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倾听在关系中那么重要

侯鹏飞 1798阅读 4评论

我们小时候,听说我们说话的人不多,让我们难过的往往不是我们被打、被罚,而是,我们的话语没人倾听,没给人回应,在来访这里,总是会记得:“那时,他们说……我听了以后很愤怒,而不是我要的东西没有得到。”

同样,一个人,向一个朋友讲述自己遭遇,朋友给ta建议,如果这个问题不是这个朋友能直接帮忙解决的,通常这个建议对于被建议者一点用都没有。

 

如果需要第三者帮忙,那么这种讲述就是关于自身焦虑、情感体验的,当下的需要,就是一种情感的回应,谈论其他的事,是为了谈论自己。

 

讲述的是自己的遭遇,寻求的是情感支持,很多时候,身处在痛苦中的人比没有在痛苦中的人更有可行性的建议,ta不是不知道,只是没有力量去做些什么,精力都被焦虑和痛苦吞噬了。

 

当ta愿意讲述时,倾听至关重要,倾听的不是事而是情感,我们听到的只是ta内心中痛苦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无法被语言化的东西,没有说出来;ta给出自己的话语,给出自己的不足,给出自己的缺失,给出仅存的爱予对方,给了一个相互真正了解的机会;而不是闭口不言,让无言与断联飘荡在繁密的无用信息碎片之间。

 

客观的分析,理性的应对,并无助于ta问题状态的恢复,我们处于ta者的位置上,感受一定是没有主体深的,即便我们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此时此刻,ta的感受一定是更深的。

 

我们经历过,重新回去时,认为自己好像有了某种应对的经验,但通过精神分析发现,这种应对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一种重复,一种被推动着走的,之所以事情得到了解决,可能只是过了那段时间,那个事情最终不再成为困扰。

 

当自己需要被安慰时,别人告诉你怎么做,因为你说的是情感推动力,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自己爱和安全感的缺失,如果你希望别人帮你解决,你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只是讲述,不只是烦心那么简单。

 

需要总是以话语的形式被看见,真诚的倾听便是看见,只有主体被看见,遭遇被见证;爱被回应,被重新给予,经由ta者返回之后,才能成为主体的精神动力;当人想要被关注、被爱的时候,通常会先去给予,ta通过自身的体验,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让人悲伤的是爱并不会像照镜子一样,能立即获取。

 

当ta愿意讲的时候,ta给出了一个全部的位置予对方,通常我们只会对妈妈这样说,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重心不稳,蹒跚的向前,急切的渴望着前方,终于在几小步的腾挪中,小小的脚步,赶不上身体了——ta摔倒了,ta又急切的跑向了妈妈,又摔倒在妈妈的怀里哭泣……

 

妈妈顺势把孩子搂过来,看了看ta的小胳膊、小膝盖,说着“没事,没事”,“都怨地不平”,顺势拍了两下地,“打它”。

 

这样回应,虽然不是理论上完美的回应,但确是有用的。这个孩子的需要被看见了,被回应了,ta不是自己在经历这些。

 

孩子哭几声后,又转身离开,又去玩了,玩的时候ta也会时不时的回头观看,确认妈妈还在,也还在看着ta,于是就安心的一直玩下去了,之所以可以一直玩下去,就是ta知道——妈妈一直在ta的身后。

 

早期母婴依恋关系中的情感非常重要,几乎影响一个人在情感关系中的一生,而父亲,标定了其在关系中的位置,这非常原始……

 

人类智慧之恶,伴随着诱惑与性,羞耻是智慧的副作用;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有个可悲的事实——如果一个人想要独立,必然要离开妈妈,依恋是独立的副作用,我们持续的寻找着可以依恋的情感、依恋的人。

 

克莱因从原始的母婴关系,看到了人类精神由由全能幻想走向了偏执分裂位,走向了抑郁位,接受了我们注定要离开父母的事实,那些没能实现的作为精神的情结存在。

 

拉康说沉溺在与母亲的关系中的享乐是巨大的,这种享乐排除了其ta,长大了的孩子似乎像婴儿一样,需要被照顾,只要ta需要,奶嘴就会出现,只要ta动动嘴,就会喝到奶水,武志红将这样的人描述为巨大的婴儿,始终带着一种全能幻想。

 

ta始终带有着一种想象:别人应该帮我把这件事做成,把这个东西买给我,父母应该把房子、车子准备好……但现实不会这样,不是什么事,什么时候都有人帮的,这与相信别人会帮自己的信念不同,相信的信念是落在自身的努力之上的。

 

勇敢走出去的孩子,总是需要支持的,虽然父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我们的全部,但当我们走向社会,总有些东西需要我们承担,总有些东西是父母无法替我们去承担的。

 

关于父母的爱和恨,在自己重新经历爱恨情仇时被激活,刚开始只是简单的情绪不好,随后焦虑越来越多,使我们原本可以做到的事情缺乏动力,做事情时又带着那些焦虑与痛苦。就像在泥地里行走,天空中下着雨,每走一步都需要把脚从泥坑里拔出来,鞋上粘着从坑里带出的泥。

 

如果雨不停,阳光不出来,或者出现一辆车将我们带出泥地的话,一直往前走,会丧失目标感,在眼眸逐渐模糊起来后,只想躺下来睡会,最后栽倒在泥沼里。

 

如果这个泥沼下面是坚硬的土质或岩石,那么我们大概能够重新站起来,如果底下也是松软的土质和泥水的话,那越挣扎我们就越是被拖入到更深的漩涡,唯一的指望是出现一只大手将自己拉出来。

 

这只伸出的手,是爱的手,经历过后我们心有余悸,而我们从小被对待、被爱的经历就是泥水之下的土质和岩石,透过孩子,能更好的理解成人。

 

这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让我们重新认识父母,标定自己和父母的位置,以及自己遭遇的那些事情,哪些是我们自己的,哪些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过来的,通过代际传递过来的,形成了某种认同后,作用在我们身上的东西。

 

令人难过的是很多时候,这些如果不透过应用心理学,是无法被轻易感知到的,除非ta是陷入到与父母的纠缠的关系中,生活、工作、娱乐完全被父母掌控了,主体被逼的快死了。

 

即使可以帮朋友解决目前的问题,但无法去替ta过生活,可以试试ta的鞋,但你没法一直穿着他的鞋。如果你伸出了手,没能将ta拉出泥潭,那ta可能需要专业帮助了。

 

小时候没有被好好对待的孩子,总有一种委屈,一种不甘心,明明已经做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却无法让父母对自己好一点,而在孩子的位置上能做的很有限,父母的拒绝,让孩子非常痛苦。

 

经过无数次努力并没有换来应有的结果后,大量的爱无法给出,积压在心里,变成了对自我的攻击,无法攻击爱的对象,只能攻击自己的同时对自己好了,在ta人看来或多或少有点自私或不负责任,但你知道自己经历过什么。

 

我们需要朋友,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那么孤单,分享喜怒哀乐;从出生时刻起,没有人能幸免去承担着什么,共同经历和分享的过程中是有爱的。

去倾听的应该是情感,应该是迫不得已的感觉,应该是说不出来的情绪,那些东西才是关于我们为人的根本,同样,回应也基于我们听到的部分。

如需咨询,请预约我的开放时段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