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分手的原因,它排第一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3评论

编者按:

 

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渴望能够拥有甜蜜、圆满的爱情。

但在情人节之际,我的朋友小A却跟男友分手了。

今天,我想透过她的故事,去聊一聊:

如何谈一场长情的恋爱?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行为惯性:
 
面对陌生人,我们总是努力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企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但面对身边人,我们又常常有诸多不满与指责,将恶意和伤害带给他们。
 
这样一种 「亲远疏近」 的关系模式,既无法讨好陌生人,也伤害了身边人。
 
那么,问题来了,
 
这种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以及,这个局要怎么破?
 
在回答之前,我想先分享朋友小A的故事。
 
 

一个孤独、没朋友的社交达人
 
小A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牛”,通讯录朋友很多,人脉非常广。
 
她擅长结交陌生人,总能在各种场合快速融入,跟众人打成一片。
 
很多人渴望拥有小A的性格,认为像她这样的人,人际交往、亲密关系肯定不成问题。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昨晚半夜,小A突然给我发信息,崩溃痛哭。

她跟男友F分手了。
 
话说这三年来,她已经陆陆续续谈了不下10次恋爱,但每次都维持不了3个月。
 
为什么会这样呢?
 
深入了解之后,我发现,
 
这一切源于小A在人际关系中 「亲远疏近」 的惯性模式。
 
在人群中,她热情开朗的个性,往往很容易吸引男生的主动靠近与追求。
 
而一旦进入恋爱关系,她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非常苛刻、挑剔。
 
就拿最近这段恋情来说。
 
他们是在一次公司联谊上认识的。
 
当时F在KTV唱了一首歌,小A主动给他录了视频,并对他各种赞美:
 
“声音好听,长相帅气,气质出众……”
 
随后两人加了微信,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很快便确立了恋爱关系。
 
但恋爱以后,小A眼里男友却开始变得糟糕起来,赞美也变成了贬损:
 
“不会做家务,不会体贴女生,干啥啥不行……“
 
除此之外,她还会经常在男友面前赞美其它异性朋友,以此暗示男友不行。
 
最后,在她的嫌弃与苛责中,两人越来越疏离,关系最终破裂。
 
在爱情中如此,在友情也是如此。
 
一般刚认识时,她会像知心大姐姐一样关心你,照顾你,欣赏你。
 
但熟悉以后,她就会对你有诸多嫌弃,态度越来越冷漠。
 
在社交场合,她经常会故意冷落你,跑去跟陌生人结交。
 
也因此,很多人在跟小A深入接触后,都接受不了她这种 「对陌生人热情,对自己人冷漠」 的处事态度,最终都会选择疏离她。
 
也就是说, 在「亲远疏近」的交际模式之下,她有快速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但却没有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
 
她虽然谈了许多恋爱,有很多通讯录好友,但她的恋情从未超过3个月,且没有一个关系持久的闺蜜。
 
在我的咨询中,经常遇到遭遇类似困扰的来访者,他们总是执着于寻找一个「完美恋人」。
 
刚开始恋爱之际,觉得对方哪里都好,随着关系推进,开始嫌弃对方的缺点,而后变成指责与争吵,双方痛苦分开。
分开后,继续向外界寻求新的完美恋人,周而复始,但始终无法将亲密关系维持……
 
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自体在寻找客体,我在寻找你
 
那么,这种「亲远疏近」的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倡导正面教育的简·尼尔森博士指出:
 
一个孩童,自出生起,就该被满足两个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归属感 ,就是和父母建立的天然而强韧的联结,当遭遇挫折或危机时,孩童感到背后有支撑。
 
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就是孩童感到被无条件接纳,无论表现如何,都感到自己被爱、被重视。
 
简单来讲,就是人类共同的 “爱与被爱” 的需求。
 
当还是个孩童的时候,我们需要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美、拥抱……
 
如果 这一系列需求能够被养育者 (通常是父母) 基本满足,我们会从中获得被爱的美好体验,并与养育者形成联结。
 
这个时候,养育者便构成了我们心中的 「好客体」 。
 
而我们内在的惶恐与不安,也会由此安住下来。
 
但如果 需求没有被满足,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缺乏关怀、温暖和真情,从而感到孤单和绝望。
 
