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穿什么衣服,是潜意识决定的 我是徐慢慢 10万+阅读 06-23 0评论 来源 | 徐慢慢心理话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前几天姐妹聚会,我们一起翻了以前的照片。 我惊奇地发现: 这些年来,每个朋友的穿衣风格变化, 都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性格的变化。 大学时杏子个性冷漠、爱穿黑白灰,但自从融入了朋友群体,身上衣服的色彩逐渐变多。 阿盈以前体型焦虑,只穿宽松的长袖长裤遮掩身材,工作后变得不那么自卑了,便开始坦然地穿喜欢的小裙子小吊带。 你发现了吗? 服装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需要, 更是一种无声的“个性表达”。 几年前我读《服装心理学》这本书时,读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服装处于“个人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交界。 一方面属于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方面又处在外部视野中, 因此它肩负着信息传递的功能—— (1)我选择展示「一部分怎样的自己」; (2)我选择藏起「一部分怎样的自己」。 可以说,衣服是很多人自我的重要载体,藏着每个人的身份认同、恐惧和爱。 环顾四周,我发现各种穿衣打扮的背后,都有着令我触动的心灵面貌。 今天我就来分享4个关于衣服的故事,希望同样也能启发或疗愈到你。👇 *案例均已授权和模糊化处理 “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了?” 《甄嬛传》里的这句名台词,原意是皇帝对不受宠的齐妃的讽刺。 在日常生活中,来访者小美也经常听到类似的调侃。 她是甜美风爱好者, 喜欢穿粉色的雪纺裙、绑蝴蝶结发卡,看上去像个邻家小女孩。 咨询中她告诉我,妈妈从小就喜欢给她买可爱的服装。 “别人不理解,28岁了怎么还穿得粉粉嫩嫩的。” “但我穿上这些衣服,总觉得回到了小时候无忧无虑的自己。” 这其实是一种对纯真童年的依恋。 但随着咨询深入,我发现小美在这份依恋中也夹杂着一丝脆弱: 她喜欢被人夸可爱, 但又害怕别人说她太孩子气。 她怀念童年, 却也担心自己显得不够成熟、无法独立。 精神分析认为: 人做的每个决定要么出于“爱”,要么出于“怕”, 又或者是爱与恐惧并存。 就像小美,后来她因为别人的评价很内耗, 每次咨询的时候,我都发现她换上了更严肃的着装。 我能感受到她身上的这股拧巴。 但破局之路,并不仅仅在服装本身。 衣服只是一个“引子”,它带领我们去觉察一些东西—— 就好比小美,她在咨询中慢慢地学会了自洽,不再装大人。 爱穿粉裙子就穿粉裙子, 爱戴hello kitty发卡就多带几个。 她明白,困扰她的不是衣服的颜色,而是她在意他人的目光。 其实我想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 真正的“长大”,不是舍弃童真, 而是在面对世界的残酷时内心仍保有柔软的角落。 “我在外面穿新衣服, 在父母面前只穿旧衣服。” 来访者阿智从小在“哭穷式”教育长大。 他的父母一年到头很少买衣服,总是穿着各种旧衣服。 尤其是父亲,很喜欢在他面前唠叨: “别跟别人比吃穿,要跟别人比成绩” “同人唔同命,同遮唔同柄啊”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阿智成长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 从小到大,他就没买过几件衣服, 一直穿着堂哥们留下的旧衣服,非常朴素。 但毕竟爱美也是人的天性,男生也不例外。 尤其是青春期萌生的对异性的好感, 他特别羡慕那些能穿着得体好看的男生。 上了寄宿高中了,他开始省吃俭用,把早饭的钱都攒下来买新衣服。 但是每当回家要面对父母,他就会偷偷地把新衣服藏起来,换上穿了旧衣服。 如今他已经30多岁。 按理说离开了父母,经济独立了, 阿智可以大胆支配自己的钱,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但,有某部分的自己却停留在了过去。 每当回家,他还是会换上旧旧的、领子翘起的旧衣服。 在父母面前,他一直扮演着“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形象。 之前看到一句话很喜欢: 穿衣服,不仅仅是“穿”那么简单。 它是一场“做自己喜欢的自己”还是“做别人眼里的自己”的交战。 