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连麦12岁女孩:1句话,治愈了无数孩子的“童年病”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3评论
作者 | 天雅

 

 

 

 

六一儿童节期间,大冰在直播间连麦了一名12岁小女孩。

 

这是一位因为母亲生活不幸福而深陷内疚的孩子。

 

她先是讲述了关于妈妈的一些事情:

 

她的妈妈成长于离异家庭,童年时受到过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婚后也经常遭受丈夫、婆婆的辱骂。

 

有一回,妈妈因生病被关在家里,没人看望,也没人给妈妈做饭,只有爷爷偷偷塞给妈妈2个包子。

 

小女孩哭着告诉大冰:

 

大概从她6岁开始,父母就一直吵架,她很爱妈妈,也很同情妈妈,

 

她很想为此做些事情,去解决父母的问题,缓解妈妈的痛苦……

 

大冰的回应令无数网友泪目:

 

他先是坚定且温和地告诉小女孩,这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操心的事情,让小女孩从“拯救父母”的角色中抽离出来。

 

随后他多次复述,让小女孩牢牢记住一句话

 

即便我什么也做不了,但是我什么也没有做错

 

帮助小女孩缓解了“无法拯救父母”的内疚。

 

最后他通过一起干杯、玩游戏、送礼物等方式,令小女孩破涕为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网友们纷纷为大冰点赞,不仅仅是因为他成功将小女孩逗笑了,

 

更重要的是,他短短的一句话,不仅拯救了小女孩的未来,也疗愈了无数网友不曾释怀的童年。

 

曾几何时,我们也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因为父母过得不幸福而内疚不已。

 

为了拯救父母脱离苦海,我们努力做了很多事情,结果却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

 

父母没有因为我们的拯救而变幸福,我们却因为无法成功拯救父母而痛苦不已。

 

如果那个时候,有人像大冰一样,坚定且温和地对我们说一句:

 

“即便你什么也做不了,但是你什么也没有做错。”

 

或许很多无谓的内耗不就存在了,且我们的生命也会轻松很多。

 

 

 

 

为什么孩子总想拯救不幸的父母脱离苦海?

 

这是因为: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无条件地爱着父母,只有父母快乐了,孩子才会快乐。

 

如果父母过得不幸福,又没有足够的心理力量为自己负责,就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不幸归责于孩子。

 

一种是指责式归责

 

比如有的父母,他们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无能,

 

于是他们常常向孩子强调“我受苦受累都是为了你”,让孩子为自己的不幸买单。

 

我的母亲就是如此。

 

她曾有过两段不幸的婚姻:

 

在第一段婚姻里,她被我父亲背叛,选择了离婚。

 

她告诉我:“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他不要我们了。”

 

在第二段婚姻里,她被我继父家暴,选择了隐忍。

 

她告诉我:“因为有你这个拖油瓶,所以他打我。”

 

我认同了我的母亲,认为我应该为她的不幸买单:

 

“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出人头地,拯救母亲脱离苦海。”

 

 

另一种是依附式归责

 

还有一类不快乐的父母,

 

他们虽不会指责孩子,但会将自己的快乐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剥夺孩子的成长自由:

 

“你如果怎样怎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她无力面对丈夫跟她疏离的事实,

 

于是她把所有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天天围着儿子的需求转。

 

她活成了一个看似快乐的全能好妈妈,

 

却意识不到她正在剥夺儿子的成长自由,让儿子为自己的情感匮乏买单。

 

出于对妈妈的无条件配合,儿子一直到40岁都没有结婚,也没有女朋友。

 

谈及那些让孩子为自己不幸买单的父母,大冰说:

 

他们当孩子的时候遭了一些罪,但长大之后就忘了,

 

不仅忘了,他们还背叛了当年那个还是孩子的自己,让自己家的孩子重新再遭一遍这些罪,

 

这个是最没劲的事情。

 

在心理学上,这样一种现象被称为代际重复

 

它不会令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爱的滋养,而是会令孩子深陷拯救父母的泥潭里,痛苦不已。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这不是祝福,而是诅咒。

 

 

 

 

要想从这样一种代际重复中破局,父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

 

看清自己的人生真相,为自己的痛苦诚实归因。

 

关于归因,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凡事先有因,才有果。

 

即:当我们为一个事件归因时,时间线是需要往前追溯的。

 

比如我的母亲,她深陷于两段不幸婚姻中痛苦不已,

 

如果要为她的痛苦归因,我们需要追溯到她和伴侣结婚之前,发生了什么?

