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说的话,暴露了你的抑郁倾向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10评论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做心理咨询这么多年,我越来越发现:
 
很多人对「抑郁」会有一个误解——
 
认为自己如果能控制好情绪,
就说明状态还可以,不会抑郁。
 
所以在不开心时,他们会要求自己尽快好起来,甚至会逼自己「假装快乐」
 
但事实是——
 
一个活生生的人,本来就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绪;
 
当我们试图去束缚、计划这些情感时,反而更容易抑郁。
 
 

越「装」,越抑郁
 
 
抑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曾经我参加过一门心理课,老师带领大家做了2个练习,来诠释这个过程。
 
第一轮,他邀请大家闭上眼睛,回想最近一件不太开心的事,然后站起来,在房间内随意走动。
 
这时老师提了一个要求:
 
继续想那件事,但是表情要保持平静,不能让别人看出你不开心。
 
一会下来,大家都隐隐感到,心里有点不舒服。
 
第二轮,老师要求两人一组对话,让A去问B这件事的详情,而回答的一方要始终保持微笑,表现得自己并不在意。
 
这一轮结束,大家明显感到更累了:明明是难受的事情,还要假装开心,太压抑了。
 
也有部分学员觉得,胸口有些堵。 
 
老师解释说:“如果每天都这样假装开心,人也就会越来越抑郁。”
 
为什么会这样?
 
所谓抑郁,指的是:
 
一个人心理能量被掏空后的状态。
 
而最消耗能量的事,莫过于隐藏自己的真实状态,或是刻意表现出相反的状态。
 
那些最容易抑郁的人,常常会对自己有很多反常理的期待,比如:
 
面对不喜欢的事,我希望自己能够开开心心地做;
 
虽然已经很累了,我希望自己还能集中精神看书;
 
生气或难过时,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微笑显得大度……
 
然而,自己的真实状态明明是“﹣A”,却硬要求自己表现出“A”——这样的期待,会快速榨干一个人。
 
并且,当「伪装的状态」与「真实状态」之间的跨度越大,消耗也就越大。
 
而现代人之所以容易抑郁,就是因为这种伪装——
 
我们总是把别人的期待,视作是自己必须要做到的事,
 
总是去扮演一个让旁人满意的「人设」,而压抑了自己的真实。
 

 

 

抑郁,是身体在说:
“我想换一种活法!”
 
 
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曾深受抑郁症的折磨。
 
而他的痛苦,和他在观众眼中的「喜剧人设」密不可分。
 
做演员这么多年,金凯瑞主演了大量经典的喜剧电影,在银幕面前,他把自己最欢乐、最搞怪的一面呈现给了观众。
 
但鲜有人知道,他从小就要照顾抑郁症的母亲,这让他小小年纪就开始 假装快乐
 
再加上成年后连续几段破碎的情感经历,接二连三地对他造成了重创。
 
这些痛苦,原本是可以通过倾诉或发泄,来进行排解的。
 
但随着金凯瑞凭借杰出的演技取得巨大的成功,也产生了一个后果:
 
观众只期望看到他幽默的一面,所以他必须把内心的悲伤和痛苦藏起来。
 
而长期生活在这种内外不一致的状态里,他很快就被消耗殆尽。
 
也因此,抑郁不断加重,导致他后来很少再去拍新的电影。
 
直到有一天,他选择远离这种充满伪装的生活,通过绘画创作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积压已久的苦闷,从而得到了疗愈。
 
抑郁,或许会击碎一个人原来的生活。
 
如果不是生病,金凯瑞或许还会继续扮演人们所期望的搞怪样子。
 
但在一次采访里,他分享了自己与抑郁共处的日子里,获得的感悟——
 
抑郁,是你的身体在告诉你:
 
去你的,我不要再扮演这个角色了。
我不想再支撑这具躯体了,这太沉重了!
 

他也曾感慨地说:
 
「金凯瑞」是一个很好的角色,我很开心能够扮演他。
 
然而不破不立,巨大的痛苦,有时也暗示着巨大的蜕变。
 
抑郁也许是在提醒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活。
 
换成怎样的方式呢?
 
