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天雅
有过生育经历的女性朋友,不知你是否有过类似体验:
生完孩子以后,我们的腹部、腰部和臀部出现了很多脂肪和赘肉。
为了将它们消除,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节食、锻炼、不停地干活……
但,没用!
它们就像强力吸盘一样,牢牢吸附在我们身上,怎么也卸不下来。
除此之外,我们还常常会面临一些无力、羞耻的时刻:
比如,周围人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评价我们的身材,令我们陷入焦虑,甚至自我怀疑。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跟大家分享:
当产后身体确实没办法在短时间恢复时——
我们该如何面对内心的焦虑、无力和羞耻,从自我怀疑走向「自我悦纳」?
这个转变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面对那个“自我厌恶”的核心。
自我厌恶,是指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嫌弃与否定。
当我们用“瘦”来衡量自我价值,并把“暂时瘦不下来的自己”当作一种失败、一种羞耻时,就属于自我厌恶。
如果我们基于自我厌恶,要求自己不停地瘦身、不停地变美,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变成理想中的“完美人类”。
日本影片《狼狈》,讲述了女主角莉莉子,因为追求美丽而付出巨大代价的故事。
她无法忍受自己又胖又平凡的样子,接受了全身整容手术,一跃成为了当红明星,还交往了富二代男友,可谓名利双收。
但她却无法享受变美带给她的种种福利,而是一直生活在“害怕不完美、害怕被取代”的恐惧之中。
后来她的脸上出现青斑(整容后遗症),而后被男友分手,事业又被另一女性取代,
她陷入恐慌并失去理智,在企图摧毁竞争对手无果后,她将一把刀刺向自己的眼睛……
透过心理学来看,莉莉子的内心就存在很深的自我厌恶——
它不是表面上的“我不够好”,而是一个人对自我本身的全盘否定。
即便通过手术对自己进行全面改造,她也依然无法悦纳自己。
因为她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自己的外形和容貌,而是根植于心的“自我厌恶”。

她需要深刻地意识到:
这个世界不存在唯一的审美标准:美≠瘦,女性的价值≠精致的五官+傲人的身材;
一名女性,即便拥有胖胖的身材、平凡的容貌,也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依然值得被爱。

当然,要想彻底改变根植于心的“自我厌恶”,不是简单几句话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经历一个“自我剥离”的过程。
即:将自己的真实存在,从消极的自我认知中剥离出来。
一个人自我厌恶的由来,往往要追溯到生命早期——
如果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被忽视、被贬低、被否定的环境中,
我们很容易就会内化一种观念:我不够好,我的存在是令人失望的。
这样的声音,会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我们,令我们无法真实地看见自己。
我们需要觉察那些内在的声音——
那些在我们每一次照镜子、每一次自我审视时都会响起的批评、指责和否定的声音。
允许它们的存在,并试着去理解它们的出处——
它们往往来源于我们生命早期被他人植入的、消极的自我认知,不代表真实的我们。
而后进行自我剥离——
拒绝向那些批评、指责和否定的声音认同,诚实地看见、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
记得去年生完孩子的时候,我的婆婆经常会嘲笑我身材臃肿。
一开始我会不假思索地认同她的评价,陷入“我又胖又丑”的恐慌之中。
后来经过自我觉察,我才意识到:
婆婆的话之所以会令我陷入自我怀疑,不是因为我真的很糟糕,
而是因为它勾起了我生命早期被母亲长期打压、羞辱与贬低的经历。
当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做自我剥离——
“我听见你在嘲笑我身材臃肿,但这只是你的个人看法;
我觉得我的身体很了不起,它成功地孕育了一个新生命。”
当我不再盲目认同外界的消极评价,婆婆的话便很难再伤到我了。


