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小事就情绪崩溃,你不是玻璃心,而是有这2种创伤

我是徐慢慢 10万+阅读 9评论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你有没有试过:
 
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出了岔子,
情绪却突然崩溃,陷入极度的愤怒、暴躁?
 
那你可能是一个秩序敏感型的成年人。
 
比如我的来访者,小L。
 
她上周末计划好了行程,
 
结果刚出门就发现手机停机了——
 
打不到车,联系不上朋友,原本井然有序的计划瞬间被打乱。
 
她从早上开始就暴怒,后来甚至和伴侣大吵一架。
 
 
她自己都搞不明白——
 
“为什么一个10分钟的小插曲,能让我崩溃一整天?”
 
01.
 
对于“秩序敏感”的人而言,
 
计划被打乱、习惯被干扰、事情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都可能导致生气、烦闷,
 
甚至应激、崩溃,像小L一样大发雷霆。
 
 
就拿咨询中的一些分享举例吧——
 
比如,你约了朋友看电影,结果对方迟到了,错过了片头。
 
你会感到异常的烦躁、抵触,无法接受。
 
因为你认定了——电影就应该从头到尾看完,无论谁都如此。
 
 
又或者,你点了想吃的餐,结果骑手出事故无法送达。
 
你却很难接受现状,陷入委屈、愤怒中,
 
甚至宁可饿肚子,也绝不接受吃别的东西。
 
 
秩序敏感的人,常常在计划被打乱的时候表现出——
 

1.极度烦躁、焦虑,生闷气甚至暴怒

 

2.思维被困在“为什么事与愿违”的循环中

 

3.对当下失去觉知、灾难化:我的一整天都因此“烂掉了”

 
你可能因此而自我攻击过,
 
毕竟,怎么别人就不会这么情绪化呢?
 
但我希望你可以及时打住,因为——
 
每一个秩序敏感的人,都是曾在混乱中艰难幸存的孩子。
 
 
对于一些从小成长在缺乏安全感、规则混乱的环境中的人来说,
 
他们会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可控的小秩序”,
 
来对抗外部世界的不可预测。
 
 
比如小时候家里总是突发吵架、搬家、打骂、变化大,
 
他们就会习惯性地抓住可以掌控的东西:
时间、计划、流程、物品摆放。
 
比如小时候的小L,回家会不会被打骂,完全取决于父亲阴晴不定的想法。
 
但是,唯有学习这件事不会被挑剔、攻击,
 
所以她习惯了列出缜密、细致的学习计划,
 
用学习计划的秩序感,对抗家人不可控的攻击。
 
 
又比如《老友记》中的Monica,
 
她难以接受别人打断她计划好的事,
 
也不喜欢别人挪动她家中的任何一件家具。
 
这和她从小就很难让母亲满意,
 
每时每刻都有可能被挑剔、讽刺有关。
 
 
对他们来说,“秩序”是内在安全感的护城河,
 
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习得的生存策略。
 
甚至,可能无意识地发展成对秩序感的执念
 
 
面对生活必然存在的无序和混乱,
 
比如航班延误、会议改期,
 
他们也会感到强烈的不安与烦躁——
 
那不仅仅是计划被打乱,而是意味着一套内在安全系统被动摇了。
 
 
另一种常见的原因是——
 
 
很多人并不是天生就秩序敏感,
 
而是在一次次独自面对混乱与崩溃之后,开始认为:
 
 
武志红老师分享过一句话,很让人心疼,
 
他说,很多来访者都告诉他:我是一个人长大的。
 
很多人小时候,可能只需要父母的一句“没关系”
 
就能生出足够的心理资源应对问题。
 
但咨询中我常看到,
 
很多父母要么缺席,要么自己比孩子更失控。
 
孩子在情绪溃堤时不被接住,就会更拼命地试图自救。
 
 
甚至,有些人从小被灌输一种观念:
 
 
这些话听多了,你会把“计划周密”当成不被责备的保护措施,
 
把“做好、做对”当作被爱的前提。
 
 
缜密的计划当然有用,但每个人都需要明白——
 
人生有时候就是会失控、会打乱、会搞砸。
 
那并不代表你不好、不被爱、或无能。
 
无序之中,你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
 
我一直记得《花儿与少年》综艺中的一幕——
 
迪丽热巴把可乐撒了一地,慌乱地问:“怎么办?!”
 