这个时候,养育者便成了我们心中的 「坏客体」 。
 
为了弥补养育环境的不足,有的孩子会创造出一个「远方好客体」——
 
不自觉地把触角伸向外界,尝试从养育者以外的人身上,寻求归属和被重视的感觉。
 
小A更像是这一种情况。
 
她的爸爸是个公司领导,喜欢追求完美,对身边的人事物要求非常严格。
 
小时候,小A常常经历“无论大事小事,只要达不到要求,就被爸爸训斥”的情境。
 
一开始,她感到很委屈,忍不住放声大哭,或者躲进妈妈的怀抱。
 
但妈妈却是个性格软弱之人。
 
她不敢忤逆丈夫,总是选择将女儿一把推开,并跟随丈夫一起数落女儿。
 
爸爸的挑剔,妈妈的冷漠,给小A一种感觉: “我很糟糕,我一点也不重要。”
 
为了规避这种感觉带给自己的挫败与绝望,小A开始在心理和情感上疏离父母,向外寻求关注与认可。
 
她不断结交陌生人,性格越来越外向,最终演化成了妥妥的社交达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弥补了在父母面前不被认可、不被接纳的心理空缺,获得情感安抚。
 
但如果,一个人永远停留在「向外寻求好客体」的执念中,便会很容易出现问题。
 
其中最直接的, 就是无法跟他人维持亲密关系。
 
因为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她便很容易将对方投射成自己的父母,要求伴侣像完美父母一样,去达成自己的种种需求。
 
一旦伴侣做不到,就会将过去对父母的种种不满与愤怒,发泄到伴侣身上,令双方越来越痛苦,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如何才能找到,那个善意的你?
 
这是小A的困境,也是她的不得已。
 
这种人际交往模式的形成,不是她一人之力铸成。
 
相反,是她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得不选择的策略。
 
通过创造「远方好客体」,可以满足她对爱的幻想,并驱使着她不断向外寻求好客体,暂时振作起来。
 
但「亲远疏近」的关系模式,只会令她一次次错失与人建立深度联结的机会,无法给到她真正的滋养。
 
这时,该怎么办?
 
在《亲密关系》中,作者克里斯多福 · 孟给了我们答案。
 
他将亲密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月晕现象。
 
这是个让人满心温暖的阶段。
 
爱,是人类七情六欲中最强的感情。
 
从童稚的少年,到迟暮的老年,每个人都向往遇到一生挚爱时,那种心动的感觉。
 
亲密关系的过程,一开始是相互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
 
一旦坠入情网,我们便会沉溺在爱情幻觉中,以为对方是个完美无瑕的恋人,以为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巅峰。
 
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月晕现象。
 
当带着“完美恋人”的期待进入亲密关系,随着关系的推进,我们一定会看见对方的种种不足与局限。
 
从而进入亲密关系的 第二阶段:幻灭。
 
有的人无法接受幻灭后的失望与挫败,便想方设法逃离关系,转而寻找下一个“完美恋人”。
 
最终陷入一种“不断寻找、不断幻灭”的循环之中。
 
就像小A,她一直停留在「向外寻找好客体」的执念中,恋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归属。
 
但事实上,幻灭是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礼物,能让我们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维中跳脱出来。
 
从而进入亲密关系的 第三阶段:内省。
 
在内省阶段,我们将有机会去了解自己和伴侣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我们会发现:
 
我们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就像小A,她对伴侣的嫌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嫌弃。
 
而这份嫌弃的最初来源,其实是来自父母小时候对她的嫌弃。
 
这是一种内在关系模式的复现。
 
内省过后,我们的首要任务, 就是接受并整合自己匮乏的那一面。
 
满足自己的渴望,照顾好自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安慰自己内在的不安。
 
当我们把力量带回给自己,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加完整。
 
当我们带着完整的自己进入关系,
 
便会有足够的力量去看见、接纳那个真实且不完美的伴侣,与之进入深度关系,相互扶持,相互滋养。
 写在最后 
 
武老师说: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如果我们不曾和谁建立过深度关系——
 
我们触碰到的不是真实的他人,我们就没有进入真实的关系,也就无从体会真实关系里的爱和亲密。
 
而真正美好的事物和情感,需要我们在深度关系中,完整地经历了 “月晕-幻灭-自省”三个阶段之后,才会发生。
 
最后,
 
愿我们能够拿出真实的自己,看见身边那个真实的TA;
并在深度关系中,与TA一起创造各种各样的美好事物。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