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一位育儿博主在直播间分享自己的经历:
朋友带着5岁多的孩子来她家做客。
孩子整体上养育得挺好,性格很阳光,跟妈妈的关系也很亲近。
但就是有一个特点:特别费妈。
在她跟朋友聊天时,孩子每隔1、2分钟就会喊一次“妈”,让妈妈帮忙做点事情。
且很多时候,这些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动动手就能完成的。
比如孩子流鼻涕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拿纸巾擦鼻涕,而是会下意识地喊:“妈妈,我流鼻涕了。”
又比如孩子上厕所,他明明能够自己按按钮冲厕所,但他会习惯性地喊:“妈妈,我上完厕所了。”
每每这时候,博主的朋友就会自然而然地暂停聊天,跑过去替孩子擦鼻涕、冲厕所……
整个过程给博主一种感觉:“仿佛孩子的手不是长在自己身上,而是长在妈妈身上。”
“你这样不累吗?”博主忍不住问朋友。
“当然累啊!可没办法,他(孩子)又不会自己做。”朋友回答道。
“到底是他不会自己做?还是你不让他自己做呢?”博主反问道。
“……”朋友沉默了。
后来博主建议朋友,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朋友照做了,忍住了替孩子做事的冲动,但她却进入了非常焦灼的状态,一直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
比如孩子又流鼻涕了,她不再拿纸巾替孩子擦鼻涕,但会不停地指导孩子:
宝贝,纸巾在桌面上,你自己去拿;
噢,够不到是吗?你可以踩小凳子上;
宝贝,擦鼻涕前我们要先将纸巾对折……
这个过程带给博主另一种感觉:“仿佛孩子的脑袋不是长在自己身上,而是长在妈妈身上。”


透过这位博主的描述,我看到了当代很多父母育儿的“通病”:
明明孩子能够自己动手做的事情,父母却忍不住伸手替孩子去做;
明明孩子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事情,父母却提前给出解决方案。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共生式依赖」。
表面上看,是孩子一直在喊“妈妈”,依赖妈妈的陪伴和帮助;
但实际上,他是在重复一种与母亲长期互动中,所习得的行为模式。
而真正需要反思的,其实是这位妈妈。
她在孩子成长中一直扮演“全能保姆”的角色,因为她无法忍受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焦虑不安的模样。
这种状态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她害怕孩子失败,害怕孩子受伤,甚至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掌控。
于是她成为了孩子的“手脚”和“脑袋”,替孩子做事,替孩子思考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她成功地安抚了孩子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的焦虑与无助,确保孩子的生活在她的掌控下进行,不出差错。
但代价就是,她会非常累。
且随着孩子长大,她自己可能也会纳闷: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么艰难?
但她却意识不到:
自己正在用行动代替了孩子去感觉、去思考、去做决定,不知不觉接管了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
当听从博主的建议试图放手之后,她表现出来的焦灼状态则暴露了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她没有完全信任孩子的能力,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试错”是孩子成长中必要的学习过程。
事实上,当父母带着这样的信念养育孩子时——
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帮扶、干涉甚至代替孩子做事,限制孩子的成长与独立,
从而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弱,自我探索的意愿越来越弱,变得越来越费妈。

我的堂弟刚子,今年30岁,是一个在「共生式依赖」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父母以“爱孩子”的名义,包办了他生活中的大小事宜,小到洗衣做饭,大到择校就业。
大学毕业后,刚子经父母安排,曾去过几家还不错的企业工作,但都做得不长久。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眼高手低。
每到一个新公司,他一开始都拥有非常高的理想与热情,立志要做到公司高层。
但很快他就会被现实打脸——因为他不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连基础岗位的工作都无法独立统筹。
比如有一回,主管安排他去拜访一位客户,推广公司的某款产品。
他接下了任务,却迟迟不行动。
当主管问他“为什么还不去”时,他回复道:“你还没给我约时间。”
主管有些生气:“你要自己跟客户约时间呀!”
刚子直接打电话问客户“周一上午有没有空”,
当客户回复“没空”时,他就径直挂了电话,并以“约不到客户”为由,将任务推回给主管。
主管什么也没说,把任务交给了另一名同事,对方很快就约上了客户,并成功将产品推销了出去。
缺乏基本的业务主动性和独立统筹能力,并期待领导像父母一样,替自己安排事情,解决问题。
这,就是刚子在工作中一贯的姿态。
事实上,在前后经历过的好几份工作中,不要说升职加薪,有时他连试用期也过不了,直接就被公司开除了。
经历了好几次工作上的挫败以后,他深感失望与羞耻,内心充满了无力感。
为了回避现实的挫败,他后来干脆选择了不去工作,天天窝在房间玩游戏。


透过博主朋友和堂弟刚子的故事,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
父母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不是成为孩子的“手脚”和“脑袋”,替孩子承担Ta的生命责任;
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信任,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过养育经验的父母,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发现:
婴儿在刚出生时,由于视力和对身体的掌控能力还没发展起来,Ta是意识不到自己手脚的存在的。
即便Ta能摇手和蹬腿,也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动作。
一般到了2个月左右,婴儿才会逐渐意识到手的存在。
那个时候,Ta会对手充满好奇——
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手举起来,盯着它看,有时一看就是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不哭也不闹。
偶然有一天,当婴儿发现手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抓握功能”(比如抓握婴儿床上方的木环)时,Ta会如同发现新大陆般兴奋。
带着这份兴奋与好奇,Ta会通过不断尝试、探索与练习,最终实现对手部抓握能力的控制。
——节选孙瑞雪《完整的成长》
这个过程对婴儿而言,不仅体现了Ta身体能力的发展,更是心理上的深刻突破。
每一次伸手却未能成功,对Ta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正是这些小小的失败让Ta更加渴望掌握主动权。
这种由外在刺激引发的兴趣和内在动力相结合的过程,是Ta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婴儿时期,而是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时期,
这样一种通过「不断发展身体潜能收获自我效能感」的体验都是非常珍贵的,
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坚持、好奇心以及对自身潜能的信心,是Ta日后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而不是急于替Ta完成任务。
不要去做孩子的“手脚”和“头脑”,剥夺孩子体验和试错的机会,
而是要提供一个足够信任和自由的环境——
让孩子去探索与体验,充分发展自己身体和智慧的潜能,
并在一次次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我效能感。
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在遇到更多复杂的情况时,
依然能保有生命最初的探索精神,并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生活挑战。
谨作此文,献给在育儿路上负重前行的父母们。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发布于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