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职冬娜
编辑 | 梁脊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有人会反复确认,我对TA曾经有多重要,TA有没有记住以前的事?
有人会陷入抑郁,茶饭不思;或者会围追堵截,死缠烂打……
当一段关系结束,如何才能穿越阴霾、优雅转身,开启新的人生呢?
我们都知道,恋人,还有一个称呼叫做 「另一半」 。
当人进入了恋爱之中,关系就具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
从依恋角度去讲,依恋关系一旦建立,就存在相互融合。
即便关系发生变化,我们也已经有一部分停留在对方身上。
一旦分手,就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把对方身上的自己那部分抽离出来。
很多人忽略了这个过程,内心仍然会停留在依恋阶段,没有办法实现分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常会有人说:“没有他,我就活不下去了。”
一旦分手了,我们会像丢了魂儿似的,非得把对方找回来。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个年轻女孩儿。原本她对生活充满热情,有理想,有追求。
她说失恋的生活就像一切都空了,感觉以前相爱美好的时刻,都是假的。
两年多时间里,她怎么也没办法从痛苦中走出来,整个人陷入了抑郁状态。
她试图/幻想着把丢失的魂找回来,所以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关系里:
抓着身边朋友确认,前任心里还有没有她,会不会认识了新女孩儿?
如果触摸到了一点点对方还在乎她的信息,她心态就会稳定一点;
特别是跟前任联系时,有了以前恋爱的感觉,一切都还真实,她对生活就会恢复热情。
但很快,她又会感受到对方疏离自己的迹象。结果,她变得越来越丧,周末把自己关在家里。即便出门也不像从前一样打扮漂亮,而是不修边幅。
就这样,在跟前任的关系中,她不断陷入「抓取-期待-失望」的恶性循环。

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透过他人这面 「镜子」 来确定——
而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无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面「镜子」。
他们分手后,虽然也有内心波动,但容易调整。那么伤心失落后,也容易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更依赖于「镜子」,如果那个人离开了,就相当于镜子没有了。随之,TA们也会体验到一种自我否定的感觉:
怀疑关系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也不确定了:
就这样,在失恋后的状态,我们会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感觉。
在以上2个原因里,我们舍不掉的未必是外面那个人,而是曾经在那个人的映照下,美好而完整的自我感觉。
但有的人,即便谈了一段不幸福的恋爱,分手时也放不下、离不开。
这就涉及第三个原因:情感隔离,对丧失的感觉没办法哀悼。
好像把它忽略掉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都怪我,当初如果……就不至于……,没有了TA,以后我可怎么办?
忧伤、不确定、怨恨、后悔、恐惧……这些复杂的情绪,往往是搅动在一起的。
丧失如果不能经历「哀悼」,我们便会久久停留在“丧失”的情绪中,没办法走出来。
于是,失恋的人会停留在“悬而未决”的体验中,久久徘徊,无法释怀,更无法面对和开始新的生活。分手也成为了一次「未完成事件」。
最终,我们就会像上文提到的那个女孩一样,不仅没有从失恋的阴霾中走出,反而更加执着于那段感情。

分手,是一段亲密关系在形式上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在内心中真正完成了分离。
放不下,是一种很真实的内心体验,硬逼着自己放下,反而没办法尊重自己真实的感受了。
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因为放不下,而给自己扣上没出息、不潇洒的帽子。
简单讲就是,把「现在」和「过去」的感受整合在一起,把丢掉的那部分真实感觉找回来。
失恋的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容器」,才能从关系的阴影中走出来。
你一气之下同意了,随后非常难过,悲伤无处安放,还感觉有一团情绪堵在胸口。
到底是我有什么问题?该不该跟他聊清楚,会不会显得我很卑微?
从那以后,闺蜜会给你带一份烧烤,主动问你今天过得如何。
有时你穿好看点出门,她会说:“哟,今天心情不错嘛?”
虽然闺蜜没有给任何建议或帮助,但每一个行为都承接住你的悲伤与惶恐,并且兜住了失恋造成的被否定、被抛弃感。
这里面,闺蜜的陪伴起到了「小容器」功能,帮我们容纳自己的感觉。
当然,「心理容器」的概念要比闺蜜的回应宽泛得多,它是心理学家比昂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母亲能涵容和允许孩子的哭闹和脾气,情绪便得以释放,梳理与整合。
而生活中,身边朋友也可以充当「小容器」功能,帮我们做到这一点。
其一,通过与别人联结,获得情绪的承接,从旧关系抽离;
其二,排解挫败感,获得肯定与涵容,重新确认自我价值。
你可以找个三观契合的朋友、闺蜜一起发泄,或者仅仅是陪伴。
更重要的是,当情绪得到疏通,你也能慢慢从其他关系中获得自我肯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立刻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发泄完之后,我们内心的情绪体验,通常是复杂的,冲突的。
比如既爱又恨,既亲密又疏离,既愤怒又愧疚……多种情感交织掺杂在一起。
当情感可以被意识识别,并且用语言表达,这也是一个“用意识去整合自己”的过程。
如果有些情感暂时不想触碰和提起,我们更好的办法是先放一放。
如果你很难表达,还可以把这些感受告诉身边人,让他们帮你接住情感。
当我们意识化了这些内容,就能从中整合过去那个破碎的自己。
也许我们还没完全放下它,但是,至少能以完整的自我走向一段新的旅程。
无论是在“容器”中发泄情绪,还是将情感“语言化”的这个过程,对于失恋的体验,也是某种程度的哀悼。
最终,我们才有机会整合自体碎裂的感觉,找到生活的意义,真正和过去告别。
作者:职冬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生。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