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毕竟对方不是太过分,所以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就“算了”。
但如果长期处在这种情况中,人会越来越被动,情绪也容易变得压抑。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常常找不到原因在哪,仿佛无解。
而一切的源头,其实就与这些不起眼的「小冒犯」有关。

里面有一桌围坐着一大家子人,说话声音非常大,孩子还在一旁跑来跑去很闹腾。
我觉得很吵,于是和朋友提议:“要不要提醒他们小声点?”
朋友也说:“说不定过一会他们就不吵了呢?要不别说了。”
我便心想:行吧,好像也不是吵得很厉害,再忍忍吧,如果变得更吵,就过去说。
有好几回很吵的时候,我正准备站起身来,分贝却又突然降了下来,于是我又尴尬地坐下。
直到那桌人吃完离开,我也没过去说他们,反倒是自己格外认真地听了半小时噪音。
不过在这期间我觉察到,脑海里浮现的一个奇怪的念头:
原本是希望对方安静的,结果却成了希望别人更吵,好让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抗议。
表面上看,这件事很小,只是因为我没有及时表达情绪,才变成这样。
但在这背后,隐藏的是:没有及时表达,是因为 「应对方式」 的缺失。

据我观察,身边很多有类似困扰的人,在面对冒犯时,都习惯采用两种应对模式:
对于1-2分的冒犯,比如挤公交被踩了一脚,多数人可以通过「接纳包容」来面对。
对于9-10分的事情,比如暴力、诈骗等,我们也都有共识,知道要采取措施来维护自己利益,选择「奋起反抗」。
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有相当数量的冒犯,它的程度是在中等的水平(像我遇到隔壁桌噪音,冒犯程度对我而言大约是4-5分)。
这类事情,既做不到直接无视,也不好去愤然表达不满。
比如朋友说,自己生活中遇到了冒犯的人,还一一列举出对方做了哪些不好的事。
但当我问他有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不满时,得到的答案又往往是——
但很多时候,对方的冒犯就是一直维持在原有水平,始终没到突破底线的程度。
而且,当忍让成为惯性,即使对方“更过分”,你有更大的可能性,会继续隐忍。
因此,拖得越久,往往就越尴尬,到最后,也就更难开口去表达不满。
总而言之,一个人应对困境的方式越单一,遇到让自己不满的事情,就越容易积压情绪。
长期以往,便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无力感: 无论如何,我是不能够表达不满的。

我的来访者小M,一直觉得社交是特别累的事,她每次和人打交道就头疼,在很多场合也不能放松,身体感觉紧绷绷的。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虽然小M没有重大创伤,但身边却持续有着给她造成「小冒犯」的事情。
比如,小M平时穿衣服比较随意,有位同事会经常吐槽她穿得土气,像乡下人。
不过每次说的时候,他不会揪着这件事讲很久,通常一两句话说完就过去了。
因此,每次被吐槽时,小M虽然心里不是很爽,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太过分,所以就选择忍一忍算了。
然而,两人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不爽积攒多了,小M并不好受。
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会给小M造成小困扰的同事数量并不少。
另一方面,当真的发生时,她都会压住心中不满,默默忍受着。
但时间久了,便会由量变引起质变,演变成她对所有社交产生了一种消极信念:
我是无法去影响别人的,无论发生什么,都只能默默忍受。
生活中,我们也容易看到这样的人,活得非常被动,经常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满,但又不敢正面去应对事情,只能背后吐槽发泄一下。
其实,这相当于把自己放在「待宰羔羊」的位置里,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人的健康成长,就像是一棵树一样,情绪、想法就像是树枝,本能是要向四面八方去延伸生长的。
然而,当这种延伸被阻隔了,甚至被强行压下去,就像把树被关在一个罩子里,无法长得更大。

当一个人的应对方式越多,也就对生活有更多的主导权,状态也会更轻松从容。
一开始,我先鼓励她去「应对」:向同事表达一下不满。
在这里,不一定要直接说不满,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比如当他吐槽你衣服时——
小M试着做了,结果没过多久,同事真的察觉到了她的不悦,吐槽变少了。
让她在和客户沟通时,即使遭遇对方的不满,也不用马上答应改方案;
而是先争取一下,向对方再强调一遍原方案优势在哪,试着说服对方放弃修改。
这样做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每次都说服或改变别人,而是试着尽最大程度去影响对方。
即使客户不认可自己的想法,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大不了还是回去改呗。
直到有一次,她发现,当自己重新介绍完原方案的优势后,客户接受了她的意见,表示不用修改了。
这时,小M突然感觉到,心中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来了——
也因此,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她也有了更多的应对方式,去面对各种社交难题。
当然,始终会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有勇气去做出「应对」,一切都不会太糟。
无论喜怒哀乐,或是各种看似可能造成冲突的念头,其实都是人生命力的一部分。
所谓通过「应对」来影响对方,就是把自己真实的生命力活出来,并尝试唤醒对方生命力的过程。
良性的关系里,人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慢慢变得有活力。
自己的生命状态,就像是一棵树不断地向高处伸展枝叶,变得越来越茁壮,也越来越享受生活。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