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何家会伤人》在国内初次出版,是在 2007 年。
十八年过去, 它依然长销不衰,依然是许多读者借助回溯原生家庭、认识自我的一个选择。
值此新版出版之际,我们收集、整理了这些年来读者关于这本书,以及与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相关的典型问题,请武志红老师一一作答。
*以下摘自新版《为何家会伤人》“原生家庭20问”部分内容。

不必疗愈你的家人
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
1
Q:我对妈妈的感情很复杂,有时觉得她很辛酸可怜,有时又很想远离她。我经常很内疚,会攻击自己。该如何处理这种情绪?
武志红:
我们对妈妈有这种复杂的情感,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跟妈妈还是有些共生的部分。好像妈妈是自己的一部分,希望自己能够承担妈妈的一些苦。
我想说,这在我们社会可能是极其普遍的一种心理。
因为过去重男轻女的情况很普遍,如今已经好了很多。以往,婚姻中的女性进入一个家族,常常被忽视、歧视,甚至被虐待。
婚姻中男性的家族常常会让女性过度付出,把孩子拉扯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对妈妈产生很深的同情。
但同时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做儿女的很想改变这个现状,给化解掉。
但他们会发现,即便外在条件改变了,但很多时候妈妈好像要坚持自己原本很苦的那个活法。我们称为没苦硬吃。
这时情况就变得很矛盾,你可能也会对妈妈产生情绪。但怎么可以厌恶妈妈呢?于是你又会感到内疚。
这其实都来自一种心理,就是太着急了。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重要的是理解和接纳。我们对妈妈要有一份很深的理解,也得接纳她自己的节奏、她自己的样子。
如果我们想和妈妈的关系从共生走向分离的话,我们要很深地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
我们想去改变另外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控制这个人,甚至会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虐待。
我们要了解,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比如戒烟、戒酒,改变懒惰、作息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发现挺不容易,更何况改变他人?

2
Q:如果我的父母处在痛苦中,或者在很糟糕的经济状况中,我总觉得无法一个人幸福快乐,甚至会因自己的快乐而有罪恶感,忍不住想去解救他们。该怎么办?
武志红:
这种心理很常见,我自己也感触很深,因为我的家庭里也是只有我一个人走出来,而且发展得很好。我的原生家庭非常贫穷,我对此的体悟就更深了。
这个时候,你得意识到,你和你的家庭是“你是你,我是我”。当你想去帮家人的时候,也得考虑什么方式才是真正能够帮到他们的。
无限制地给家人钱,就绝对不是好的方式。给予真正的帮助,需要一定的智慧。
对于作为集体的整个家族来说,有一个人从这个家庭里脱颖而出,走出去,绝对是给整个家族的一个巨大的祝福。
即使你没有从经济上特别帮到原生家庭,你也会发现在你走出去之后,整个家族都会非常受益。这有巨大的价值。
此外,我们得注意区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部分。
你通过自己的成长发展出去,能够很好地帮到自己。如果你想让整个集体、整个家庭都走出来,这就是一种集体主义,难度就非常大。
如果能做到,那当然很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做不到,那就得承认自己能力的边界。


不要着急去改变
你当下的状态,具有很深的合理性
1
Q: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之后,要如何与他们和解? 如果发现就是和解不了,怎么办?
武志红:
你看,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都是急着改变自己,急着改变父母,急着让关系走向没有问题的状态。
幻想学习心理学就能够立马做到,让自己的自我圆满,让别人圆满,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圆满,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
和解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面讲到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对父母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爱, 对自己深深的理解和接纳也是爱,对真相的理解和接纳也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觉得始终和解不了,那就承认暂时和解不了吧。

2
Q:我以为自己的自卑和敏感是天生的,直到后来读了《为何家会伤人》才发现原来童年时父母对我说的一些话一直烙印在我心里,甚至影响了我对自己的认知。要如何扭转这种错误的认知?
武志红:
你原本以为自卑感是自己的,学了心理学,你就发现原来自己的自卑、敏感是在和父母的养育关系中形成的。
知道这一点,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伟大的进步。
先尊重你的自我是形成的,然后可以好好去看它是怎么形成的,而不是立马就产生一个要求——
立马改变自己,立马灭掉“错误的”自卑和敏感。
很多人把改变想得太容易了,想让自己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并且是立即改变,这就是没意识到自己当下的状态,其实有很深的合理性。
你成为目前这个样子,有很深的合理性,甚至父母的虐待行为也有很深的合理性。但这个合理性并不是指父母的虐待是对的,而是指有其深刻的成因。
在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后,我们就有可能逐渐去破解它,逐渐发生一些改变。
3
Q:在亲密关系里我好像特别容易不讲道理,也就是所谓的“作”,有时还会用言语伤害对方,甚至对方对我包容度越高,我越会这样。这是什么心理?如何改变?
武志红:
当我们在“作”的时候,会清晰地知道自己这时不再是一个大人,甚至连个大孩子都不是,而像个小婴儿。
小婴儿就是想跟妈妈索取一种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全能自恋加共生。
全能自恋加共生,体现在——
我一说,你就知道我在想什么;
甚至我不说,你都知道我在想什么,然后你能够立马给我。
当全能自恋一受损,就很容易转为全能暴怒,脾气变得很坏,甚至攻击对方。
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即使对自己的“作”,也要有所接纳——可能有时候是控制不住地去“作”,但“作”的时候不要觉得自己的“作”就是真理,就一定是对的。
表达的时候也给对方留一些空间,甚至有时候可以对自己的伴侣说:
“唉,对不起,我刚才忍不住,我就是想‘作’一下,就是想闹你一下。你也难受吧。有时候我就是想这么闹一下,请你理解。”
我觉得这样就会好很多,是吧?