 

两年前,我曾经问过母亲这个问题。

 

她告诉我:

 

我的父亲在结婚前,就是一个对感情没有忠诚度的男性,曾为了追求更漂亮的女性,而离开当时的女朋友。

 

我听了很震惊:“那你为什么还要嫁给他?”

 

“因为他曾经向我发过誓,一定会对我忠诚。”母亲回答。

 

母亲相信了,嫁给了父亲。

 

可婚后没多久,父亲就食言了,出轨了别的女性……

 

包括跟我继父的婚姻,模式也是类似的。

 

当时母亲经人介绍认识了继父,继父信誓旦旦地承诺,不介意她离过婚,会对她好,与她一起抚养孩子。

 

母亲相信了,嫁给了继父。

 

可婚后没多久,继父就食言了,经常喝酒、打骂母亲。

 

 

如果真要给母亲的不幸婚姻做一个诚实的归因,我想主要存在3层原因:

 

第一层原因是:她选择了两个糟糕的伴侣;

 

第二层原因是:她缺乏识别好男人的眼光;

 

第三层原因则是:她的父母没有教会她“如何选择一个好伴侣”。

 

而如果要从痛苦的泥潭中走出来,母亲需要诚实地看见她生命的因果——

 

她父母过去是如何对待她的;她父母对待她的方式,如何影响着她的择偶与婚姻;

 

她在这样一种无意识的代际重复中,承受了多少来自伴侣的伤害?

 

继而她可以做出选择:

 

A面对痛苦,从内在去疗愈自己,爱自己,给自己力量,一点点走出痛苦;

 

B亦或不面对,继续停留在痛苦中生活,一次次重复着伤害和痛苦的轮回。

 

这是她的权利。

 

但无论做哪一种选择,她都不应该将年幼无辜的孩子牵扯其中,成为她不幸婚姻的“替罪羊”。

 

 

 

 

最后我们回归到孩子的处境:

 

如果父母深陷不幸与痛苦,甚至使用归责的方式,让我们为他们的不幸人生买单,

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言,最直接的做法是:

 

跟父母保持距离,为自己树立一道保护屏障。

 

就像大冰在直播间里反复向小女孩强调的:不要让那些不好的东西影响到你的成长。

 

记得小时候,我妈经常向我诉苦,讲述她生命的种种不幸。

 

如果我承接了她的负面情绪,就会影响我好几天的好心情。

 

后来我想出一个办法:

 

每次她想跟我絮叨时,我就会躲进房间里看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无限遨游。

 

通过这个方式,我隔离了来自母亲的情绪垃圾,维护了内在的平静与安详。

 

当然除了物理隔离以外,我们还需要在心理上与父母进行角色分离,责任归位。

 

更直白来讲,就是放下对父母的拯救者情结

 

 

就像文章前面所说的,

 

父母生命的种种不幸,不是由身为孩子的我们造成的,所以不应该由我们去为父母的痛苦买单。

 

这不是我们应该替父母承接的生命议题;

 

也不是我们凭一己之力,能够替父母改变的生命因果。

 

我们一旦介入,就会越助长父母的依赖,导致他们更加回避自己的生命真相。

 

这反而更加不利于他们自我的成长。

 

要想真正帮助父母脱离苦海,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

 

把痛苦的权利归还给他们,把自我成长的权利归还给他们。

 

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渺小,看见父母的坚强——

 

他们从这么艰难的状况中存活下来,并尽全力把我们抚养长大。

 

他们是有能力将自己的人生进行下去的。 

 

如果我们真的爱父母,就应该用他们赋予我们的生命发挥最大效能,去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并由衷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你们有理由将自己置于这样的处境,我尊重你们;

 

我只是你们的孩子,没有权力为你们的人生负责;

 

谢谢你们赋予我生命,我会好好将它经营下去……

 

如此一来,他们受的苦才没有白费,我们的生命才没有被浪费。

 

 

 写在最后 

 

 

在直播间里,大冰对小女孩说:

 

“在我当年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发誓:

 

将来我长大了,绝对不会背叛那个当年还是孩子的我,

 

所以小朋友在我这里,比什么都重要,小朋友在我这里干啥都行。”

 

他说的「不背叛」,是指:

 

记住自己小时候曾经遭过的罪、受过的苦,

 

长大以后,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遭一遍那些罪,再受一遍那些苦。

 

也就是说,

 

身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

 

如此,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心理力量把爱带给孩子,把快乐带给孩子,

 

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会带着爱与愉悦享受生命这趟独一无二地旅程。

 

谨作此文,与你共勉。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图片
 

不要牺牲自己去背负父母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

 

如果你正面临原生家庭、个人成长等困扰,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你提供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理清家庭边界,活出更有力量的自我。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