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筑桥,师傅点灯” ——从《哪吒2》看孩子成长的父性守护

温菲 494阅读 1评论

 

《哪吒2》最打动我的,不是特效也不是打斗,而是李靖与太乙真人这两个“父亲角色”的对照——一个提供现实世界的规则与支撑,一个给予精神世界的自由与边界。这种双重守护,恰恰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最稀缺的资源。

 

一、父亲的框架:当母亲“虚弱”时,他可以成为容器

 

哪吒的母亲殷夫人是典型的“情感容器”——她无条件接纳孩子的魔性,却也因此承受着巨大压力。当哪吒因被冷落而愤怒砸毁庭院时,李靖没有指责妻子“溺爱”,而是默默捡起毽子:“以后我陪你踢。”  

 

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家庭系统的关键补位:  

 

- 母亲因过度共情而内耗时,父亲以行动分担养育压力;  

- 孩子对母亲发泄攻击性时,父亲成为“安全靶子”,避免亲子关系崩坏;  

- 当家庭遭遇危机(如殷夫人重伤),李靖始终稳住“父亲”身份,不让悲痛吞噬孩子的生存空间。  

 

虽然父亲有很多的身份放不下,无法涵容哪吒的叛逆(这部分功能的缺乏被师傅很好的填补了),但他在家庭位置上始终用稳定的存在告诉孩子:“你的恨意可以被承接,但规则依然需要敬畏。”

 

二、师傅的角色:传统教育中“第三位父母”的消亡

 

太乙真人这个角色,本质上是**传统师徒制的缩影**——他既不像父亲那样强调责任,也不似母亲那般情感浸润,却以独特的方式滋养哪吒的成长:  

 

- 允许哪吒喝酒闯祸,但在他越界时用乾坤圈轻轻拉住;  

- 看似插科打诨,实则用“天庭门路”为孩子争取改写命运的机会;  

- 不执着于“乖孩子”人设,而是相信魔性也能转化为守护众生的力量。  

 

这种“有弹性的引导”,在现代教育中几乎绝迹。学校老师忙于知识灌输,课外辅导聚焦分数竞争,再没有人对孩子说:“你可以犯错,但我会陪着你找到自己的路。”

 

三、现代家庭的困境:当“师傅”消失在系统里  

 

在心理咨询室中,我常问青少年一个问题:“除了父母,有没有能聊心事的成年人?”80%的孩子摇头。这背后是双重断裂:  

 

- **父亲缺位**:要么忙于工作当“隐形人”,要么用权威压制孩子情绪;  

- **“师傅”消失**:教育变成标准化生产线,再没有“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于是孩子们只能蜷缩在游戏或短视频里,用虚拟关系填补现实中的孤独。

 

关于育儿的一点点领悟  

 

1. **父亲不必完美,但需在场**——陪孩子踢一场毽子,比讲十遍道理有用;  

2. **为家庭引入“第三位成年人”**:可以是教练、导师甚至一位豁达的长辈,让孩子体验多样化的关系模板; 

3. **有了框架的限制,才有了突破限制的生命力**  

 

哪吒是幸运的,他有一个接住眼泪的母亲、一个扛住风暴的父亲,还有一个陪他疯闹的师傅。而现实中多少孩子的“魔性”,本可以成为创造力,却最终变成刺向自己的刀?  

 

这部电影或许在帮助我们体会到一种可能性:教育,不是消灭孩子的天性将其训练成某个大人,而是找到愿意陪他踢毽子的人。

 

以上是本次分享的主要内容。感谢你的关注,也欢迎预约个体或家庭咨询,围绕你的困惑困境探讨解决之道。

 

本人原创文章,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