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当「甩手掌柜 」

武志红主创团 117阅读 0评论
作者 | 天雅

 

 

前段时间,一位育儿博主在直播间分享自己的经历:

 

朋友带着5岁多的孩子来她家做客。

 

孩子整体上养育得挺好,性格很阳光,跟妈妈的关系也很亲近。

 

但就是有一个特点:特别费妈

 

在她跟朋友聊天时,孩子每隔1、2分钟就会喊一次“妈”,让妈妈帮忙做点事情。

 

且很多时候,这些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动动手就能完成的。

 

比如孩子流鼻涕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拿纸巾擦鼻涕,而是会下意识地喊:“妈妈,我流鼻涕了。”

 

又比如孩子上厕所,他明明能够自己按按钮冲厕所,但他会习惯性地喊:“妈妈,我上完厕所了。”

 

每每这时候,博主的朋友就会自然而然地暂停聊天,跑过去替孩子擦鼻涕、冲厕所……

 

整个过程给博主一种感觉:“仿佛孩子的手不是长在自己身上,而是长在妈妈身上。”

 

“你这样不累吗?”博主忍不住问朋友。

 

“当然累啊!可没办法,他(孩子)又不会自己做。”朋友回答道。

 

“到底是他不会自己做?还是你不让他自己做呢?”博主反问道。

 

“……”朋友沉默了。

 

后来博主建议朋友,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朋友照做了,忍住了替孩子做事的冲动,但她却进入了非常焦灼的状态,一直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

 

比如孩子又流鼻涕了,她不再拿纸巾替孩子擦鼻涕,但会不停地指导孩子:

 

宝贝,纸巾在桌面上,你自己去拿;

 

噢,够不到是吗?你可以踩小凳子上;

 

宝贝,擦鼻涕前我们要先将纸巾对折……

 

这个过程带给博主另一种感觉:“仿佛孩子的脑袋不是长在自己身上,而是长在妈妈身上。”

 

 

 

 

 

透过这位博主的描述,我看到了当代很多父母育儿的“通病”

 

明明孩子能够自己动手做的事情,父母却忍不住伸手替孩子去做;

 

明明孩子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事情,父母却提前给出解决方案。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共生式依赖」

 

表面上看,是孩子一直在喊“妈妈”,依赖妈妈的陪伴和帮助;

 

但实际上,他是在重复一种与母亲长期互动中,所习得的行为模式。

 

而真正需要反思的,其实是这位妈妈。

 

她在孩子成长中一直扮演“全能保姆”的角色,因为她无法忍受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焦虑不安的模样。

 

这种状态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她害怕孩子失败,害怕孩子受伤,甚至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掌控。

 

于是她成为了孩子的“手脚”和“脑袋”,替孩子做事,替孩子思考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她成功地安抚了孩子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的焦虑与无助,确保孩子的生活在她的掌控下进行,不出差错。

 

但代价就是,她会非常累

 

且随着孩子长大,她自己可能也会纳闷: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么艰难?

 

但她却意识不到:

 

自己正在用行动代替了孩子去感觉、去思考、去做决定,不知不觉接管了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

 

当听从博主的建议试图放手之后,她表现出来的焦灼状态则暴露了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她没有完全信任孩子的能力,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试错”是孩子成长中必要的学习过程。

 

事实上,当父母带着这样的信念养育孩子时——

 

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帮扶、干涉甚至代替孩子做事,限制孩子的成长与独立,

 

从而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弱,自我探索的意愿越来越弱,变得越来越费妈。

 

 

 

 

 

我的堂弟刚子,今年30岁,是一个在「共生式依赖」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父母以“爱孩子”的名义,包办了他生活中的大小事宜,小到洗衣做饭,大到择校就业。

 

大学毕业后,刚子经父母安排,曾去过几家还不错的企业工作,但都做得不长久。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眼高手低

 

每到一个新公司,他一开始都拥有非常高的理想与热情,立志要做到公司高层。

 

但很快他就会被现实打脸——因为他不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连基础岗位的工作都无法独立统筹。

 

比如有一回,主管安排他去拜访一位客户,推广公司的某款产品。

 

他接下了任务,却迟迟不行动。

 

当主管问他“为什么还不去”时,他回复道:“你还没给我约时间。”

 

主管有些生气:“你要自己跟客户约时间呀!”

 

刚子直接打电话问客户“周一上午有没有空”,

 

当客户回复“没空”时,他就径直挂了电话,并以“约不到客户”为由,将任务推回给主管。

 

主管什么也没说,把任务交给了另一名同事,对方很快就约上了客户,并成功将产品推销了出去。

 

缺乏基本的业务主动性和独立统筹能力,并期待领导像父母一样,替自己安排事情,解决问题。

 

这,就是刚子在工作中一贯的姿态。

 

事实上,在前后经历过的好几份工作中,不要说升职加薪,有时他连试用期也过不了,直接就被公司开除了。

 

经历了好几次工作上的挫败以后,他深感失望与羞耻,内心充满了无力感。

 

为了回避现实的挫败,他后来干脆选择了不去工作,天天窝在房间玩游戏。

 

 

 

 

 

透过博主朋友和堂弟刚子的故事,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

 

父母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不是成为孩子的“手脚”和“脑袋”,替孩子承担Ta的生命责任;

 

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信任,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过养育经验的父母,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发现:

 

婴儿在刚出生时,由于视力和对身体的掌控能力还没发展起来,Ta是意识不到自己手脚的存在的。

 

即便Ta能摇手和蹬腿,也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动作。

 

一般到了2个月左右,婴儿才会逐渐意识到手的存在。

 

 

那个时候,Ta会对手充满好奇——

 

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手举起来,盯着它看,有时一看就是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不哭也不闹。

 

偶然有一天,当婴儿发现手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抓握功能”(比如抓握婴儿床上方的木环)时,Ta会如同发现新大陆般兴奋。

 

带着这份兴奋与好奇,Ta会通过不断尝试、探索与练习,最终实现对手部抓握能力的控制。

 

——节选孙瑞雪《完整的成长》

 

这个过程对婴儿而言,不仅体现了Ta身体能力的发展,更是心理上的深刻突破

 

每一次伸手却未能成功,对Ta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正是这些小小的失败让Ta更加渴望掌握主动权。

 

这种由外在刺激引发的兴趣和内在动力相结合的过程,是Ta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婴儿时期,而是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时期,

 

这样一种通过「不断发展身体潜能收获自我效能感」的体验都是非常珍贵的,

 

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坚持、好奇心以及对自身潜能的信心,是Ta日后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而不是急于替Ta完成任务。

 

不要去做孩子的“手脚”和“头脑”,剥夺孩子体验和试错的机会,

 

而是要提供一个足够信任和自由的环境——

 

让孩子去探索与体验,充分发展自己身体和智慧的潜能,

 

并在一次次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我效能感。

 

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在遇到更多复杂的情况时,

 

依然能保有生命最初的探索精神,并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生活挑战。

 

谨作此文,献给在育儿路上负重前行的父母们。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发布于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如果你正面临亲子养育、少儿成长困扰,可以来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为家庭提供专业支持,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真正的理解和连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