哪条路,外界一定都会有支持的声音,和反对的声音。

 

做选择的关键,依然在于一个人对内心感觉的把握。

 

那,是什么让小狄难以相信自己的感觉呢?

 

说到这,他说起了小学选周末兴趣班的情景。

 

小狄喜欢跆拳道,但爸妈认为,去报作文课或者奥数课对成绩更有帮助,所以大力建议他去报后者。

 

几番争论之下,他还是执着地选择了跆拳道。

 

然而一次训练中,他不小心把腿弄伤了,几个月都要拄拐走路。

 

每次看到小狄一瘸一拐的样子,爸妈就会反复地说:“早就说了让你别去上,这下好啦,路都走不了了!”

 

并且,一旦小狄的数学或者语文成绩没考好,也会被唠叨:“早就告诉你,应该去报作文和奥数,看吧,现在成绩越来越差了!“

 

听到这样的话,小狄心里既委屈,又自责。

 

好像一切的错,都在于不该去选自己喜欢的跆拳道。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每逢小狄要试着自己选择,爸妈就会抛给他很多令人焦虑的问题:

 

  • 你能保证这个一定好吗?

  • 万一选错了怎么办?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些问题显然是答不上来的。

 

时间长了,在小狄心中形成了2个观念:

 

1. 如果一个选择,后面出了任何差错,就说明没有选对

 

2. 一旦跟随自己的感觉,却选错了,就会受到无情的批评与挖苦

 

在这两种观念的裹挟之下,每次遇到选择,他就如同被挤压在夹缝之中,难以呼吸。

 

小狄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多事情,选择直接听爸妈的。

 

如果爸妈拿不准,就去听别人的意见。

 

即使遇到自己特别想选的,小狄也不会直接说,而是通过询问别人的意见,来获得更多支持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选择隐藏在多数人的意见之下。

 

这样一来,尽管选项出错了,那也是别人的错,他不会受到责怪。

 

说到这,我们就能发现:

 

一个人对于自己感觉的不确信,是源于对“选错”的恐惧。

 

 

 

去爱犯错的自己

 

 

这种对“选错”的恐惧,根源在于内心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我无法去爱犯错时的自己,甚至极度厌恶这样糟糕的自己。

 

这样的想法使得他对于“选对”极度执着。

 

纠结的小狄依然拿不准,又去问了好哥们大刘的意见。

 

大刘一个性情洒脱、做事爽快的人,并且他十分了解小狄犹豫的性格。

 

大刘直接就说:“这还用想吗,就按你的想法做好啦!”

 

“可是,万一……”小狄纠结。

 

“选错就选错咯,人总会犯错的嘛!”

 

大刘是一个做决定从不拖泥带水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能未卜先知,能够精准选对,而是他更能接纳自己的犯错。

 

在3年前,大刘经历了和小狄相似的时刻,他计划和朋友合伙做起了旅游区民宿的生意。

 

在下决定之前,他也有过短暂的犹豫,毕竟任何创业都会有风险。

 

但因为自己喜欢民宿产业,所以还是坚持去做了。

 

后来遇到了疫情,加上着急经营不善,生意大受打击,他也赔了不少钱。

 

在旁人看来,大刘选错了。

 

但大刘并没有因为这次创业失败而认为自己很糟糕,而是理解为:失败是因为自己对民宿行业的了解有限。

 

选错看似是偶然,但其实是必然。

 

就像网购衣服一样,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尺码,喜欢何种布料,那么选到不合适的衣服是必然的。

 

正因为选到了不合适的,人才会更加了解什么是合适的。

 

每个人的选择能力,都是在一次次“选错”之中去提升,慢慢去接近“选对”。

 

这也是大刘与小狄形成差距的主要地方。

 

大刘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决定,反倒是为自己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敢于做出选择而自豪。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心态,他能够在每次“选错”之后依然坚持下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比如,这次的失败经历让他知道了民宿行业存在哪些风险,有哪些细节会影响营收等。

 

这样的信息了解越多,他下一次成功的概率就更大。

 

那些有判断能力、敢做选择的人,其实都像大刘一样,ta们也都是普通人,会判断错误,但最大的区别在于——

 

Ta们愿意去爱犯错时的自己,愿意陪着不完美的自己慢慢成长。

 

大刘的行动方式,同时也揭示了另一种做选择的方式:

 

比起选“对”,更重要的是去做让自己成长的选择。

 

 

 
听从感觉
做能让自己成长的选择
 
 

当外部世界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唯一能够指引我们方向的,就是内心的感觉。

 

我建议小狄选A工作,其实还有一个细节:

 

我观察到,他在分别介绍这两份工作时,神情是不一样的。

 

当说到A时,他的表情是放松的,偶尔会露出一丝笑容,语气也是顺畅的。

 

而谈到B工作时,则眉头会皱起来一些,笑容也消失了,而且说起来还有些结巴。

 

这些微表情,其实反映了,小狄内心深处的感觉——对A是更喜爱的

 

而听从内心的感觉去做选择,有3重意义:

 

① 克服困难的可能性更大

 

以小狄为例,A、B两份工作必然都会遇到未知的困难与挑战。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他更喜爱A时,必然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力量会更大一些,所以获得好结果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思是,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喜爱之情,这种喜爱,就像是良师一般,指引你度过难关。

 

② 更能发展自我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个想法、愿望,就是一股生命力,当这个想法能够被看见,并且付诸行动,意味着一股生命能量活出来了,相反,当我们把它压在心底,这股力量就会死掉。

 

这种区别就像小狄和大刘两人的不同状态一样。

 

因为长期压抑真实的自己,小狄做事情会非常谨小慎微,犹豫退缩,自我的力量也很虚弱。

 

相比之下,大刘则是在一次次跟随内心的选择中,发展自我的力量,变得更能面对犯错,更加敢于尝试和冒险,更加有能量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③ 减少生命的遗憾

 

曾经有一个国外的街头采访,记者询问白发老人:你最想给年轻时的自己什么建议?

 

结果收到最多的答案是:少一点去在乎别人的看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眼前的生活时,会容易把“赔了钱”、“和不合适的人在一起几年”,视作一种错误选择。

 

但把目光放到整个人生之中,这些都称不上是犯错,真正的错误选择,是没有把自己的想法活出来。

 

这才是最让人遗憾的事情。

 

 

 写在最后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度过一生。

 

所以,在面对选择时,请多聆听自己的内心吧。

 

陪伴自己,在不确定性之中,去发展自己的感觉。

 

你会发现,做选择,是在参与到生命的盛宴之中,而不是一件苦差事。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