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这1个特征,不建议长期住一起

武志红 10万+阅读 0评论

作者 | 武志红
编辑整理 | 阿懒莫
责编 | 陈轻轻

 

 

控制,是家庭中最常见的伤害。

 

每当谈到控制,总有人说:

 

不管孩子学习,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

 

不管孩子作息,他们就会胡乱作息……

 

以前我也会认真和他们探讨,但后来我发现,其实这纯属一个辩论而已,根本没有探讨到真正的点上。

 

真正的关键点是:控制欲强的人,他们有太多无意义的、琐细的控制。

 

所谓管孩子学习和日常作息,只是找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合理的点,证明自己控制是有意义的。

 

一旦去看那些琐细的控制,你就会发现,它们荒唐、可笑又伤人。

 

 

 

 

我的一位男性朋友,曾分享他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回到家里,把水杯放在桌子上。

 

父亲走过来说:“你怎么把水杯放在这呢?你应该放在那儿。

 

但他早预料到了,即便一开始他就把水杯放在那儿,父亲一样会过来纠正他。

 

哪怕就只有0.1毫米,父亲都要过来挪动一下,像是有瘾。

 

并且我的这位朋友当时已经快30岁了。

 

这听上去是不是非常的无聊可笑?

 

但类似的事情无处不在。

 

前段时间我接受了一个采访,底下评论区有很多人分享了自己在家庭里的遭遇——

 

“刚刚和我妈吵了一架,因为我微信头像换了个小仓鼠,她不喜欢。

 

“哈哈我四十多了,拜灶王爷插一炷香,我婆婆都要抽出来重新插一次。

 

“小时候吃饱了,我妈还要往我嘴里塞饭,直到我干呕了哭了也不听,甚至看我哭还会骂我。长大后提起这事,她说,我自己小时候吃不饱,所以想让你吃饱些。

 

“家里老人觉得洗洁精是化学剂,会引起肩膀痛,我洗碗时就一直站在旁边念叨不要用洗洁精,试过用科学解释,但没用,一定要说到你不用为止。

 

控制,是养育者的一份自恋——

 

“我”有一个想法,并试图将这个想法套在“你”身上。

 

这首先是,没有了边界感,模糊了我与你的独立界限,在构建共生。

 

其次是,太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甚至当做真理来对待了,但实际上,很多控制都是没事找事,

 

毫无意义,却拿它去破坏最亲近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基础的规律,叫做生能量死能量

 

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每一个愿望,都是一份能量。

 

当这个愿望实现了,它就是生能量」;

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它就是死能量

 

比如孩子的日常穿衣。

 

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穿上了喜欢的衣服,这就是孩子的一份生能量;

 

如果父母非觉得孩子冷,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穿衣,这就变成了孩子的一份死能量。

 

说到这,高控制带来的伤害就非常清晰了——

 

假如父母控制欲望很强,孩子有了自己的愿望,却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做选择,被迫听从父母,

 

这就意味着,父母时时刻刻都在给孩子制造死能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就彻底不能管孩子了。

 

关键在于整体的养育风格:

 

孩子是在以生能量为主导的风格中长大,还是在以死能量为主导的风格中长大。

 

两者会导致巨大的差别——

 

生能量不断发生的人,他的自我会很强大,很坚韧,而且很真实。

 

相反,在被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因为累积了太多死能量,他的自我就会很虚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越来越丧失对自己、对世界的信心,因为在他过往累积的经验中,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愿望基本上都会死掉。

 

很多厌学抑郁的孩子身上,都是积压了太多的死能量。

 

 

 

 

 

此外,高控制的带来的伤害还在于——

 

一个从小在被控制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这种关系模式复制给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种代际传递

 

比方说放水杯这件事,

 

假如孩子能够有所觉察,能够对父亲说:“你为什么要拿我的杯子?我感觉你在控制我。”

 

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当他成为父母,控制孩子可能性反而要小。

 

但假如孩子接受了父亲的行为,把心里的难受抹掉或者给压下去了,并说服自己:“爸爸也不容易,他是为了我好,我就忍一下。”

 

当他一次次地将父亲的逻辑合理化,

 

那么成为父母后,他很可能会沿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一代一代的轮回下去。

 

对此,心理学上说,

 

一个人构建怎样的关系模式,往往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也就是,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会内化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变成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

 

当我们在关系中,这个模式就会不自觉地跑出来。等我们有了孩子,它也会呈现在我和孩子之间,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我常分享一句话,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最大的祝福,是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

 

而原生家庭最大的诅咒,就是不断告诉孩子“你的感觉是错的,你得听我的。”

 

 

 

 

 

很多人之所以总盯着别人的事,总想着去控制孩子、控制伴侣,

 

其实是因为他们知道:控制自己太难了,所以转去控制别人。

 

比如很多父母,自己事业做不好,家务也很一般,但管起孩子来却非常自信,说话总是斩钉截铁。

 

为什么自己的人生都过不好,却对管孩子这么有信心?

 

这其中有一个巨大的原因是——

 

人在控制自己时有体感

但控制孩子时则失去了体感」。

 

比如控制自己的时候,要戒烟、 戒酒、改变作息习惯,就会发现要身体力行地管好自己非常不容易;

 

但控制孩子时没有了体感,只需用头脑来分析想象,因此会产生一种错觉: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指导来,他的人生就顺了。

 

这样的控制欲望,是生活中很多痛苦的源头——

 

被控制者会感到窒息、愤怒,陷入自我怀疑;

 

控制者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理解,然后也觉得很委屈;

 

最后,关系会因此变得紧张、疏离,甚至走向破裂。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

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特别是对于控制不好自己的父母来说,少管孩子,你就赢了。

 

当父母给予孩子一个巨大的空间,

 

让孩子在这个空间内,能够按照自己的自发性去探索世界,发展他的热情和创造力,

 

那么孩子就能够逐渐学会尊重、信任自己的感觉,然后逐渐走向成为他自己的道路。

 

这个道路看似慢,但非常值得。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被别人的意志所奴役,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父母一定得明白,爱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

 

真正的爱是如其所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属于他们的人生课题。

 

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南京武汉9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图片
 

如果你也在家庭中感受到控制带来的窒息,或是发现自己无意识重复了原生家庭模式,心理咨询或许能成为你打破循环的起点。

 

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咨询师陪你一起梳理关系模式,修复创伤,重建边界,找回被压抑的内在力量。

 

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