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句话,治好了我30年的拖延

武志红主创团 10万+阅读 3评论
作者 | 和小畏
责编 | 陈轻轻

 

我发现,拖延的人常常也更容易内耗——

 

Ta们脑子有很多想法,但就是很难行动去做,做一点就容易放弃。

 

于是,原本新鲜出炉的想法,放久了便不再新鲜,然后变味,在脑子里发霉,拖到最后,就再也不想做了。

 

随后,人便对自己失望——为什么我的意志这么薄弱?一点行动力都没有?

 

而这种自责仅能稍稍减轻我们的内疚感,但无法真正提升行动力,更多时候,只会徒增心理负担。

 

那么,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想教你一个破局的咒语:先做个垃圾出来

 

 

“先做个垃圾出来”

 

 

最近,同事轻轻写文章遇到了瓶颈。

 

她表示,日常脑子里经常会闪过许多灵感,这明明是好事,似乎能写不少文章。

 

然而,到了下笔的时候,却总是写了个开头,然后就一直卡壳。

 

接着几小时、甚至几天都没有进展,拖得越久,就越没有动力。

 

到后来,一看到这中断的文章心里就五味杂陈,不愿面对,最后就干脆放弃,不写了。

 

每一次从满怀热情到死心放弃的过程,都会让她感受到极大的消耗,似乎身心被掏空。

 

我问她,写文章卡壳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轻轻表示每写一句,脑海里总会飘过许多思绪:

 

句子够通俗吗,会不会让人读不懂?

 

我的观点够严谨吗,会不会误导人?

 

这个话题普遍吗,万一大家不感兴趣怎么办?

 

诚然,想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些考虑都是必要的。

 

在轻轻看来,如果写出来的文章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感觉就像是犯了错了一般,是不该发生的。

 

她也会因此产生自我厌恶之情。

 

说到这,我把自己最近刷到的一张图分享给轻轻,

 

她一看就乐了,立马买了相框把它放在桌面上,以此提醒自己。

 

 

“先做个垃圾出来。”

 

“我有写出世界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

 

这话虽然听起来看似自暴自弃,但却让人暂时卸下心中的担子,学会允许自己表现得不好,放下那些繁琐的要求。

 

这样一来,写作的卡壳就能减少了。

 

诚然,这句话无法完全让轻轻彻底摆脱困扰,

 

但在每次陷入忧虑时,它都能提醒她放松,让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继续往下多写一点。

 

 

做事别太「重」

 

 

生活中,许多人都遇到过和轻轻相似的困扰。

 

想坚持运动、读书、学习某项技能,可却迟迟难以开始,或者没做多久就放弃。

 

原因在于做事时,总是无形中给事情赋予过多的含义,使内心的负担加「重」,最终导致难以行动。

 

比如有以下常见的心理活动——

 

我这次一定要把文章写出来,前面实在拖太久了;

 

如果不能在1个月里瘦下来,那我真是太失败了;

 

如果无法坚持每天看书1小时,那我实在太懒了;

 

这次考试我必须得通过呀,都花了那么多钱学习了......

 

通常,人们会习惯性认为,只要自己足够重视眼前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所以,许多人会习惯性通过以上话语,来「鞭策」自己。

 

可这样做能起到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时间一长,便会拖垮人的行动力。

 

当一件事被赋予的意义越多,它就会变得越重,

 

我们会变得越无法允许自己错差错,精神也会紧绷,于是力量容易透支,事情也容易放弃。

 

讲一段我过去的经历。

 

曾经我有段时间,精神、身体状态都不好,我意识到需要加强运动来调整。

 

于是,我计划第二天早起去跑个5公里,我把这视作自己走出困境的第一枪。

 

可当我刚定下这个计划时,内心立马就开始忧虑了——明天早起能成功吗,能顺利跑完吗?

 

这样的担忧一直存在着,直到第二天咬牙跑完,才稍微减退一点。

 

可没过多久,我又开始担心:那下一次呢,我又能否顺利完成?