金凯瑞有一个很棒的总结:
 
当我们谈「抑郁」(depressed)时,
 
可以把这个词拆解为「深度休息」(deep rest)。
 
因为休息,即是疗愈的过程。

 

深度休息:还原真实
 
 
说到休息,我们容易联想到躺着、什么都不做,或是吃喝玩乐。
 
但真正抑郁时,这些做法并不能让人好起来。
 
真正能让人得到疗愈的休息,关键在于「还原真实」
 
在前面关于抑郁的练习中,最开始的2轮,老师让我们体验了压抑的感觉。
 
而在结束后,他又邀请大家做了一件事——
 
接下来,尽可能地用真实状态(包括语气、肢体动作),把这件不开心的事情,表达出来。
 
于是,大家的脸一下子垮了下来。
 
有人说得有气无力,紧皱眉头,
有人尽情大声地叹气,
也有人边说边跺脚。
 
在这一轮丧气满满的表达过后,大家都明显感觉到舒坦了很多。
 
这几轮练习,就是一个人「从抑郁到自我疗愈」过程的缩影:
 
l 先是假装开心,消耗自己
l 然后感到压抑
l 最后活出自己的真实,恢复状态
 
 
我的来访者小M,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她一直都是妈妈心目中的「乖乖女」。
 
平时交什么朋友,甚至穿什么衣服,都要听妈妈的意见。
 
毕业后,她也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去妈妈安排的单位上班。
 
即使心中偶尔会涌出对妈妈、和对工作的不满,但小M都强忍着,假装自己享受其中。
 
直到一天早上,小M醒来睁开眼,发现自己起不了床去上班了。
 
以往,无论她多难受,只要妈妈过来骂一下,她都会咬牙坚持起来。
 
但这一次,无论妈妈怎么指责,小M都无法走出家门去工作。
 
后来,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她得了重度抑郁,只能停职在家。
 
在生病这段日子里,小M除了去看医生拿药,其余时间都不出门。
 
晚上常常彻夜不眠,白天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床上躺着,不停地抽烟喝酒。
 
这些“症状”看起来虽然可怕,但却是在长期的压抑之下,她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泄洪般爆发出来的表现。
 
以往的生活里,她不允许疲惫、不允许愤怒,不允许悲伤,只能按妈妈期待的样子去活着。
 
如今,当疲惫感爆发出来,她变得终日动弹不得;当愤怒和悲伤爆发出来,她无法一下子应对,只能靠烟酒来麻痹。
 
在我们的咨询里,咨询做的主要工作便是:
 
「看到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一点一滴地「把它们活出来」 ——
 
把疲惫活出来,允许自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把愤怒活出来,允许自己说出对别人的不满;
把悲伤活出来,允许自己为难过的事情痛哭……
 
这个过程,就像疏通堵塞已久的下水道一样,慢慢来,不着急。
 
几个月后的一天,小M和我说,她心血来潮去楼下散了半小时步。
 
这意味着,随着深度休息,她不断地活出真实,情况也在好转,活力在慢慢恢复。
 
「还原真实」,是对抗抑郁的最好方式。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就是:
 
累了就睡,不开心别装,有心事就说。
 
当然,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我经常看到有读者留言:
 
现在的生活压力这么大,到哪不得忍着让着啊?怎么可能活得真实?
 
确实呀,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无奈、需要忍受的地方。
 
我们并非要追求100%的真实,而是要始终为自己保留那么一点 「真实活着的空间」
 
比如:
 
在面对讨厌的工作却又不得不笑脸相迎时,可以私下和好友一起吐槽。
在休息的日子里,留些时间自己独处,或和相处舒服的人见面。
允许自己让一些人不满意,去拒绝那些让自己不适的要求。
 
当真实情感能够流露出来,这样的生活才值得。
 
 
写在最后
 
抑郁,其实不完全是坏事。
 
很多时候,抑郁的发生,也许是在提醒:
 
我们伪装得太久,活得太累了,
需要好好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
 
正如武志红老师讲的:
 
抑郁的人,需要好好地去体验,哪怕在很小的事情上,以你的感受为中心,先照顾好你自己。
 
当我们能在某些时刻、某些关系里,为自己而活,允许自己的情绪存在和流淌——
 
快乐时,尽情快乐;
难过时,坦然难过;
疲惫时,好好休息。
 
这才是对自己的爱,也是生命意义之所在。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本文所谈的内容,适用于普通抑郁情绪,或较轻的抑郁状态。如果你的抑郁程度较深,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