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要脸、不害怕、不着急

我是徐慢慢 10万+阅读 7评论
来源 | 徐慢慢心理话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在之前的内容里,我们讲过一句话:“脸皮的厚度就是生命的厚度。”
 
但仍有来访者会问我:
 
为什么我总是羞于展示自己?
 

买了好看的衣服,不敢穿上街;

 

明明很努力,到了提薪的时候又打退堂鼓;

 

人群中总想当小透明,被人夸很不好意思。

 

以上这些感受的背后都和一个东西有关系——
 
羞耻感。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想把内心深处的渴望展现给别人,
 
但因为「羞」,却选择藏起来,甚至假装不存在。
 
为什么我们这么难以展现真实的自己?
 
 
今天,我想从「羞耻感」出发,和你一起探讨:
 

我们的羞耻感从哪里来?

 

羞耻感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伤害?

 

3招丢掉羞耻感,从“我不敢”到“我还要”。

 
希望这次的分享,会带给你一些新的看见,
 
让你再勇敢一点、大胆一点地面对世界。
 
 
我们的羞耻感从哪里来?

羞耻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往往有一片深埋在记忆里的“土壤”。
 
而最肥沃、也最容易滋生它的地方——就是童年时期
 
童年期是我们人格、情感和自我认知的发展期,每一次被对待的方式、每一句被责骂的话,
 
都可能在心里留下微小的印记,而这些印记,后来可能就促成了羞耻感的出现。
 
 
1、公开的羞辱
 
你有没有一犯错,就被父母或老师批评的经历呢?
 
比如,他们常说:
 

“你怎么这么笨!”

 

“真给我丢人!”

 

“看看别人家孩子!”

 

尤其是公共场合的批评,更会让年幼的我们感到羞耻。
 
来访者M就曾经因为没向校长打招呼,被校长当着全校同学的面批评,说他“没礼貌”、“没家教”。
 
那一刻,M的自尊心被深深地打击,从此之后,他开始惧怕一切权威,一想到可能犯错,就会涌起强烈的羞耻感。
 
面对职场的领导,他会下意识紧张,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
 
面对年长的长辈,他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冒犯;
 
年幼被当众否定的经历,像一根刺扎在M的心里,
 
即使M长大,也不自觉地活在羞耻感的阴影里。
 
 
2、无回应、情感漠视
 
第二种最基本,也是最痛苦的羞耻感的形式——父母的情感漠视
 
当我们表达需求、情感,尤其是展现脆弱面,如恐惧、悲伤时,
 
只要得到父母的安慰,这些沉重的情绪都会被慢慢抚平。
 
但是一旦这些情感被忽视、否定时,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不被接纳的、是羞耻的,必须隐藏起来。
 
这时,我们内在对自己的说的话,就会变成“我很受伤,我不讨人喜欢,我被怠慢,被忽视”。
 
这些都是在描述我们正体验着羞耻。
 
 
3、各种形式的虐待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在童年时遭受过身体或情感上的虐待。
 
比如,经常被父母打骂,或者父母会用剥夺食物、冷暴力等方式来惩罚我们。
 
但作为孩子的我们天生不会去怪父母。
 
在我们最需要营养、照顾和安全感的时候,
 
父母是生命中最重要、最依赖的对象。
 
所以孩子不会去相信“父母变坏了”,更不会去恨父母,而是把这份恨转向自己。
 
于是,孩子们会反复在心里说:
 
“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才会遭到这样的对待。”
 
 
有句话特别贴切:
 
当你打骂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停止爱自己。
 
当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打骂和惩罚中长大,
 
他会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内化父母的否定,陷入深不见底的羞耻漩涡——
 
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不值得拥有任何美好的事物。
 
羞耻感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伤害?
 
 
我们刚才聊到,很多羞耻感,其实是被外界“灌”进来的, 
 

也许是父母的情感忽视; 

 

也许是同学的一句嘲笑; 

 

也许是老师的公开羞辱...... 

 

当我们把羞耻的经历内化, 它们不仅仅停留在过去,还会在未来不断地限制我们。 
 
咨询师严艺家曾说过: 「羞耻」是一种非常有力的伤害武器。 
 
那么,羞耻是如何伤害我们的? 
 