完成自我剥离以后,我们也许就能不带批判、不带攻击地接纳自己,
而后带着一种全然开放的心态,与自己的身体链接。
而关于肥胖,身体层面的原因大致有两种:
一是进食过多:肚子明明饱了,还不停地吃;
二是运动过少:脖颈明明僵硬了,还久坐不动。
二者从本质来讲,都是人与身体失联的结果。
可是我们要知道——
身体不是我们承载欲望的工具,也不是我们需要控制的对象,
它是我们的感觉、体验和存在方式的直接体现。
要想重新建立与身体的链接,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聆听并感受它:
呼吸的节奏、心跳的震动、肌肉的张力、皮肤的触感,甚至是疼痛、疲惫。
比如在「吃」这件事上——
当我们饥饿时,身体往往会出现胃部收缩或空虚等感觉;
当我们吃饱时,身体则会感觉到胃部闷胀、食欲下降等。
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是人最基本的进食原则。
在进食前,我们可以先带着觉知去感受自己的身体:
它是饿了?还是馋了?亦或是有了情绪,想要进食?
如果是饿了,那就去吃——
带着对身体的觉知,感受食物的色、形、味,享受食物带给自己的满足感。
但如果只是馋了,或者情绪原因,那就不要吃了。
可以寻找替代方式去缓解自己的馋瘾和情绪——
比如嚼一颗口香糖,亦或做一件能够令自己愉悦的事情。
从而将自己对食物的关注与渴望转移,避免过度进食。
这样一种专注于内在身心的体验,能够帮助我们和身体产生真实链接,
它指向的是健康和舒适,而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瘦和美。


另外,在产后康复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尊重身体的感觉,也要尊重内心的感受。
因为真正的健康不是外表的完美,而是内在的平衡与稳定。
随时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内心波动,并温柔地关照自己;
不要为了追求快速瘦身,刻意忽视、压抑自己的内心感受。
比如,当我们通过运动进行康复时,要诚实地问问自己:
我是否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并享受这个过程?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继续坚持;
但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开心,甚至很痛苦,
那么我会诚挚地邀请你:别走那么快,停下来等一等,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因为产后康复是一项长期工程——
结果固然重要,但享受过程更重要;
后者决定了你能不能将这个事情坚持下来。
记得产后六个月,我找了一位孕产方向的瑜伽老师做康复训练。
两个月下来,我的腰围确实减少了8cm左右,可谓有一定成效。
但我却一点也感受不到喜悦,甚至对上课充满了抗拒。
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那位老师非常严苛。
她经常给我安排一些超出我身体负荷的训练任务。
每当我向她反应身体的疼痛和不适,请求她降低动作难度时,
她都反驳我:“你不是做不到,而是在偷懒!”
她通过一遍遍的否定,忽视我的身体感受和内心感受,将我置于一种求助无门的境地,令我非常痛苦。

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我决定遵从内心的感受,终止这位老师的课程。
而后,我找了另一位更加温和的瑜伽老师,以一种舒服、平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走向康复。
写在最后
如今算下来,我生完孩子已经一年多,身材依旧圆润,
怀孕前后疯长的40多斤体重,也还有一半没有减下来。
上个星期我去体验——
做彩超的护士扫描胸部时,她对我说:“你的乳腺没问题。”
扫描腹部的时候,她又对我说:“你肚子上的脂肪好厚呀!”
她的话令我想起一个画面: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我的乳汁不多;
他需要很卖力地吸,才能吸到一点点,但他不放弃,而是一直吸一直吸。
后来吸着吸着,我的乳腺通了,乳腺结节没了,甚至臃肿的淋巴结也奇迹般消减了。
所以,肥胖仅仅是我为生育付出的代价吗?
不,不是的!我更愿意称之为“孕育新生命的见证者”。
不仅如此,它还为我创造了一个「契机」——
令我得以慢慢去感受自己,觉察自己内在自我厌恶的部分,
并通过自我剥离的方式,告别长期萦绕在我脑海里的消极自我认知,
从而一点点地与自己的身体、内心建立联结,接纳并拥抱当下并不完美的自己;
由此变得更加轻松、自在、真实且完整。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或许,你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产后的身体变化、外界的评价、内心的焦虑与自我怀疑……这些情绪和感受,其实并不孤单。
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独自面对这些情绪,或者渴望更深入地探索自我接纳的路径,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供温柔专业的支持。
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困住自己的议题,学习与身体重建联结,找回内在的平衡与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