从小事开始维护自己
用你的感受去感知世界、发展自我
1
Q:我还没有成年,没办法在经济上脱离原生家庭,摆脱父母对我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保留自己的独立性?
武志红:
这就涉及我们书里讲的一个特别基本的东西: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祝福,是让一个人在童年时就学会尊重自己的感觉;
而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诅咒,就是让他在童年时就远离自己的感受,然后一辈子一直远离自己的感受。
因此,我想对未成年人来讲,不要太把父母的话当作真理来对待,要知道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要用自己的感受去感知万事万物,去判断万事万物。
当未成年人这样做的时候,他其实就在发展自己的自我。当然,在痛苦的环境下,他独自这么做了,仍然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自我。
虽然他在使用感受的时候,可能发现自己感受了太多的苦。
但他在长大之后可能会发现,他的感受力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因此,经济上是否脱离原生家庭,不是保留自己独立性的唯一方法。
即使暂时摆脱不了这种依赖,也可以通过使用自己的感受去感知万事万物来保持独立,发展自我。
2
Q:如何应对经常在言语中不经意贬低你的父母或伴侣?
武志红:
如果对方的贬低让你感到痛苦,那就反抗,让对方知道你是不接受的。关于这一点,我写过很多关于“边界”的文章,其中讲了很多方法。
比如,有个绝招特别适用于亲人之间,叫不含敌意的坚决。
从小事开始做起。比如父母和伴侣用言语贬低你,你就要抓住他们常说的那些话进行澄清,或者反击。
这样做的时候,对方可能会有各种辩解,有各种说法,你就抓住这个事情不放,一再重复地、持续地做下去,不断澄清,哪怕有时候要持续一个月、三个月。
当我们在一件小事上能够获得他们的尊重,让他们不再以一种惯性的方式贬低你,当你教会他们尊重你之后,你会发现——
本来你以为改变的只是一件小事,结果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咱们在维护自己的边界上面,要从小事开始教会别人尊重咱们。

写在后面
距离《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初次出版已经过去十八年了,这十八年间读者反馈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说,在 2015 年之前,读到这本书的朋友,特别是刚刚接触原生家庭论的朋友,很多觉得感激得不得了。
因为当时活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
不仅父母都是对的,而且自己的痛苦都是自己导致的。自我破烂不堪都是因为自己不好,没有把自己的自我构建好,一切都是自我归因。
这种声音太折磨人了。
等读了《为何家会伤人》,了解了原生家庭论之后才发现,原来自我是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这时他就会获得非常巨大的解放。
而现在,很多朋友在接触到这本书时,可能已经对原生家庭论有很多了解,就不太会像之前那样有那种惊叹的感觉。
现在很多人,不仅是读者,也包括一些批评家,批评这本书把过多的责任归因到了父母,甚至归罪于父母。
我认为这种批评的声音是对的,但是我的书里并没有这么说——
如果认真地看了我的书,就会知道里面没有一句是在归罪父母的。
因为我始终在尝试如实、如是、中立、客观地去描绘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了孩子的自我。
我们得知道,理解和接纳要比改变更难。理解和接纳是成年人的心理,是成熟的心理。
我们看见所有归罪、想要找个罪人的这种心理,其实都源自我们太着急了。
我们太着急,希望成为一个很好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也希望这个世界完美地回应自己。
也这本身就是一个全能自恋的幻想,这个幻想是注定会破灭的。
如果发现问题和改变问题之间一点距离都没有,那就意味着完全没有一个可以创造的空间,也没有模糊的空间,就是说我绝对不接受这个问题的存在,就想立马改变。
我觉得高创造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接受在树立目标到实现目标之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可以努力,可以发挥,可以创造。
我特别想说, 这个社会中有多重的声音,这样才是好的。
大家在各种声音之中,去选择自己想听到的声音、适合自己的声音,我觉得就很好。
时代在不断地变迁,我们能看见这种变迁,能看见发展,我觉得就是很大的进步。
*更多问答已收录于新版《为何家会伤人》。
如果你正面临原生家庭、个人成长等困扰,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你提供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理清家庭边界,活出更有力量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