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它会容易让人陷入抑郁、悲观和自我怀疑,形成恶性循环。

多年前,菁菁与前男友创业失败,负债累累,对方抛下她不辞而别。
后来,她一个人来到广州,没日没夜打拼,终于将债款还完。
期间,虽然有不少异性追求,但菁菁始终不敢轻易触碰爱情。
好不容易一年前,她决定再勇敢一回,却又一次遭遇了挫败。
随着两人关系越来越近,她决定将A约出来,鼓起勇气表白。
A一口答应了她的邀约,但到了约定时间,却始终没有出现。
结果等了整整两小时,对方只回了一句:“我有事,来不了。”
这短短6个字,唤起了菁菁过去被抛弃的创伤,令她彻底陷入自我怀疑:
“一定是因为我很糟糕,所以他随随便便放我鸽子,连解释都懒得给……”
她开始变得抑郁,再一次陷入对爱情的绝望,认定自己这辈子都不会被爱了。
期间,我尝试过用各种方法安抚她,但一点用都没有,我最后也彻底没辙了。
她笑了笑:“没那么夸张,就是一个平常且实诚的男生。”
随后他们像朋友般闲聊了起来,聊着聊着,F又冒出一句:你性格真好。
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让菁菁心头一颤:“原来在他心里,我这么好。”
半个月前,菁菁想去看一部爱情电影,但又害怕一个人去影院的尴尬。
于是她给F发了一个信息:“你可以陪我去看电影吗?”
当时,F秒回了她:“当然可以。但我最近工作比较忙,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结束工作后立刻赶过去陪你看。”
短短一句话,令菁菁再度心头一颤:“原来在他心里,我是被重视的。”
在菁菁跟F的相遇及互动中,就完整地呈现了这个过程。

为了爱一个人,为了给对方制造这种「好的感觉」,我们容易进入2个误区:
在亲密关系中, 当一方总是不断付出、不断给予时,往往会削弱另一方自我的力量。
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嫁给了一位比她年长20岁的成功男士。
结婚后,丈夫对她说:“亲爱的,你别出去工作了,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
在亲密关系中,当一方总是不断迁就、妥协时,往往会助长另一方的自我中心倾向。
多年前,我的小姨经媒人介绍,嫁到镇上一位富有人家。
由于家境悬殊,小姨面对丈夫一家,始终有一种卑微感。
婚后,尽管有保姆,她还是经常自己做家务,服侍老人小孩。
每当跟丈夫意见不合的时候,她也总是委屈自己去迁就丈夫。
但丈夫并没有因此感激她、怜惜她,反而对她愈加冷淡。
当你不断给予时,会无意中将自己放在高位,将对方放在低位;
当你不断承让时,会无意中将自己放在低位,将对方放在高位。
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将关系推向一种 「失衡状态」 ——

在亲密关系中,到底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给予对方「好的感觉」呢?
在《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里,武志红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而从哲学上可以说,没有你的看见,也就没有我的存在。
无论是不辞而别的前男友,还是临时爽约的男生A,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在关系中,一方的看不见,往往会给另一方传递一种感觉:
也因此,它令菁菁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不配被爱、不敢去爱”的自我怀疑中。
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学习心理学,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而男生F的出现,没有冠冕堂皇的措辞,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
他只是诚实地表达了他眼中菁菁的样子:你真好看,你性格真好。
它抚慰了她这些年不被爱的失落和挫败,并确认了她努力之下的成长与蜕变。
只需要两个平等的个体,全然放下预判和期待,照见彼此真实的样子。
他答应了,但他并没有立刻放下工作去“讨好”她,而是遵循自己的节奏,努力配合她。
因为我害怕他会像前男友或男生A那样,突然消失或爽约。
但当他真正出现在我面前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感……
她承受住了早期创伤带给她的怀疑与焦虑,并用时间验证了:
这是一个普通女孩从「怀疑爱情」到「重新相信爱情」的故事。
带着这份残缺进入亲密关系,人难免会犯错,会受伤,会不知所措。
我们渴望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圆满,但由于彼此的残缺与局限,常常演变成了相互伤害。
但也正是透过一段段伤痕累累的亲密关系,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
这时,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便可以为自己的需求去做一点事情——
我满足自己的渴望,开始照顾好自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任,爱我自己,安慰内在的不安。
当把力量带回给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加完整。
而是全然放下预判与期待, 用我的本真去碰触到你的本真,看见彼此真实的存在。
在我看来,这才是恋爱的意义,也是亲密关系最纯粹的模样。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