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你想吃什么,你说“都可以”,结果选到不爱吃的菜,还不好说出口。
上司问你方案行不行,你说“也行”,结果被推去做你不认同的方向,还要负责收拾烂摊子。
这些“模糊不清”,是一种习惯性的含糊表达、自我压抑或模棱两可的关系姿态。
边界模糊: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不敢拒绝
注意力模糊:做事瞻前顾后,难以专注于眼前的事
真相却是:每一次模糊的表达,都是在放弃一次被真正理解的机会。
在心里快速评估:“把我的想法说出口,会不会惹他们不高兴?”
她小时候真的很喜欢画画,央求了妈妈很久,终于被允许报了个暑假美术班。
妈妈也一开始挺支持的,甚至给她报了个比赛,说:“认真画画,画得好就给你奖励。”
“早知道是这种水平,当初花那些钱干嘛?学习都耽误了!”
从那以后,她开始把所有“我想做”都说成:“随便啦”、“也不是非做不可”。
但长大以后,这种“模糊”变成了一种代价高昂的自我保护。
你的人际关系会很混乱:分不清什么事该让别人自己面对,什么是自己该负责的。
你会变得特别累:总在反复猜测“我是不是说错话了?”、“ta是不是生气了?”
你会和真实的自己疏远,因为你习惯了模糊自己的真实感受。
想转岗做内容,也想试试入行咨询师,有时又幻想开一家咖啡店。
“我也不知道我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还是只是累了,想换个环境。”
“我怕我换了之后会后悔,结果永远都卡着,不能像别人一样说干就干。”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习惯性模糊的人,往往也容易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感到迷茫和焦虑。
当你长期不表达、不确认、不面对,就会逐渐失去感知真实感受的能力。
来访者小Y,曾经是一个在很多事情上都很“模糊”的人。
明明不想答应朋友的邀约,她却会说:“我到时看情况。”
领导布置她加班,她想拒绝,却挂着笑容说:“我试试看能不能搞定。”
就像小Y,她的生活看起来没有明显的问题,但却总在反复踩雷、反复后悔。
反复被朋友、同事指责,让她陷入了长期的内耗和焦虑。
每次跟别人有交流,她都会自我怀疑:我会不会又说错了什么?
“模糊”也是一种常见的关系姿态,但它也会变成一种陷阱。
但实际上,习惯性的模糊,可能会让你失去被理解的机会,被尊重的界限,还有被自己信任的底气。
打开备忘录就可以开始,温柔地带自己从模糊走向清晰。
听到那句话时我有点不舒服,但我只能打哈哈假装没事。
认清自己,并不等于立刻行动,而是学会不再忽视内心的声音。
一次也许在重大的决定上,你已经习惯了去迎合大流,不惹麻烦。
但你可以每天挑一件“不被喜欢也可以”的小事,练习表达真实的想法。
“我也想参加聚会,但我也很想享受一个独处的周末。”
你有权利表达不喜欢,世界不会因为一句“拒绝”就塌下来。
✍🏻练习三:问自己——“我是在表达自己,还是在避免冲突?”
即使你意识到“我不敢把话说清楚,怕会被针对/讨厌”也没关系。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一致性”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当一个人能真实感受、如实表达,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时,他才能活得自由。
也许“模糊”曾经保护过你,但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了解自己之后,依然愿意站在自己这边。
不是为了变得“更厉害”,而是因为你值得过上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见的生活。
如果你正面临个人成长、情绪内耗等困扰,可以来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困住自己的议题,引导你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找回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