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钱的样子,暴露了你的家庭关系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1评论

编者按:

 

被当做家庭血包的孩子,

 

努力赚钱,接着往家里不断地送钱,

 

然而血包只是工具,不是人,

 

因此没有作为人的自我意志和完整主权。

作者 | 陈轻轻

 

 

父母总是在要钱   

好累,要不要给?

 

 

最近好友来向我求助,关于「该不该给父母钱」的问题。

 

她是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学业事业的突破,帮助自己实现了跃迁。

 

过去经济收入还不错,她对父母很大方,每月定期汇款,节日还有礼物红包,一年也带他们外出旅游两趟。

 

但最近几年,自己有了房贷,还生育了两个孩子,市场收缩,无法再像之前那样为父母一掷千金。

 

但父母总是一边向她索取,一边抱怨她抠搜。

 

最痛苦的是,她妥协给了之后,父母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

 

而且是用一种理所当然、看似不容拒绝的方式索取——

 

“我生病了,你去交一下我的医疗费用吧。

 

“房子太破了,住不下去,装修费你来给吧。”

 

每一次索取带来的内心挣扎和痛苦,都在提醒刺痛她:

 

在父母眼里,她不是活生生的女儿,而是一个提款机。

 

于是,她产生了一个念头:想一次性给父母一笔大钱。

 

以此希望:他们不再反复地找自己索要钱。

 

 

这样想法看起来突兀,但很多创伤来访都有过类似的。

 

他们想努力赚钱——给父母钱——然后或短暂或彻底地远离他们,远离压力应激源。

 

本质上,是想通过给钱,“买断”或“赎回”自己的自主空间。

 

他们大多从小没有被善待,是家里最被忽视的孩子。

 

幸运的是,自己足够强大,发展了出来。

 

在有了经济能力后,父母开始靠近他们,

 

但这种靠近不是出于爱和补偿,而更多是干涉和索取。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感到愤怒,质问为什么不直接拒绝?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是回复不上来的。

 

每一次和父母的接触,他们都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疲惫

 

一方面,他们隔绝不了父母的情感绑架。

 

父母每一个干涉和索取的言行,都会激发他们过去被忽视的伤痛和强烈的愤怒。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割舍不下父母投来的关注,因为他们过去从未得到过;

 

或者是担忧父母、兄弟姐妹其中的一员,担心自己的拒绝和冷漠伤害到他们。

 

所以这种愤怒,是被深深压抑的。

 

他们只能感觉到很痛苦、很挣扎、被互相矛盾、错综复杂情绪拉扯着,累到不行。

 

给钱,是展现自己的价值,

 

以此证明父母过去对自己的轻视是错误的;

 

给钱,也像是一种“断臂求生”的无奈之举。

 

 

不断给钱,把自己交出去

 

 

心理咨询师付丽娟曾写道:钱是我们自我的延伸。

 

当父母过多的索取,而孩子不能拒绝时,一次一次的妥协,会让孩子感到正在失去自我主权。

 

这个失权的过程,不是父母单方面造成,而更像是一种系统的共谋:

 

首先是环境。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就听到各种故事:

 

谁谁家的孩子出去赚钱,每个月给父母交多少钱。

 

尤其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女性——

 

一个女儿有多好,就取决于她多大程度上交她的钱,以及她对照顾父母有多么义无反顾。

 

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化了「给钱=我好」的信念。

 

当我的价值是靠钱来体现时,不给父母钱,就等于「我失去了价值」。

 

 

其次是父母。

 

父母默认孩子的钱就是自己的钱,养你就是为了以后你长大后能够养家。

 

父母和环境共同把孩子工具化——

 

你属于这个家,不属于自己,你的钱一样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是否认同?

 

有的孩子“很自私”,守住自己的钱,是父母眼里的抠门铁公鸡,一毛不拔。

 

但你也同时看到,ta没有认同系统施加的压力,守护了自己的金钱边界。

 

而有的孩子,很早就开始认同系统对自己“估值”:

 

如无法满足父母,我就没有价值,因此要不断给出。

 

在网络上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个28岁的女孩和妈妈一起去买鞋,女孩看中一双200块的鞋子,父母觉得太贵想走。

 

女孩跪下歇斯底里地喊:

 

我每个月工资都给你了,200块的鞋子都不能给我买,我的脚这么廉价吗?

 

一个成年人,丧失对自己金钱的支配权,同步丧失的,是ta的精神自我——

 

我算什么?我是不是不配?

