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口秀演员小帕,曾在节目上讲述自己原生家庭中不成熟的父母。
她的父亲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不仅脾气差,不工作,啃老,还爱喝酒和赌博,会对伴侣实施家暴。
他先后结了6、7次婚,目的只是为了找一个人替他做家务、生孩子。
但他不懂得如何经营婚姻,婚后经常在外面花天酒地。
与小帕母亲离婚后,他将小帕扔给年迈的父母来照顾,自己则继续跟不同的女性谈恋爱、结婚再离婚……
有一回,爷爷奶奶攒了点钱准备给小帕买金耳环,这对维族女孩来说,有特殊意义。
结果却因父亲欠债,钱被追债人要走了。
小帕很认同鲁豫所说的,感觉她的父亲更像是她不懂事的「弟弟」。
而她的母亲则像一个情绪化的寄生者——
小帕头上有两个疤,均是拜母亲所赐:
一个是小帕年幼哭闹,母亲不耐烦地用洗衣刷子砸她;
另一个是母亲和丈夫吵架,用小帕去挡丈夫甩过来的刀子。
跟小帕父亲离婚后,母亲不愿意要小帕,将其一个人扔在街上。
随后长达10年,她同样忙着跟不同的男性谈恋爱、结婚,对小帕不闻不问。
后来好不容易联系上,她也从不关心小帕,只会向小帕哭诉“他(伴侣)打我”。
当小帕气冲冲地跑去替她出头时,她跟伴侣又突然和好了。
透过小帕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痛苦与挣扎。
她的成长环境充满了混乱、伤害和情感的断裂,这让她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创伤。
这是小帕的成长之痛;
也是很多孩子在「不成熟父母」的养育下,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
接下来,我们展开来讲讲:
什么样的父母属于不成熟的父母?
我们该如何与不成熟的父母相处?

关于不成熟的父母,心理治疗师琳赛·吉布森博士,结合数十年经验研究,将其分成了四类:
第一类:情绪型父母
这类父母的情绪通常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
他们习惯把一点点沮丧放大到世界末日的地步,依赖别人来安抚自己的焦虑。
当情绪崩溃时,他们会让孩子跟着自己经历激烈的绝望和愤恨。
极端的情绪型父母还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跟他们相处时,孩子会感觉到自己仿佛在钢丝上行走,需要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父母的情绪。
小帕的母亲就是如此——
她无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愤怒时就用刷子扔小帕,无助时就拿小帕当挡箭牌。
她把孩子当作自己情绪的容器、痛苦的出口,这不仅仅是一种暴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吞噬。
第二类:驱动型父母
这类父母总是追求完美。
他们习惯掌控孩子的生活,迫使孩子走上他们所设想的成功道路。
但他们不在乎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如果孩子不够成功,他们就会感到孩子令自己蒙羞。
生活在他们身边,孩子会觉得自己经常被挑错,很难感受到被爱。
比如,现实生活中很多拼命“鸡娃”的父母。
他们给孩子报大量学习班,要求孩子做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但他们从不关心孩子真正喜欢什么,过得快不快乐。
当孩子努力考了99分,他们会说:“为什么不考100分?你怎么这么差劲?”
他们通过过度控制入侵孩子的主体,导致孩子逐渐丧失生活热情和学习动力,甚至抑郁。
第三类:消极型父母
这类父母经常会逃避问题。
他们看起来没有糟糕对待孩子,给孩子制造伤害;
但当家庭遭遇危机、孩子因此受伤时,他们往往视而不见,甚至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比如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
每次妻子打骂女儿、剥削女儿时,他都对女儿的困境视而不见;
每次家里谈论正事时,他要么假装看报纸听不见,要么躲进厕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而极端的消极型父母——
当他们发现问题过于棘手,且自己能在别处活得更开心时,往往会无情地抛下孩子。
小帕的父亲就是如此——
对他来说,承担起丈夫/父亲的责任,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而单纯跟女性谈恋爱,享受生理的快感,则要轻松得多。
于是离婚后,他将小帕扔给年迈的父母,自己继续在外花天酒地。

第四类:拒绝型父母。
这类父母习惯在心里竖起一堵墙,拒绝情感亲密。
他们对孩子需求的容忍度非常低。
如果孩子向他们提需求,想要从他们身上获得情感回应,他们会非常冷漠、甚至愤怒。
生活在这类父母身边,孩子常常感觉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就像一个累赘。
我的母亲就是这种类型。
记得小时候,她外出务工,我很舍不得。
于是我给她写了整整两页的信,表达思念之情。
结果信寄出去了,但她一直没回。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不回信。
她很不耐烦地冲我吼了一句:“我一天到晚忙工作,哪有时间回你?”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仿佛被泼了一盆冰水,刺凉刺凉的。

