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了,为什么总是放不下?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2评论

作者 | 职冬娜

编辑 | 梁脊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现实中,我遇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
 
分手了,总是放不下。
 
比如——
有人会反复确认,我对TA曾经有多重要,TA有没有记住以前的事?
 
也有人会追究,我哪里不好,TA偏要离开我?
 
有人会陷入抑郁,茶饭不思;或者会围追堵截,死缠烂打……
 
那么问题来了,
 
关系中,让我们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
 
当一段关系结束,如何才能穿越阴霾、优雅转身,开启新的人生呢?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放不下的,可能是丢掉的那部分自己。
 
我们都知道,恋人,还有一个称呼叫做 「另一半」
 
当人进入了恋爱之中,关系就具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
为什么呢?
 
从依恋角度去讲,依恋关系一旦建立,就存在相互融合。
 
即便关系发生变化,我们也已经有一部分停留在对方身上。
 
一旦分手,就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把对方身上的自己那部分抽离出来。
 
很多人忽略了这个过程,内心仍然会停留在依恋阶段,没有办法实现分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常会有人说:“没有他,我就活不下去了。”
 
一旦分手了,我们会像丢了魂儿似的,非得把对方找回来。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个年轻女孩儿。原本她对生活充满热情,有理想,有追求。
 
可是分手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
 
她说失恋的生活就像一切都空了,感觉以前相爱美好的时刻,都是假的。
 
两年多时间里,她怎么也没办法从痛苦中走出来,整个人陷入了抑郁状态。
 
她试图/幻想着把丢失的魂找回来,所以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关系里:
时不时会翻看前任的朋友圈,
 
抓着身边朋友确认,前任心里还有没有她,会不会认识了新女孩儿?
 
也会时不时发个朋友圈,希望得到前任的关注……
 
如果触摸到了一点点对方还在乎她的信息,她心态就会稳定一点;
 
特别是跟前任联系时,有了以前恋爱的感觉,一切都还真实,她对生活就会恢复热情。
 
但很快,她又会感受到对方疏离自己的迹象。结果,她变得越来越丧,周末把自己关在家里。即便出门也不像从前一样打扮漂亮,而是不修边幅。
 
就这样,在跟前任的关系中,她不断陷入「抓取-期待-失望」的恶性循环。
 

 
第二个原因:失去「镜子」后,陷入自我否定。
 
他人即镜子,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
 
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透过他人这面 「镜子」 来确定——
 
自己好不好?
是否被接纳,有价值?
 
而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无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面「镜子」。
 
而且,每个人对「镜子」依赖程度是不同的。
 
对于内在自我评价比较稳定的人——
 
他们分手后,虽然也有内心波动,但容易调整。那么伤心失落后,也容易开始新的生活。
 
对于内在自我评价不稳定的人——
 
他们更依赖于「镜子」,如果那个人离开了,就相当于镜子没有了。随之,TA们也会体验到一种自我否定的感觉:
 
TA是不是嫌弃我了?
没那么在意我了?
遇到更好的了?
 
怀疑关系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也不确定了:
 
我不再是原来那个我,甚至我是谁,也不清楚。
 
过去没有连续感,自我不完整。
 
就这样,在失恋后的状态,我们会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感觉。
 
总的来说,
 
在以上2个原因里,我们舍不掉的未必是外面那个人,而是曾经在那个人的映照下,美好而完整的自我感觉。
 
但有的人,即便谈了一段不幸福的恋爱,分手时也放不下、离不开。
 
这就涉及第三个原因:情感隔离,对丧失的感觉没办法哀悼。
 
失恋后,我们常常听到别人安慰的话,就是——
 
“别总想那些不好的事。”
 
好像把它忽略掉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分手,是一种丧失的体验。
 
丧失的背后,搅动的是极其复杂的情绪。
 
比如,
 
曾经的美好,是不是消散,不复存在了?
 
这个人怎么这么狠心,说走就走?!
 
都怪我,当初如果……就不至于……,没有了TA,以后我可怎么办?
 
忧伤、不确定、怨恨、后悔、恐惧……这些复杂的情绪,往往是搅动在一起的。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哀悼」。
 
简单说,就是对于丧失体验的关注、疏导与处理。
 
丧失如果不能经历「哀悼」,我们便会久久停留在“丧失”的情绪中,没办法走出来。
 
于是,失恋的人会停留在“悬而未决”的体验中,久久徘徊,无法释怀,更无法面对和开始新的生活。分手也成为了一次「未完成事件」。
 
最终,我们就会像上文提到的那个女孩一样,不仅没有从失恋的阴霾中走出,反而更加执着于那段感情。
 

 
 
 
 
那么,分手后如何才能修复自我,优雅转身呢?
 
