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不听话”之后,我终于养成了富足体质

我是徐慢慢 417阅读 0评论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有很多来访者都跟我分享过同一个疑惑——

 

自己从小到大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

 

但在赚钱这件事上,却不如一些不听话、不守规矩的人混得好。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迷茫。

 

作为一个事事听话的乖小孩,一路走来我都非常保守、不敢冒险,为的就是能有父母口中稳定的工作、收入和生活。

 

可当身边“离经叛道”的朋友陆续买房换车,而我还在为了买一条裤子而精打细算时,

 

我内心难免有些苦涩。

 

乖孩子们,似乎在财富面前陷入了一种集体困境:

 

循规蹈矩,却依然陷在金钱焦虑里;

花钱瞻前顾后,但积蓄也平平。

 

 

其实,问题核心就在于:

 

“过度听话”这种习惯,和“赚大钱”需要的特质,很多时候是反着来的。

 

那么,具体都有哪些不同呢?

 

今天我总结了3类人格特质,来看看你中了哪一条吧👇

 

*案例均已作授权和模糊化处理

 
 
01
会赚钱的人,主动出击,
太听话的人,被动等待。

赚钱,尤其是想突破普通收入,往往需要你主动出击,去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机会。
 
但听话的人习惯了等待指令,就像等着老师布置作业的学生。
 
在没正式进入心理行业之前,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公号撰稿兼职。
 
当时公司有个账号在征广告稿,稿费非常可观,主题恰好是我感兴趣的领域。
 
我想试试,却又陷入了「好学生心态」的纠结里:
 

我能写好广告软文吗?

 

数据转化不好怎么办?

 

领导也没叫我去,万一他觉得我不够格呢?

 

 
我反复自我审查,而后放弃了投稿。
 
而跟我一样“资历尚浅”的同事小陈,却毫不犹豫报名、交稿。
 
小陈还主动去问她上司过稿有什么标准,广告方喜欢什么类型的文风,能不能帮忙指导自己。
 
这些事在我听来,每一件都是那么地难为情。
 
结果小陈不仅入选,还更因此获得专栏邀约,有了稳定的额外奖金收入。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好的机会,眷顾的不是“等待被允许、被认可的人”;
好的机会,涌向的是那些“主动争取、表达和创造的人”。
 
过度地依赖外部指令,底层心理其实是怕犯错。
 
主动的人,也会怕犯错、怕不确定性,也会犹豫踌躇。
 
但他们更倾向于把「有风险」理解为「有潜力」,而不是让恐惧占上风。
 
如此一来,才能识别和抓住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机遇。

 

02

 

太听话的人,懂规则、守规则,

 

会赚钱的人,懂规则、但也挑战规则。

赚钱,经常需要我们去挑战权威或者质疑规则。

 

“为什么这个东西这么贵?”

 

“这个事为什么非得这么麻烦?”

 

“有没有更高效更赚钱的方法?”

 

 

但听话的人总觉得“既然规定是这样,我就应该按照规矩来”,困在应该思维里。

 

这个“应该”来自父母的目光、权威的评价、集体潜意识又或是某种奖惩制度。

 

 

来访者小李工作很努力,业绩也不错,但入职两年都没涨过工资。

 

她听说同岗位新来的同事工资都比自己高。

 

想去争取,但应该思维又悄悄作祟:

 

“我这种普通员工,应该乖乖等普调。”

 

“女孩应该要安分一点,不要太有野心。”

 

“职场人应该听老板的安排,不能太自我太刺头。”

 

 

结果小李一直等到年底普调,一分钱没有涨。

 

 

咨询室里跟我聊到这一部分时,她觉察到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也是如此。

 

作为家里的大女儿,父亲一直在要求她为妹妹让步。

 

以至于每当想买新文具新书包的时候,她总会自我洗脑:

 

“爸爸说的对,我是姐姐,我应该要懂事一点,不能乱花钱。”

 

 

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

 

我们与父亲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一切外部权威的关系。

 

大家会发现,那些小时候与父亲关系不错——能平等对话、能坦然提需求的人,通常长大后和金钱的关系也不错。

 

比如我的朋友阿荷,她在初入社会时也遇到和来访者小李一样的困境。

 

但她的父亲却呈现出了一种养育方式——

 