1、羞耻感的杀伤力在于它的隐蔽性
 
 “羞耻”这个词的英文是 shame,词根源自拉丁语,意思是“隐藏、遮掩”。 
 
它不同于内疚、愤怒这些情绪, 
 
内疚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事而感到抱歉, 愤怒是带有向外的攻击性、破坏力。 
 
但羞耻感,是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否定, 
 
这是一种触及自我认同层面的伤痛。 
 
由于它太过痛苦,我们的大脑会用各种方式来逃避它。 
 
正因如此,很多坏习惯其实都源自未被处理的羞耻感。 
 
但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所以常常难以改变。 
 
 
来访者明明总是卯足了劲投入到工作中, 每天加班到很晚,接手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拒绝休息。 
 
他总是努力说服自己,说这是有野心。 
 
但其实这些停不下来的努力来源于明明某种的信念: 
 
「我的价值取决于我的成就」 
 
这种信念伴随了一种存在的羞耻:我必须要足够努力才能换取留在公司的资格。
 
所以你看,羞耻感更像是困住心灵的隐形枷锁, 伪装成「野心、「努力」等字眼。 
 
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操控了我们的选择, 让我们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 
 
 
2、羞耻感是我们成功的最大阻力
 
斯坦福大学追踪研究显示: 
 

因害怕出丑而放弃职场晋升机会的案例中, 78%的当事人5年后仍在原职级,

 

而那些勇于尝试的人,失败率也只有32%。 

 
这说明——羞耻感往往比失败本身更让人害怕。 
 
但博主@石榴大王恰好是个反例。 
 
她是一个没有「做事羞耻」的人, 
 

大学去摆摊卖东西,忙不过来就找同学帮忙; 

 

自己开青旅,提前找朋友帮忙评价; 

 

做自媒体,被熟人刷到了就让对方帮她做数据...... 

 

她完全不在意被看到,也不在意这件事会不会成功。 
 
正因如此,她才能迈出舒适圈,收获更多的可能性。 
 
她总爱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屏幕前的你也可以把这句话记下来:
 
 “宇宙里,你就只是一颗尘埃,根本不在乎你摔得多难看。 
 
但世界永远会奖励那些敢闯敢拼的人!”
 

 

如何丢掉羞耻感,
从「我不敢」到「我还要」
 
 
虽然羞耻感会在暗中伤害我们、限制我们, 但好消息是,羞耻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这次,我想教大家3招,让你不羞耻地表达「我想要」。 
 
1、看到“我不敢”背后,其实是“我想要” 
 
每一个“不敢”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份细小却真实的“想要”。 
 

不敢提出离职 → 你渴望一个更轻松、更公平的职场环境;

 

不敢开始恋爱 → 你渴望亲密,却又害怕受伤; 

 

不敢拒绝父母的安排 → 你渴望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所以,不妨多问自己:
 
我害怕的是什么?我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 
 
只有当我们看见并承认那个渴望, 才可能鼓起勇气去迈出第一步。 
 
 
2、 把“我不敢”换成“我选择…...” 
 
首先,识别那个让你羞耻、不敢行动的念头, 
 

“提要求会被拒绝”;

 

“展示自己会出丑” ;

 

“麻烦别人会让人讨厌” 。

 

接着,你可以试着在心中大声或心里坚定地描述那个羞耻念头, 再然后接上你真正想做的行动。 
 
比如,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
 
“我知道你怕提要求显得麻烦,但现在,我选择开口请ta帮我搬一下桌子。” 
 
慢慢地,你就能从「被羞耻控制」变成「自己做选择」, 化被动为主动,逐步找回对行动的掌控感。 
 
 
3、做最小单位的「见光」尝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上来就挑战最害怕的事,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不妨从最小、最安全的一步开始。 
 
来访者瓜瓜有社交羞耻症,一和人说话就会立刻脸红、心跳加快,脑子一片空白。 
 
她在咨询中总和我说:“我连和别人打招呼都不敢。” 
 
于是,我给她布置了一个任务: 每天对一棵大树打招呼。 
 
起初,瓜瓜站在小区的花园里,面对大树感觉喉咙发紧, 慢慢地,她开始结结巴巴地向大树说「你好」。
 
再后来,她试多了几次,声音慢慢变大,心跳也没有那么快。 
 
虽然对象只是棵树,但她体验到了“原来我开口也不会再脸红”的喜悦感。 
 
 
这也是我想告诉大家的: 
 
最小单位的见光试验,就像在黑暗的山洞里凿开一个小洞, 
 
重点不在于这道光有多亮,而在于你真的勇敢地让光照了进来。 
 
好好记住那一瞬间的感觉—— 
 
那是属于你的勇气,它会在下一次行动时,成为推动你前进的能量。

 

如果你面对个人成长、情绪管理等有困扰,渴求得以梳理和强有力的支持,一次,不妨从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始——

 

在这里,你能充分地倾诉和表达,咨询师陪你一起面对你当下的成长课题,梳理脉络,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这一次,看见自己,开启你的心理咨询之旅吧~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END. 
 
 
作 者 / 陈 毛 毛 、卢 克
编 辑 / 鱼 仔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