 

如果起床晚了、没跑到5公里,或是跑得不够快......这一切都会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或是担心计划会搞砸。

 

我过于患得患失,在跑步前就消耗了大量的心力,后来很快便坚持不下去了。

 

所以,避免给事情附加过多的意义,放宽要求,人才能更轻盈、有效地行动。

 

不过,这个道理虽听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其实颇有难度。

 

因为,当我们去看自己设下的意义和要求时,总是会习惯性认为——

 

这很正常呀,如果这点要求都没有,岂不是太放任自己了?

 

其实关于要求是高是低,有一个很朴素的判断标准——你能否把事情持续做下去

 

有些要求哪怕看着再有道理,但只要它把你压得难以行动,那么就有必要放下它们。

 

 

 

内心越匮乏的人

越执着于「完美的开始」

 

 

为何我们会习惯给事情附加那么多意义和要求呢?

 

这与内心的匮乏有关,这里再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经历。

 

自我从小生活的环境里,我妈总会反复地和我强调「正确」——

 

看书一定要按顺序看,不能突然跳到中间;

 

做运动一定要先热身,每个动作都要符合标准规范......

 

如果稍有差错,她就会反复强调,或者打断我所做的事。

 

而结果是,我很长时间都不爱看书,运动专注度也比许多人差。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不少家庭中都有发生,在家长眼中,这样的教育无比正确有理,没有任何问题。

 

但实际上,这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

 

做事时你必须要「完美地开始」,否则,后面就会越走越弯,一直错下去。

 

这样观念,其实是无视了孩子的觉察能力和调整能力,默认孩子是不会改变或成长的。

 

后来,我也常常会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够正确而忧虑,怀疑自己的能力。

 

而当一个人越是怀疑自己,就越是渴望赶紧证明自己是行的。

 

然后,就会不自觉地为每一件事都赋予过多的含义,认为每件事最后结果的好坏,都会关乎自己有没有价值。

 

于是,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行动力也渐渐被拖垮。

 

现实中,一开始做的不好,出差错,甚至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是极其正常的。

 

比起「完美地开始」,绝大部分人的成长路径是「充满差错地开始」,然后再一点点调整、改进。

 

 

 

完成,比完美重要

 

 

在后现代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在行动中顿悟

 

意思是,比起把一切想清楚琢磨透再行动,不如在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动手做,然后一边做,一边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上个月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博主「堂主Lee」的故事。

 

他把每天100个深蹲和仰卧起坐,以及10公里跑步的运动量,坚持了1000天(中间有休息日,总耗时3年多)。

 

并在第1000天完成了10倍于平时的运动量,此壮举获得大量网友的点赞和认可。

 

而当他在网上发第一天的训练记录时,其实引来不少泼冷水的声音。

 

因为一开始的堂主并没有专业的运动知识,首次跑步跑到一半就痉挛疼痛,做深蹲姿势也不标准,容易对伤膝盖。

 

所以不少有人认为他就是在胡闹,这样下去相当于自残。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虚心接受建议,

 

然后一边训练,一边学习,把计划调整得更加可行,也增添休息日和其他辅助训练。

 

到最后,他顺利完成了1000天挑战,并公开自己的体检报告。

 

结果并没有出现什么损伤,健康程度也远超同龄人。

 

其实,许多厉害的人和事,正是这样一点点做起来的。

 

他们不奢求「完美的开始」,而是允许自己有瑕疵,甚至接纳自己一开始就做个垃圾出来。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够在这条路上慢慢积累,逐渐成长,努力靠近更好的样子。

 

如果你面对个人成长、情绪管理等有困扰,渴求得以梳理和强有力的支持,

 

一次,不妨从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始——

 

在这里,你能充分地倾诉和表达,咨询师陪你一起面对你当下的成长课题,梳理脉络,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这一次,看见自己,开启你的心理咨询之旅吧~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