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感缺失的背后:无助感与内在孩童的深层呼唤

张伟 426阅读 0评论

最近,在持续探索心理咨询起效因子的过程中,我通过反复观察、体会和验证,尝试更深入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这种深度共情不仅激活了我自身的创伤反应,也让我在反观个人成长历程时,发现一个令人震撼的隐喻:

 

我的人生就像一台运转失谐的机械装置,无论是专业发展还是理想自我的追寻,总会在某个节点遭遇"卡带"——就像老式录音机的磁带突然打结,必须手动解开才能继续播放。而那个曾经打结的位置,总会在后续播放时再次卡顿或声音失真。

 

这种创伤在人类心智中的印记,与磁带的物理损伤有着惊人的象征性相似。

 

 

与创伤来访者工作时,我们需要以更敏锐的心灵触角去感知——

 

那些创伤事件究竟在哪些人生节点留下了"心结"?

这些结何时形成?彼此间是否存在隐秘关联?

更重要的是,这些心结是否仍在持续影响来访者的人生叙事?

来访者曾耗费多少心力试图解开这些结,却反被其束缚?

 

创伤最深刻的烙印是什么?为何有人深陷其中,有人却能超越创伤进行创造?那些看似"卡住"的人,是真的缺乏穿越创伤的能力,还是这种停滞本身就是一种求救信号?

 

当潜意识发出"谁来救救我"的呼喊,生活中的他人便无形中被赋予了主宰我们生死存亡的权力。

 

这种隐秘的权力让渡难以被意识觉察,却让我们在每次生活挫折、每个念头闪动时,都经历着被剥夺的痛楚——当这种心理机制持续运作,可能仅仅是拿起手机、产生某个念头、进行人际接触的瞬间,个体的价值感与生命力便悄然流失。

 

这种心理机制往往根植于个体发展的极早期,在右脑主导、完全依赖养育者存活的婴幼儿阶段就已形成。许多所谓的"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实质上是人类幼崽发出的求救信号。

 

越早识别这些信号,就能越早解除孩子的危机,将发展阻滞转化为突破困境的内在力量。

 

 

因此,创伤来访者往往难以在情绪风暴中暂停,越是呼救就越恐惧,越恐惧则呼救行为越激烈,导致创伤不断在当下重演。

 

那种浸透骨髓的无助与绝望,让过去与现在的体验混沌难分。

 

当恐惧占据心智,理性思考便自动关闭,使人深陷"现实绝境"的泥潭:越是挣扎,陷得越深;似乎只能被动承受,似乎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似乎人生注定困顿......

 

这正是创伤来访者心底最深的哀鸣:"我没有办法,做什么都没有用。"

 

 

对复杂发展性创伤者而言,觉知(awareness)是重获生命主导权的关键:

觉知绝望感是内心的长期访客;

觉知挫折引发的情绪远超事件本身;

觉知"求救"是内在孩童的无声呐喊;

觉知成年的自我早已具备孩童没有的力量;

觉知每个念头都可能窃取自信与活力;

觉知每个行动都可能将自我价值的话语权让渡他人......

 

夺回人生主导权,并非要与世界对抗,而是回归内心,解码那些隐藏在关系模式中的人际互动密语。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