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身边正义感爆棚的人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3评论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在生活中,有一类人——
 
他们非常具有正义感,喜欢打抱不平,匡扶弱者。
 
当他人遭受不公对待,他们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坚定地站在“受害者”一边,伸张正义。
 
听起来很棒是不是?
 
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很容易在关系中误伤他人,搬弄是非,将矛盾不断激化、扩大。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看李阿姨的故事。
 
 

李阿姨是一名社区管理员,也是出了名的“正义使者”,常常替邻里街坊主持公道。
 
比如,
 
路上看到哪家孩子任性啦,她会主动上前去教育;
 
耳边听到哪家夫妻吵架啦,她会主动去协助劝架;
 
遇见哪个强者欺负弱者啦,她会主动去锄强扶弱……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敬佩于李阿姨满腔热情的正义感,
 
包括很多街坊,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也经常找她来处理问题。
 
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令我对李阿姨的正义感产生了「质疑」。
 
事情是这样的——
 
在上个月某天夜里,张家老太太突然中风瘫痪了。
 
她几年前曾被诊断高血压,一直在吃降压药。
 
但半年前,她突然决定不吃药了。
 
原因有二:
①感觉身体没啥大碍,②想节省生活开支。
 
刚停药的时候,确实也没啥不舒服,她就没太当回事。
 
但没想到,五个月后,却出事了。
 
从医学角度来看,
 
高血压老人中风的概率,确实比平常人高,不吃降压药,风险会更大。
 
这样的不幸,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令张家子女始料不及的是,
 
老太太出事后,他们却成了邻里街坊声讨的对象。
 
而带头对他们进行问责的,正是李阿姨本人。
 
为什么不关照老太太身体?
为什么不阻止老太太停药?
为什么中风后不及时送医院?
……
 
乍一听,这番谴责的话语,确实挺有道理:
 
如果好好关照老人身体,阻止她停药,或早点送医院,也许老太太就不会中风了,或者瘫痪程度会有所缓解。
 
但我却隐隐约约感觉有些不对劲,虽然说不上哪里有问题。
 
直到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李阿姨跟人聊天。
 
她正在以张家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年经一代要孝敬老人,言辞间充斥着对张家子女的不满与愤怒。
 
在她的描述下,张家子女仿佛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
 
自私自利,情感淡漠,甚至为了省钱,故意让老人生病。
 
那一刻,我终于知道了到底哪里不对劲:
 
她正在进行着一场 「寻找罪人」 的游戏。
 

 

 

 
「寻找罪人」:
 
是指当不幸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常常会习惯于寻找一个「罪人」,去指责TA,甚至惩罚TA。
 
去年1月,武汉的杨女士像往常一样组织大家跳舞。
 
团队里的张先生突然发生意外,心源性猝死。
 
当时杨女士立刻拨打120。
 
120没来之前,在路过医生的帮助下,替张先生做人工呼吸和人工按压。
 
但半个月后,她却被张先生家属告上了法庭,索赔60万。
 
所幸的是,法院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后,驳回了被告。
 
明明是一场意外,却非要一个事件无关者负责——
 
这就是典型的「寻找罪人」。
 
它是一种隐藏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常见模型。
 
甚至有时候,哪怕不是事件的直接关系人,而是一名局外人,
 
我们也有可能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到「寻找罪人」的游戏中。
 
面对受害者时,我们心中会萌生出一股拯救他人的正义感,并试图通过“惩罚加害者(罪人)”来伸张正义。
 
当我们真正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跟加害者(罪人)完全拉开了距离,成为了充满光明正义的拯救者。
 
这是一种很棒的感觉。
 
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会引发一个问题:
 
如果 找对了加害者(罪人),我们为了公平正义去声讨TA,惩罚TA,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比如面对一个杀人犯,我们呼唤严厉制裁他,这并不为过。
 
