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绕不开“原生家庭”:独立、依赖与自恋

姚为芳 273阅读 0评论

了解自己,离不开谈论原生家庭。一个人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回避,是在防御着更深刻的打开自己;而对原生家庭的抨击,是内心还幻想着理想化的父母存在。

我们成长为现在的样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关系,都由我们的后台在精妙地运行着。每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外部关系,都是由他的内部关系模式决定的。

而内部关系模式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或者说主体性存在的核心。每一个人的内在模型,从出生开始,就被塑造,受家庭关系的影响,受所传递的文化对自我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对人类现实和情感的认知。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基于内在模型的,内在模型是指,我们对这个世界、他人和自己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而这些理解和判断就是当前的现实吗?其实不见得。

不仅我们对自己当下现实的感知和判断不一定是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甚至我们对过去,我们经历和曾体验到的过往,对这些过往经历的感知、理解和判断也不一定符合过去的现实。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只能称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内在现实,而不是外在现实。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大多对原生家庭的理解,都停留在:哦,我知道,我现在的心理问题和人的关系相处的困难,我的痛苦,都是源于我的原生家庭,我过去被糟糕的对待,甚至被虐待,我没有得到过好的养育。那又怎样呢?过去的都过去了,没有办法改变,我不想抨击过去,抨击父母。

或者另一种情况,原生家庭祸害了我,一切都是他们的错,原生家庭是一切的原罪。类似这样对自己的理解,将自己的存在和当下,与原生家庭做这样的联系是非常简单、粗糙的,可以说是不深刻、不共情的。

这一切都在防御着更深刻地打开自己,紧紧地关闭着自己的心门,防止某些东西汹涌出来,也阻止着他人靠近。

而事实上,我们了解原生家庭,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内在的成长过程,是为了能够帮助一个人理解自己的核心情感,自己的内在冲突,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模式等。这些内在模型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后台运转着。

当一个人能够充分体会和意识到自己的后台运行机制,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内心发生的,哪些是被自己无意识所激起的漩涡,哪些是当下的现实。

这是一个不断解除自我被内在束缚、自我被黑暗禁锢的过程,使一个走向更自由、更有主体性的存在。了解原生家庭的意义是对个体心灵的还原。

而一个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要么对原生家庭极度地回避,不原谈及,觉得谈了没用,要么处于对原生家庭的无尽地指责、抱怨和控诉中,这其实是一个在内心还未跟父母真正分离的未分化的、自恋的状态。未分化是指在人格上还不能认同自己是一个独立、完整、自由而有边界的人。

真正的独立是能够从依赖走向独立。不依赖任何人,对任何人不抱指望,这是一种假性独立。内心的一部分仍旧禁锢在那个小小的我,还需要依赖和照顾的时候,但未曾好好得到过的黑暗和孤独中。对人的现实影响是,莫名的感觉心里空空的,有种压抑、沉闷、死寂感,不快乐,但也谈不上因为什么而不快乐。

真正的独立是心里有一个一直持续在那里、能够陪伴和在情感上回应的人。内心能够相信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耐受非常多的不确定,非常多的失望的时刻,非常多的怀疑和猜忌,甚至是恨意,也需要承受非常多的孤独。

孤独不是可以克服对一个人有所需要,而是在需要的时候那个人不在。能够真正地克服孤独,走向健康的独立,是相信那个人在现实中不在,没有当下在身边,但在心里存在。

真正的独立是整合的,而不是分裂的或者解离的。

无论是对原生家庭的回避,还是对父母的愤怒和控诉,都是一种尝试将形成自己的过程中感受糟糕的,遭受痛苦和磨难的一部分从自己的心灵中分裂出去。

这是源于内心还停留在对于完美父母的幻想中,还执着于对全能客体的极度渴望中。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特别期待有人能对自己全能全知,即使自己没有明确表达,但仍期待对方能体会、理解自己,并能贴心的回应。

