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扎心的网络爆梗,为何是一碗丝瓜汤?

武志红主创团 15阅读 0评论

作者 | 天雅

 

 

最近,博主@累子的“丝瓜汤”视频霸占各大平台热搜。

 

视频的主角是一位“丝瓜老奶”——

 

她钟爱炖丝瓜汤,并会找各种理由说服儿子喝丝瓜汤,比如:丝瓜汤很补,丝瓜很便宜,夏天喝丝瓜汤很好……

 

但面对儿子的拒绝,她往往充耳不闻。

 

当儿子被她的反复劝诫惹恼,忍不住冲她大吼时,她就会习惯性地归结为“儿子肝火太旺,需要喝丝瓜汤降降火气。”

 

当然有时候,她也会跟儿子怄气:“算了,你爱怎样就怎样,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

 

但到了第二天,她又会继续不厌其烦地劝儿子喝丝瓜汤。

 

 

“丝瓜老奶”与儿子的互动,就像是一幅被无数人经历过的家庭图景。

 

事实上,不少网友家里也存在着跟“丝瓜老奶”同款的“香菜妈妈”、“芒果爸爸”……

 

它不是指父母让孩子吃某一类食物,而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沟通模式:

 

一种以“爱”为名的控制;

 

一种对“我为你好”的执着;

 

以及一种对孩子真实感受的忽视

 

这不仅是关于吃与不吃的意志较量,还是一场关于控制、情感压抑和关系断裂的无声战争。

 

 

 

 

“丝瓜老奶”的行为,本质上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自恋式养育」

 

她不是真的关心儿子是否需要喝丝瓜汤,而是把丝瓜汤当作一种“我对你好”的象征。

 

她用“补”、“便宜”、“夏天清热”这些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一方面是在通过这种方式确认自己作为母亲的权威和价值;

 

另一方面则是在试图满足自己内心某种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她可能渴望在关系中被看见、被认可、被需要。

 

在跟儿子的沟通中,她没有真正的倾听,只有反复的劝说和不容置疑的坚持。

 

这种坚持的背后,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对失控充满恐惧,无法忍受“被拒绝”的羞耻感。

 

当儿子终于爆发,冲她大吼时,她却把这一切归结为“儿子肝火太旺”。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恋式归因」

 

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行为可能有问题,反而将责任推给孩子。

 

她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用一种扭曲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正确性”。

 

而当她生气地说“你爱怎样就怎样”,又在第二天继续劝说儿子喝丝瓜汤,

 

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恰恰暴露了她内心的虚弱和不安全感。

 

她既想掌控,又害怕失去;

 

既想表达愤怒,又不敢真正放手。

 

她害怕失去掌控,害怕孩子离开她的“保护圈”。

 

这种矛盾行为背后,往往还隐藏着一种深层的恐惧:

 

对孤独的恐惧,对失控的恐惧,对关系断裂的恐惧。

 

这种亲子沟通困境——

 

其实不仅存在于“丝瓜汤”这样的具体事件中,还广泛地存在于许多家庭的日常琐事里。

 

父母执着于某种“正确”的方式,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选择;

 

他们习惯用爱绑架孩子,用道理压制孩子,却不知不觉忘记了:

 

真正的爱,是尊重和理解,是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选择。

 

 

 

 

 

在自恋式养育的情境下——

 

父母就像是一个“吞噬者”的角色,而孩子则被迫成为了“被吞噬者”

 

他们之间的沟通不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和压制。

 

当孩子的情绪长期被忽视,感受长期被否定,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结果:

 

一种是:向外爆发,破坏关系。

 

在博主@累子的视频中——

 

面对“丝瓜老奶”的反复劝说,儿子最后忍无可忍,大吼“我不吃”,就是孩子对自恋型父母的公开反抗。

 

但自恋型父母通常不会反思自己的言行,而是会像“丝瓜老奶”一样,将问题归咎于孩子身上,继续劝孩子吃。

 

孩子若想真正获得自由——

 

往往需要承受住沉重的内疚和情感绑架,甚至以“破坏关系”为代价,去跟父母进行心理分离。

 

比如现实中,很多孩子会在成年后从家里搬出去住,很少回家吃饭,以此维护自己的饮食自由。

 

如若不然,孩子则可能会演变成第二种:向内压抑,自我攻击。

 

有一名网友讲述自己的经历——

 

他不吃黄豆,任何食物里面,只要有一丁点黄豆,他一定会吐出来。

 

父母为了纠正他这个习惯,哄骗、打骂、威胁都试过了。

 

某天晚上,他看到餐桌上又是一大碗黄豆排骨汤,旁边还有一大碗豆腐烧肉。

 

他知道,日复一日强迫他吃黄豆的戏码又要上演了。

 

他把心一横,冲到桌前大口喝汤,大口吃豆腐,刚咽几口就吐了一地,

 