但如果 ,找错了加害者(罪人),然后我们以“对”的名义去攻击TA,那结果将会很不同。
 
我们可能会伤害到无辜的人,令他们成为了受害者,而我们自己,则会变成加害者(罪人)。
 
就像张老太太中风瘫痪事件。
 
她的几个子女均已成家,没有跟老人住在一起。
 
老太太并不缺钱,但她生性俭朴,不愿为自己花钱。
 
关于降压药,是她自己悄悄停的,没有告诉子女们。
 
客观来讲,
 
中风瘫痪,更多是老太太自主选择导致的结果。
 
但在李阿姨的视角里,张家子女却变成了加害者(罪人),原因是他们没能提前阻止悲剧的发生。
 
当她带领邻里街坊去声讨张家子女,并不惜为此夸大其词、搬弄是非时,
 
她自己就变成了加害者,而张家子女,则变成了受害者。
 
这是一个很奇特,也很讽刺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不幸事件,都存在一个加害者(罪人)。
 
有时候,它就是一个单纯的意外,或是受害者自主选择的结果。
 
这个时候,
 
如果我们执着于伸张正义,陷入「寻找罪人」的游戏中,
 
其结果,不仅会违背自己的本意,还会给无辜者造成误解与冤枉。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停止「寻找罪人」的游戏呢?
 
结合这些年的观察与思考,我总结出很关键的一点:
 
「与受害者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我负责把我的事情(课题)做好,你负责把你的事情(课题)做好。
 
比如面对他人的不幸事件——
 
学会自我保护,为自己争取权益,是受害者的课题。
 
作为局外人,我们真正能做的,不是越过界限,去替受害者出头,去替TA声讨加害者(罪人),而是:
 
客观看待事件的前因后果,尊重受害者本人的意愿,在能力范围内提供资源或帮助。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诚实地 觉察自己内在真实的动机。
 

 

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她非常“仗义”。
 
有一回,我跟男友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心里郁闷,找她倾诉。
 
没想到,她当时的反应比我还激烈。
 
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她就开始愤怒地指责我的男友,将他批得体无完肤。
 
她还奉劝我:
 
“他一点也不迁就你,我劝你还是尽早分手吧,你值得拥有更美好的关系。”
 
她坚定地站我这边,并提供了解决方案,看起来很“仗义”。
 
但说实话,听完她的“开导”,我内心反而更难受了。
 
因为整个过程,她并没有耐心去了解我跟男友发生矛盾的前因后果,
 
而是代入了很多她自身对男性的愤怒和不满,借题发挥去攻击我的男友。
 
与此同时,她也不询问我本人的意愿,就迫不及待地劝我分手。
 
这不仅引起了我的思考与怀疑:
 
她的动机,或许并不是为了帮助我,成全我;
 
而是想借这个事件,去表达她对男性的愤怒,并惩罚男性。
 
当然,她对我并没有主观的恶意。
 
她过去曾经遭受过一些情感创伤,令她不太信任异性和亲密关系。
 
一旦听到女性跟异性有矛盾冲突,她过去的创伤就很容易被唤起,并牵引着她去攻击异性。
 
从而不由自主地陷入「寻找罪人」的游戏模型中。
 
当看清这一点以后,我选择了课题分离——
 
拒绝她的建议,并基于我自己的本心,去跟男友进一步沟通,化解矛盾,修复关系。

 

 

 写在最后 
 
 
在这里,我想澄清一点,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在不幸事件面前,去无视受害者,或拒绝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
 
在我们决定为受害者匡扶正义之前,先去诚实地问自己一句:
 
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了成全TA,还是为了成就我自己?
 
透过这个问题,去觉察自己内在真实的动机。
 
但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成就我们自己——
 
比如想当个「拯救者」,想借此抒发对「加害者」的不满与愤怒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建议你就此打住。
 
不要陷入「寻找罪人」的游戏,加剧事态的恶化。
 
而是要先去了解自己内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匮乏与缺失,
 
觉察自己内在的不安,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先为自己的需求去做一点事情——
 
满足自己的渴望,照顾好自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安慰自己内在的不安。
 
当我们把力量带回给自己,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加完整。
 
当我们带着完整的自己去看待他人的不幸事件,
 
便会有足够的理性与智慧,去看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看见受害人真实的处境与意愿,提供能力范围内的有效帮助,促进事情的圆满解决。
 
与你共勉。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