他会告诉女儿世俗的规矩,但是也会支持她做自己的选择。

 

所以阿荷选择勇敢地去质疑老板。

 

虽然并没有像爽文一样争取到应得的利益,但好在她看清了对方的嘴脸,及时止损。

 

 

对规则的盲目服从,本质上是我们对自己真实需求的背叛,对自己创造能力的阉割。

 

请记住两句话:

 

没有什么应不应该,只有我想不想要;
没有什么权不权威,只有我决定如何看待。

 

03
会赚钱的人,敢于开口争取,
太听话的人,困于金钱羞耻。
 
 
太听话的人,还经常被灌输这样的理念:

 

谦虚是美德

 

谈钱太庸俗......

 

这种“在金钱面前退让”的教育,会导致我们对自我价值的低估。

 

在涉及利益的关键时刻——谈判、分成、争取资源,

 

我们羞于启齿,内心被“我不配”、“提要求显得贪婪”的声音淹没。

 

这种“金钱羞耻”也曾是我的顽疾。

 

 

转行咨询师5年的时候,我的经验积累不少,口碑也不错,

 

当时同辈都已经自然涨价,但我还是犹犹豫豫。

 

甚至当来访者主动询问咨询费,我仍会心虚地报出低于市场价的价格。

 

等到对方爽快接受后,我内心才觉得安心。

 

我跟同行聊起这个话题时,她坦然地分享了自己的收费标准及涨价逻辑,自信且专业。

 

我惊讶于她的“理直气壮”。

 

她反问我:“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工作配得上这个价钱,那么来访者又如何认可你呢?”

 

这如当头棒喝。

 

 

后来我跟我的督导也聊到了这个话题,她告诉我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妨碍」

 

要走出这种金钱上的自我妨碍,

 

比起问“它让我失去了什么”,督导更建议我问一问“它让我得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从小就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的声音:

 

「要钱的,都是坏小孩。」

 

我把金钱当成了一种很脏的东西。

 

我推开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和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形象”。

 

当我开始去识别和破除这种观念,

 

当我开始刻意地练习看到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和能力匹配的价值时,

 

我的个案数量并没有如我想象般的“一涨价便流失”。

 

相反,因为笃定自己的价值,每次咨询我都会更加全身心投入,来访者们的体验也会更好,通过推荐来的个案也越来越多。

 

 写在后面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过一个“自我效能感”理论。

 

“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念,深刻影响了我们对目标的设定,以及行为的选择。”

 

如果你也觉察到自己在金钱有很多卡点,想摆脱这种越听话越赚不到钱的困境,

 

我的建议是:少听别人的话,多听自己的话。

 

什么话呢?我有一些自我肯定语分享给你,此刻请做三个深呼吸,并默念——

 

“我的时间、技能和知识非常有价值,值得被公平付费。”

 

“赚钱是对我创造价值的认可和奖励,这很正当,不可耻。”

 

“别人有拒绝的自由,我也有争取的权力。”

 

“拥有金钱不会让我变得庸俗或冷漠,我依然可以保持善良和本心。”

 

“谈论金钱和利益不等于自私自利,这是维持健康关系的基础。”

 

“我的价值不由他人单方面定义,我有权认可并主张自己的价值。”

 

“每一次自信地谈钱、收费、接受报酬,都是我破除金钱羞耻的胜利。”

 

“我允许自己体验富足的感觉,并相信这感觉会吸引更多丰盛。”

 

愿我们都能走出乖小孩、好学生的桎梏。

 

当你开始理直气壮地认可自己的价值时,财富也会更理直气壮地走向你。

 

 

当然,要松开那些“乖小孩”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那份“听话”“懂事”的惯性,可能已经在你心里待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而是习惯了忽略自己的声音、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甚至在做出选择时都在偷偷等一个“被允许”。

 

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某个转折口前感到卡住,

 

这一次,不妨从「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服务开始——

 
在这里,有人真正听你说话,也陪你听见自己的声音。
 
这一次,不再只是听话,也试试听听自己的心。
 

 点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END. 

 

作 者 / 卢 克
插 画 / 汤 圆
运 营 / c c
主 编 / 陈 毛 毛
每一个「在看」
我都当成喜欢👇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