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你,是否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做着自己喜欢的自己呢? “我购买什么衣服, 意味着我想购买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朋友叶子是一个特别喜欢买奢侈品牌服装的人。 虽然她和丈夫收入还可以,但LV、Prada之类的名牌消费,对她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 为此很多不熟的人,都会说她拜金、打肿脸充胖子。 有次我跟她聊起这个话题。 我说:“其实现在很多国货也做得很有质感,款式也蛮好看的。” 她回答: “倒也不是钱的问题啦。” “只是我的工作,需要我出入一些名流们的场合。” “穿件名牌的,别人也会更认可我呀。” 尽管我不太认同这种“迎合”,但叶子确实点出了一个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衣服里,藏着我们想要的人际关系。 比如很多人恋爱的时候,会更倾向于买活泼的、暖色调的、更具设计感的衣服。 因为,这更容易让我们被心仪的人看见、记住。 比如一些人会购买更小众的哥特风衣服。 这是因为“小众穿搭”本质是一种筛选。 我们可以靠着衣服,在人群中一眼认出和靠近那些我们想要的关系,找到自己的圈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衣服,也是我们与外部世界链接的工具和手段。 就像朋友叶子,她并没有陷入奢侈品的纸醉金迷里。 相反她很清醒,她知道那些贵贵的衣服能为自己带来新的商业资源。 而在日常生活中,她还是更喜欢那些舒适自在的T恤和牛仔裤。 在这种自洽下,「衣服」只是一种“我选择我负责”的心态的外化。 “改变你的外在穿搭, 也可以反过来改变你的内在。” 朋友楠楠从小就有一个迷思: “到底要怎么穿才算有个「女孩」样?” 在她的青春期, 她喜欢穿着牛仔裤踢球玩耍,喜欢到处撒欢。 她不喜欢留长发,不喜欢穿小裙子,更不喜欢扎马尾。 但妈妈总会苦大仇深地说: 男孩子样是嫁不出去的 以前村里没人要的女孩子,过得可惨了 当妈的只是为你好 ...... 为了提升妈妈口中的“女性魅力”,她开始压抑自己的穿搭习惯。 泡泡袖衬衫、穿带花边的连衣裙、紧身的T恤...... 甚至主动蓄起了长发,扎起了马尾,学习化妆。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甜妹”风格。 但她心底其实厌恶极了这种刻意的“谄媚”。 这种压抑,延伸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每当她完成了什么业绩, 明明是专业能力相关,却总有男领导夸她: “乖巧伶俐”、“省心懂事”、“将来谁娶你了真有福气” 每当她想反抗,却又在心里内化妈妈的声音对自己说: “要有个女孩样。” 直到她自学了心理学,做了许久的个人探索。 某天她突然下定决心,走回“中性风格”的穿搭路线。 短发、西装马甲、工装裤、尽可能宽松舒适的T恤...... 她也不再去观察别人的视线, 更不再回应心底妈妈贬低她的声音。 慢慢地,她发现—— 同事、朋友、路上的陌生女孩,每个人都在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 甜美的、中性的、复古的、工装的、性感的、运动风的...... 我们活在这世上, 并没有一个需要「固定」成为的模样。 穿搭的解放,让她的内心也得到了解放。 我也想对看到这里的所有人说: 了解自己穿衣习惯的过程,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一个「心灵觉察」的过程。 如果此刻的你, 开始意识到自己有着某种固定的穿衣习惯, 欢迎你来评论区分享你的觉察和感悟。 我很喜欢曾奇峰老师说的一句话: 衣服的颜色,反映了我们人格的颜色。 同时我想补充说一句—— 衣服的颜色随时可以改变, 就像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质,哪怕经年累月的固化,也同样有可能改变。 与你共勉。 如果你正面临个人成长、情绪内耗等困扰,可以来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困住自己的议题,引导你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找回内在力量。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END. 作 者 / 卢 克 插 画 / 汤 圆 运 营 / c c 主 编 / 陈 毛 毛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