分手,是一段亲密关系在形式上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在内心中真正完成了分离。
 
所以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开始新的生活。
 
首先,我想说得是:你不一定非得放下。
 
放不下,是一种很真实的内心体验,硬逼着自己放下,反而没办法尊重自己真实的感受了。
 
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因为放不下,而给自己扣上没出息、不潇洒的帽子。
 
其实,放不下就是放不下,我们允许这种感觉的存在。
 
并在此基础上,试着和过去的自己做个连接。
 
简单讲就是,把「现在」和「过去」的感受整合在一起,把丢掉的那部分真实感觉找回来。
 
具体如何做呢?你可以:
 
跟前任谈谈,做个正式回顾与告别;
 
找个安静房间,关灯让自己哭出来;
 
走走以前的地方,释放不甘和怀念;
 
和朋友一起聊这件事,坦白内心感受……
 
这些方法,包含很关键的两点:
 
① 借助「心理容器」,获得涵容与承接。
 
失恋的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容器」,才能从关系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说「心理容器」之前,先来想象一个场景:
 
假如恋人跟你提了分手,却不说明原因。
 
你一气之下同意了,随后非常难过,悲伤无处安放,还感觉有一团情绪堵在胸口。
 
起初,你不愿跟任何人聊这件事。但你会去想:
 
到底是我有什么问题?该不该跟他聊清楚,会不会显得我很卑微?
 
终于有一天,你忍不住向闺蜜诉苦:
 
“好心酸啊,我感觉,自己就是被抛弃了。”
 
当闺蜜想跟你深聊时,你开始哭起来。
 
闺蜜没有再问下去,而是轻轻拍你的背,递纸巾。
 
从那以后,闺蜜会给你带一份烧烤,主动问你今天过得如何。
 
有时你穿好看点出门,她会说:“哟,今天心情不错嘛?”
周末你不想出门,她也会在屋里刷剧。
 
你的感觉会怎样?
 
虽然闺蜜没有给任何建议或帮助,但每一个行为都承接住你的悲伤与惶恐,并且兜住了失恋造成的被否定、被抛弃感。
 
这里面,闺蜜的陪伴起到了「小容器」功能,帮我们容纳自己的感觉。
 
当然,「心理容器」的概念要比闺蜜的回应宽泛得多,它是心理学家比昂提出的一个概念。
 
比昂认为: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母亲能涵容和允许孩子的哭闹和脾气,情绪便得以释放,梳理与整合。
 
而生活中,身边朋友也可以充当「小容器」功能,帮我们做到这一点。
 
它有两个功能:
 
其一,通过与别人联结,获得情绪的承接,从旧关系抽离;
 
其二,排解挫败感,获得肯定与涵容,重新确认自我价值。
 
你可以找个三观契合的朋友、闺蜜一起发泄,或者仅仅是陪伴。
 
更重要的是,当情绪得到疏通,你也能慢慢从其他关系中获得自我肯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立刻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② 把情感“语言化”,实现哀悼。
 
发泄完之后,我们内心的情绪体验,通常是复杂的,冲突的。
 
比如既爱又恨,既亲密又疏离,既愤怒又愧疚……多种情感交织掺杂在一起。
 
而把情感“语言化”,是坦诚地将「哀悼」表达出来。
 
你可以通过写日记或倾诉,去讲述那段恋爱的体验。
 
他给了我哪些体验,是幸福的?
他做过什么,让我对恋爱念念不忘?
他说/做过什么,使我感到被接纳和认可?
 
当情感可以被意识识别,并且用语言表达,这也是一个“用意识去整合自己”的过程。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
 
如果有些情感暂时不想触碰和提起,我们更好的办法是先放一放。
 
如果你很难表达,还可以把这些感受告诉身边人,让他们帮你接住情感。
 
当我们意识化了这些内容,就能从中整合过去那个破碎的自己。
 
也许我们还没完全放下它,但是,至少能以完整的自我走向一段新的旅程。
 
 
写在最后
无论是在“容器”中发泄情绪,还是将情感“语言化”的这个过程,对于失恋的体验,也是某种程度的哀悼。
 
最终,我们才有机会整合自体碎裂的感觉,找到生活的意义,真正和过去告别。
 
作者:职冬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生。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