结果当然是令人失望的,通常个体会在这个位置反复、重复体会到挫败、愤怒和哀伤。导致这样的重复,是因为个体很难放下对全能的、理想化的好客体的渴求,以及如果不是这样好,那就是极度坏的,陷入黑白两极分化的撕裂的体验。

对好的极致追求,是为了摆脱极度的坏,没有中间体验,或者说中间的体验是普通的、平淡的、没有激情的,没有意义的。无法进入理想化失败的哀悼过程中。

另一种情况是将这种理想化投注自身,对自己有特别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现实中寻找不到理想化的客体,就让自己成为心中渴望的理想化的人。

比如作为父母,对孩子投入极度的关注和照顾,希望自己是全能的父母;在工作中,希望自己的表现是优秀的和无可挑剔的;和别人的交往,总是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需要细致地观察别人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这些都可以称为是自恋的状态。

让一个人维持在自恋的状态,是因为TA觉得只有自己做得特别特别好才能拥有好的关系,才能让别人感觉好,这样才能让自己感觉好。其实这么做是TA自己内心的需要,TA需要这么做来掌控自己内心的不安、不踏实,不被需要的无价值感。

或者TA也没有过多关注别人的评价,只是觉得如果自己不是一个自己理想化的厉害的人,那么会觉得自己是毫无价值的。

自恋里的“恋”的意思是指力比多、原欲,是指一个人的心里将所有的情感、爱和欲望的满足等都投注于自身。

这是为什么呢?婴儿自出生起就具备感受外界环境的能力,以及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幼儿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情绪情感的发展早早就开始了。

哭的时候是否能被回应,想要靠近父母的时候是否能感受到被欢迎和拥抱,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帮助和保护,想要什么、想要怎样的时候是否能被恰当的满足等等。

如果这些的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一个孩子极少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爱,感觉没有人爱自己,那么TA只能自己做自己的父母,自己来思考自己、教养自己。

但是这种对自己的思考和教养里面往往带有非常多的没有活力、没有弹性、极度的苛刻和焦虑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来看别人,很难很难意识和理解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与自己不一样的真实的他人。这就是自恋的本质。

与自恋相对应的概念是客体之爱,是指作为孩子时,能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所爱,那么TA将会发展对他人的爱。

很多我们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也都是源于自恋的父母的伤害,父母以他们的意志来教养孩子,自以为觉得是为孩子好,但实际是他们将难以容忍的自己的一部分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作为承接这些难以容忍的部分的容器。比如父亲对孩子的严苛、训斥,要孩子有出息,是父亲自身难以容忍和直面自己的挫败;比如母亲对孩子的饮食、日常的控制,是为了控制自己的焦虑,或者直接把孩子当作自己情绪的容器,缓解自己的孤独和痛苦。

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和全部都是好的原生家庭,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都有他的局限性。了解我们的心灵,对心灵的还原过程离不开对原生家庭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背后复杂的动力。

那些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忽视、虐待、控制和伤害,那么深那么重的痛苦,以及对此的愤怒或者无力,都需要在一段新的关系中,被细致妥帖的回应和处理。我们所有的创伤,所经历的被伤害,所承受的生命之重,都需要被见证,被关心。

单纯的压抑并不会带来成长,更不会带来修通。我们内心的矛盾、挣扎、无声的呐喊,永不停息,直到能够被倾听,被理解,被看见,被回应,被温暖以待。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症状和痛苦,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类别上的差异。

当我们能够承认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能够认识和觉察自己内心深层的动力,能够去面对我们复杂的难以忍受的情绪,我们就能够从其中走出来。

能够去哀伤我们的经历和曾受过的苦,能够理解和转化,体会到创伤和痛苦的经历是糟糕的,但并不代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是糟糕的,能够拥有对自己更深的接纳和支持。

当我们能够从未分化的、自恋的状态中走出来,看到局限和创伤的普遍性,我们就开始拥有了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并与他人与这个世界是有连接的,对自身和与他人的关系,都是有希望的。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