 

其中的自我定义权,从来都不在自己手上。

 

而更加糟糕的是,甚至父母没有开口要求,有的孩子会自动上交自己的金钱:

 

一发工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规划,而是给家人转账、买东西,直到账户上空空的,才会停止。

 

对于这种情况,付丽娟老师一针见血点出:

 

当我们不愿支配金钱,其实就是想通过上交一部分自我,来和父母保持长期的共生,回避自我负责。

 

 

 

还债的孩子

和拯救家庭的血包

 

 

这种系统共谋,会导致一个孩子通过这两种形式,在经济和精神层面掏空自己:

 

1、还债赎身

 

向我求助的好友,正是这种状态。

 

父母一次次的金钱索取,让她感到自己的是一个欠债的人。

 

父母发过来的一条条语音,就如同对她的房门大力敲击,不能忽视无法拒绝。

 

她向我抱怨母亲不顾自己两个孩子和高压的房贷,也抱怨父母曾经对她的忽视,

 

但这些痛苦她都无法直接对父母表达。

 

因为她害怕对父母再次失望——他们还是不爱我;

 

更害怕父母对自己失望——女儿没什么利用价值。

 

父母带给自己的痛太大,消耗太多,而滋养太少。

 

于是她产生了“一次性给一大笔钱”这个荒谬的冲动,来短暂推开痛苦的侵蚀,保护自己。

 

被亲情绑架的孩子,想要割肉还母削骨还父。

 

看起来很有力量,但这是一种具有悲壮感的幻觉

 

这种“赎回自我”的方式,是通过“放弃自我”来实现的。

 

这个“给出去”的冲动,背后的潜台词是:

 

“行吧我不要了”

 

“我的主权不属于自己,还给你”

 

 

2、家庭的输血包、拯救者

 

功能不健全的家庭,长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这个孩子大概率会在经济上成为家庭的血包,精神上成为拯救者。

 

这样的孩子太多了,我自身也曾是这样一个角色。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年过70,母亲是多年的躁郁症患者,弟弟因为身体问题多年没有复工。

 

他们有出于本能的爱,但是功能不足。

 

我一个人在外学习、工作、生活了10多年,每一次发展,都会带着内疚,因为家人还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果家人不幸福,自己似乎也失去了快乐的资格。

 

于是,我定期汇款给家里生活;

 

在母亲抑郁发作期时,陪伴就医,情绪疏导;

 

也用各种形式关心年迈父亲和弟弟的身心。

 

长久下来,他们也习惯了这样的付出。

 

虽然我能挣钱,能养活全家,有自己热爱的事业……

 

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被抑郁和绝望感淹没。

 

在心理咨询中,我讲述自己像个粮仓,但是没有门,别人总来这里搬走我的粮食,

 

导致我总也存不满,甚至有时空空如也;

 

有时也像一个漏气的气球,干瘪、没有弹性。

 

有时也像一只没有羽毛的鸟,散落在看不见的地方。

 

咨询师回应:

 

这么多年你都像是在给家人输血,

 

不仅要给钱,也要给很多关心。

 

那么,你自己呢?

 

我低下头,长久沉默。

 

看到自己被当成一个血包,是很不容易的。

 

血包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人:你不能有私心,不能有自己的愿望,不能停下来。

 

承认这一点很痛,但至少是真实的。

 

残酷的真实,让人生长出力量,来直面自己人生。

 

在长达一年的心理咨询后,我鼓起勇气和家人进行了一次深谈,坦白了自己的抑郁和无助,也提出了一个关于钱的方案。

 

幸运的是,父母很理解,也很内疚——“你最终还是要过自己的人生的”。

 

这种共同面对,打破了原有的系统共谋,让我的从家庭血包的角色,走向自己——

 

我是有能力供血,但我是个人,也会累,也需要支持照顾,也有自己的人生愿望要实现。

 

 

 

 

 

当好友向我讲述完自己的困境,我会心一笑,反问她:

 

你觉得这笔钱,谁是主人,谁更具有支配权?

 

她毫不犹豫回答我:我自己。

 

我看着她,点头肯定——是,你是钱的主人。

 

她在那一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给钱的冲动,背后是放弃了自己的权力。

 

一直以来,她都在这样做,以至于自己和父母都误以为:

 

她的钱,就是父母的钱。

 

父母的索取,不容她拒绝。

 

一次次无节制地给钱,本来是为了回避痛苦,却造成了更大的痛苦。

 

认识到这一点,她不再回避,开始直面和父母的共生纠缠:

 

她反问母亲,为什么只找她一个,而从不找弟弟?

 

她质问父亲,是否有看到她现在的经济困境,和她这么多年的付出?

 

这样的反问,是对原有的“系统共谋”,发起攻击。

 

其意义不只是钱,更是从共生走向分离,让自我诞生——

 

把自己的归属权从父母那里拿回,做自己的主人。

 

尽管好友和我,依然会给父母钱,但已然没有的之前的无力和绝望,而更多的是爱和能量的流动。

 

而这其中的改变,是一寸一寸发生的,并非一蹴而就。

 

能为自己说话,就是一份自主权的回归。

 

具体的操作方法没有万全之策,更重要是意识层面的改变。

 

失权的给钱和有自主意识的给钱,本质的改变就是——我作为人,不可忽视。

 

如果你也面对个人成长、原生家庭有困扰,渴求得以梳理和强有力的支持,一次,不妨从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始——

 

在这里,你能充分地倾诉和表达,咨询师陪你一起面对你当下的成长课题,梳理脉络,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这一次,看见自己,开启你的心理咨询之旅吧~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作者:陈轻轻。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