而秦岚却把它当作“绽放的烟花”,说:“新年快乐!”
 
 
这,其实就是“无序中也能有幸福”的美好隐喻。
 
02.
 
我知道,当你情绪崩溃、想找人倾诉的时候,
 
很可能会听到这些“合理的建议”——
 
 
你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根本听不进去。
 
因为你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当下太难过、太愤怒、太无助了。
 
这些建议,在你需要被理解的时候,跳过了你的情绪。
 
 
所以,你不妨先对自己说一句“咒语”:
 
“是的,我现在感到很生气、很崩溃、很难受。”
 
这句话,能在和当下的“情绪”划清边界。
 
然后,试着以一种真正关心、重视自己的态度,
 
问自己三个问题:
 
问题一:这个情绪,真的只是因为今天的事吗?
 
 
问题二:我在捍卫的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愤怒,
 
而是因为那件事击中了我们心里某个很重要的位置
 
当你意识到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反而更有可能走出情绪漩涡。
 
 
问题三:如果事情真的无法如我所愿,我还能怎样照顾自己?
 
吉利根大师提出过三种核心的正向链接:
 
一个你可以去的地方,
一件你可以做的事情,
一个在你生命中出现的人。
 
总之,TA是一个给你爱的、正向的存在,找到它,进入它。
 
可以是曾让你感到平静的小公园;
 
可以是给自己泡一杯热茶;
 
可以是告诉在乎你的人:
 
“我现在很难受,你能陪我一下吗?”
 
或是把自己的感受都一一记下来,和咨询师探讨。
 
 
在这里我也想给家长读者们一个小建议。
 
如果你养育的恰好是一个“秩序敏感”的孩子,
 
请记得,当ta“小题大做”、情绪崩溃时,
 
先别急着讲道理,试试认可、接住他的情绪,
 
并坚定地让孩子知道——
 

曾经有位来访者的分享,特别打动我。
 
她说,小时候哪怕有天大的事,只要爸爸在场,能跟她说一句:
 
“没事的。”
 
她就会突然觉得,庞大的恐惧和慌乱散去了。
 
眼前剩下的,不过是小事一桩罢了。
 
 
做父母的,不需要替孩子把失序的东西重归秩序,
 
而是能够从一次次的支持中,让孩子明白——
 
失序了,天也不会塌下来。
失序了,我也能过得好好的。
 

也与正在重新养育自己的你,共勉。

 
 
 写在后面 
其实,那些看似“小题大做”的瞬间,常常藏着你对生活真正的渴望——
 
渴望掌控、渴望秩序、渴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全区域。
 
心理学里,这种对秩序的高度依赖,可能源自早期成长中的“掌控感缺失”——
 
当你小时候无法掌握父母的情绪、家庭的稳定,
 
你就会本能地用“提前计划”、“维持流程”来建立一个可控的世界。
 
那是你当时能找到的、唯一的安全感来源。
 
在创伤研究中,这被称为一种“适应性策略”——
 
那些你曾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确实帮你撑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
 
只是在成年后的生活中,这些旧策略可能让你变得僵硬、紧绷,甚至带来新的痛苦——
 
一个突然的变量,就足以毁掉整天的心情。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自己“太玻璃心”,而是带着理解,慢慢练习更灵活、更温柔的自我调节方式。
 
如果你也常常在“看起来没什么大事”的细节中崩溃,
 
心理咨询可以是一种新的尝试。
 

这一次,不妨从「武志红心理」的平台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开始——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END. 

 

作 者 / 小 泽‍‍‍
插 画 / 汤 圆
运 营 / c c
主 编 / 陈 毛 毛 
每一个「在看」
我都当成喜欢👇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