完了他继续吃,继续吐,继续吃……

 

最后他吐到整个人痉挛,甚至还吐出血来,陷入了昏迷……

 

父母吓懵了,赶紧将他送去医院。

 

他后来终于彻底摆脱了黄豆,但代价是:

 

他吃了太多过敏性食物,导致休克中毒;

 

为了保住性命,他被切除了一部分的胃。

 

这,就是自恋式养育带给一个孩子身心的摧残。

 

 

 

 

 

从某种意义来讲,

 

@累子的“丝瓜汤”视频被如此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我们都曾是那个被“为你好”所束缚的孩子——

 

被要求吃下不想吃的食物,被要求听话、顺从、服从,

 

而我们的真实感受却被忽视、否定,甚至被当作“任性”或“不懂事”。

 

这种经历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成为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和无助。

 

或许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

 

都渴望拥有一种更真实、更平等、更自由、更能尊重彼此的亲子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建立——

 

首先需要父母放下“我是为你好,你要听我的”的执念,学会真正去看见孩子、聆听孩子。

 

一位久居国外的朋友小A,曾跟我分享她的育儿经历:

 

女儿差不多3岁的时候,吃饭不积极,且很挑食,不爱吃蔬菜。

 

她担心女儿营养跟不上,发育不良,便带女儿去看儿科医生,请医生开一些健胃消食的药。

 

医生确认了孩子身体发育没有异常以后,拒绝给孩子开任何药物。

 

他对小A说:

 

“不要强迫孩子吃东西,那是对她身体的不尊重。

 

孩子不吃说明她不饿,饿了自然会吃,她永远比你更清楚她要不要吃,以及要吃什么

 

一开始小A对医生的话心存质疑,但在观察了邻居的几个家庭以后,她发现:

 

在餐桌上,他们通常是让孩子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很少强迫孩子进食。

 

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

 

孩子反而更懂得根据身体的感觉来判断饿不饿,要不要进食,

 

也更愿意抱着好奇去品尝不同的食物,很少存在厌食或挑食。

 

后来小A也学着邻居家庭的做法,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就餐环境,不再强迫孩子进食。

 

如今女儿已经10岁了,吃饭正常,身体各项指标发育也正常。

 

 

 

 

 

透过小A的经历,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

 

真正的养育,不是控制和安排,而是信任和陪伴。

 

这样一句看似非常简单的话,真正要做到却是非常难的。

 

因为现实中,很多父母都深陷自恋式养育的控制陷阱而不自知。

 

它不仅涉及认知层面的匮乏,同时还涉及心理层面自我的缺失。

 

事实上,我家里也存在一位跟“丝瓜老奶”同款的“山药老奶”——

 

她会每天雷打不动地煮山药汤,并不厌其烦地劝儿子“多喝点”;

 

如果儿子喝不完,她就会把汤放冰箱,让儿子第二天早上继续喝。

 

表面上看,她这样做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和照顾;

 

但透过心理学角度,其实是缘于她认知的局限、自我的缺失。

 

她本人肠胃功能偏弱,经常便秘,所以她需要长期喝山药汤来调理脾胃。

 

在她的观感里,只有山药汤是对身体好的,其它汤都是无益的,所以她日复一日地煮山药汤。

 

另外她跟儿子一直处于「共生状态」——

 

她一直将儿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不愿承认儿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她每天不厌其烦地让儿子喝山药汤,其实不是在满足儿子的饮食需求,而是在满足自己的共生依附需求。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

 

父母要想真正从自恋式养育的控制陷阱中抽身出来,

 

不仅需要提升认知、修正自己的言行,同时还需要去看见和疗愈自己内在的缺失。

 

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只要我们愿意自省和成长,两者其实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就像小A——

 

当她开始学会去尊重孩子的身体信号,允许女儿按照自己的节奏吃饭,

 

而不是用“我懂你”来代替“你说了算”,强迫孩子“多吃一点”时,

 

她不仅仅是在改变一种育儿方式,更是在修复、疗愈自己内心那个曾经被压抑、被否定的孩子。

 

 

 写在最后 

 

 

亲爱的朋友,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获得看见的孩子,我想告诉你,你有权利表达你的感受,你有权利说“不”。

 

如果你是一个努力看见孩子的父母,我相信你能学会如何在爱中保持界限,在关系中保持尊重。

 

请记住,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你并不孤单。

 

每一个愿意放下执念、去倾听、去理解的人,都在为更真实、更平等、更自由的亲子关系努力。

 

而这份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爱和疗愈。

 

如果你也面对亲子养育关系、个人成长有困扰,渴求得以梳理和强有力的支持,

 

一次,不妨从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始——

 

在这里,你能充分地表达自我,咨询师陪你一起面对成长课题,梳理成长脉络,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这一次,看见自己,开启你的心理咨询之旅吧~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