当然,很多不成熟的父母,可能不仅仅是以上某种单一类型,而是混合型。
比如一个情绪型父母,也可能是一个驱动型父母,Ta会通过愤怒和惩罚去逼迫孩子走上Ta设想的成功道路;
又比如一个消极型父母,也可能是一个回避型父母,Ta面对孩子的困难处境时视而不见,还会将孩子推开。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存在一个共性:
他们无法让孩子在亲密关系中感到安全。
如果他们愿意反思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学习与成长努力成为一个更成熟的父母,情况或许会好一些。
但现实中,很多不成熟的父母是拒绝成长的,他们更愿意停留在固有有亲子模式里,任由伤害蔓延。
而身为孩子的我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父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
在长大成年以后,学习如何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去面对不成熟的父母。
琳赛·吉布森博士介绍了三个步骤,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这类父母相处。
第一步:超脱地观察
透过第三视角去观察并评估:你的父母是否属于某一种/某几种不成熟父母的类型。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苛责父母,而是为了接纳一个现实:
这类父母在缺乏自省和自我成长的情况下,可能永远无法成为我们心中理想父母的样子。
此刻我们需要问自己: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办?
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能拯救自己。
这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本心生活,不再牺牲自己来取悦父母。

第二步:成熟地与父母进行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平静且清晰地告诉父母你想要什么、你的感受如何。
你可以尽情地享受自我表达带来的舒畅,但不要期望父母一定能听进去你的话或做出相应的改变。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会用他们长期固有的方式回应我们,不会改变。
但我们也没必要因此感到失望或愤怒,而是要理智地搞清楚:
我们想通过谈话获得什么结果。
这个结果必须是清晰、明确、符合实际的。
比如:
如果我们希望父母承认过去的错误并道歉,这个目标可能不实际。
而如果我们要让父母接受“我们准备从家里搬出去”这件事情,这就是个清晰可行的目标。
另外在沟通中,我们还要做好心理准备:
父母可能会一直转移话题,无法专注在我们想要讨论的主题上。
比如当我们跟父母说打算搬出去住时,
情绪型母亲可能不会直接回应我们的话题,而是会不停哭诉自己身体不好,将我们养大不容易。
她的目的是暴露自己的虚弱,给我们制造内疚,掐断我们想搬出去的念头。
这时我们不能被她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反复强调我们想搬出去的决心,直至她放弃阻挠。
第三步:走出过去的“角色型自我”
角色型自我——
是指面对一个不成熟的父母,孩子出于对父母天然的爱,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扮演某种角色来满足父母的需求。
比如:
有些父母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于是孩子便担负起照顾者角色,倾听和安抚父母的苦闷。
在跟不成熟的父母相处时,我们不仅要超脱地观察父母,同时也要观察自己是否被裹挟在某种角色型自我里。
如果是,那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挣脱出来。
在小帕16、17岁时,当她听到母亲打电话控诉“他(伴侣)打我”时,会毫不犹豫地冲过去保护母亲。
这就属于孩子承担了父母的保护者角色。
而到了33岁,当小帕再度谈论母亲当年的行为时,她已经明确意识到:
母亲这是在向她倾倒情绪垃圾,拿她挡刀;
但她只是一个孩子,不应该由她去承接母亲的痛苦与不幸。
当真切意识到这一点以后——
她决定挣脱母亲的情感桎梏,与母亲进行课题分离,独立走向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写在最后
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在不成熟父母养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理解父母,面对父母,接纳父母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为自己过去遭受过的种种伤害感到愤怒;
也可能会为自己从未得到过的无条件之爱而感到悲伤;
甚至还可能会为自己一次次在亲密关系中重复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而感到震惊……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身后的整个家庭,
当我们接纳了父母原本的样子,不再盲目介入他们的生命课题时,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
当我们决定与不成熟的父母进行心理分离,走向独立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重拾自我的主体感。
带着这份主体感——
我们便可以和自己、和这个世界建立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为自己的生命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的父母是谁,也无法改变父母的人生;
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定义“我是谁”,以及“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这句话,送给小帕,也送给在不成熟父母的养育下,负重前行的你和我。
如果你也面对个人成长、原生家庭有困扰,渴求得以梳理和强有力的支持,这一次,不妨从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始——
在这里,你能充分地倾诉和表达,咨询师陪你一起面对你当下的成长课题,梳理脉络,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这一次,看见自己,开启你的心理咨询之旅吧~
点击下方卡片
👇👇👇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