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该有一个叫“冰棒”的玩伴

李琳琳 285阅读 0评论

小女孩莱莉涂鸦出来的“冰棒”,怎会如此魔幻?

小女孩莱莉出生于美国北部出了名寒冷的明尼苏达州,她是一名冰上曲棍球手,有打小一路玩耍过来的朋友梅格,她一直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

11岁那年,父亲接到一纸调令,举家搬迁去了冬暖夏凉阳光充沛的旧金山,莱莉没有因为从北部大农村去了西海岸最受欢迎城市而欢喜雀跃,相反她完全陷入对新环境的严重不适中,地理、气候,乃至居住、学校,以及同学、老师统统发生了巨变!人来到了旧金山,心留在了明尼苏达,她会在课堂上哭起来,回到家向父母哭诉,心情简直糟透了,直到彻底绷不住了,她从冰球场上怒气冲冲退场,离家出走,自个搭车回明尼苏达了。

后来怎样呢?当然,她有全心全意帮助她的五个情绪小人乐乐、忧忧、怕怕、怒怒、厌厌,莱莉最终醒悟过来,她返回家跟父母说出种种的难受情绪,接受了新生活。这是2015年皮克斯大火动画片《头脑特工队》讲述的故事,五个情绪小人功不可没,但看过的朋友一定也不会忘掉其中短暂出现过的那个叫冰棒(BingBong)的角色,不夸张说,没有冰棒,莱莉不可能发生突破性的翻转!

冰棒对乐乐交付“替我把她送上月球,好吗”之后,即消失在深邃无边的巨大空间,一瞬间,银幕前朋友无不泪崩!一生中能有这样一个玩伴,没有比这更幸福了,其实这个长相奇怪的冰棒完全是莱莉想出来的一个玩伴,是莱莉刚能涂鸦时信手画出来的一个玩伴。

一个涂鸦出来的冰棒,怎会如此魔幻?

“冰棒”是一个“过渡性客体”

那就必须引入一个专业词汇“过渡性客体”,冰棒就是小女孩莱莉的过渡性客体,在小女孩莱莉的成长经历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同伴位置,更重要在于,完全是小女孩莱莉自己所创,就是由她来决定这是她的过渡性客体,你完全可以想象,莱莉还有好多好多的玩具,但其他的就是玩具而已,只有这个冰棒才是过渡性客体,重要的不是冰棒本身,是莱莉对冰棒的使用。

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过渡性客体带着使命而来,它帮助莱莉达成其相应年龄段成就后,使命即完成,莱莉就不再跟冰棒玩了,把冰棒丢一边,忘掉了,不再需要了,就这样结束,并不用对这个冰棒哭兮兮离不开。

这样一个冰棒总能在莱莉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现身,就如影片所讲,莱莉随父母从北部明尼苏达州到西海岸旧金山的搬迁,就是一次困难,她必须面对重大环境变化,莱莉的一切不适反应非常正常,这时她好像退回到了她更小时候样子,完全不像个11岁孩子!冰棒现身正逢当时,莱莉需要再一次使用冰棒,重建已达成但被当前困难所摧毁的成就,那就从莱莉涂鸦冰棒与她为伴那时起再过一遍,冰棒果然不负使命,莱莉可以再次使用冰棒,修复和重建被摧毁掉的成就,这时冰棒再一次功成身退,不再被需要了,再一次从莱莉现实生活里遁身,就这样告别了。

“过渡性客体”带你从内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

温尼科特独创了“过渡性客体”概念,他对于“过渡性客体和过渡性现象”上升到人性三重世界视角,对达成了单元体的个体而言,第一重是外部生活世界,第二重世界是内在现实世界,但有必要给出第三重世界,就是过渡性空间。

他认为“内部现实世界和外部生活世界都为这个中间领域添砖加瓦”,“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提供一个暂时的静息之地,服务于维持内在与外在现实的分离同时也要相互联系这一永不停歇的人类任务的人类个体”。通俗讲,过渡性现象既不属于内部现实世界,也不属于外部生活世界,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又区分开来之处。

过渡性现象的出现之时是什么时候呢?温尼科特从他所观察的婴儿那里,近6万个母婴及家庭,给出了4-6个月、6-8个月、8-12个月的时间点,同时,用他一贯发展的眼光,他认为过渡性现象从生命一开始就发生了,甚至再往前,出生之前就已出现。

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婴儿把拳头放到嘴里,或者用手指、拇指抚弄口唇,发出吱吱呀呀声音,拔除小毯子上的毛绒,抓住小布片吮吸,等等,这些都是过渡性现象的具体表现,这要提醒年轻的父母或者养育孩子者不要任意阻止小婴儿这些行为,更应该保护这类行为,允许小婴儿启动过渡性客体功能。

用发展眼光看,过渡性客体是变动的,也因此,它在变,它是什么不重要,它被使用才重要。“使用”的分水岭来自“我”与“非我”区分之时,那又来到标志阶段“断奶”,就是个体从绝对依赖阶段往相对依赖阶段进行之际,必须要使用过渡性客体,以达成从内部现实世界走向外部生活世界的成就。

使用“过渡性客体”是一项发展成就

过渡性客体是一个象征物,使用过渡性客体,是发展使用象征能力的过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从客体-关联到客体-使用。这样,使用过渡性客体就是一种能力,更进一步说,是一项发展成就。

小女孩莱莉正是达成了这样的使用过渡性客体的成就,冰棒才得以在她遇到困难时,把她从退缩状态里带出来,敢于面对新环境,告别11岁,迎来12岁。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