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这句口头禅的人,童年都受过同一种伤

我是徐慢慢 10万+阅读 5评论
来源 | 徐慢慢心理话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
 

朋友问你想吃什么,你说“都可以”,结果选到不爱吃的菜,还不好说出口。

 

上司问你方案行不行,你说“也行”,结果被推去做你不认同的方向,还要负责收拾烂摊子。

 
这些“模糊不清”,是一种习惯性的含糊表达、自我压抑或模棱两可的关系姿态。
 
 
根据我在咨询中的观察,它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
 

情绪模糊:压抑情绪,不表达、不自知

 

边界模糊: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不敢拒绝

 

注意力模糊:做事瞻前顾后,难以专注于眼前的事

 
很多来访者都认为,模糊是一种中庸之道。
 
为人处世,模糊是更保险的做法。
 
真相却是:每一次模糊的表达,都是在放弃一次被真正理解的机会。
 
*以下案例均已做授权和模糊化处理
 
 
模糊
是你从小就学会的“求生策略”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了为人处世都“模糊不清”?
 
因为在很多家庭里,表达真实感受是危险的——
 
一句“我不喜欢”“我不要”,可能立刻换来——
 
“你怎么这么难带!”
 
“我说了不行就不行!”
 
“你不要给我惹麻烦!”
 
 
于是你学会了试探父母的脸色和语气,
 
在心里快速评估:“把我的想法说出口,会不会惹他们不高兴?”
 
你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是在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既能试探他们的意图,又不至于触怒他们。
 
来访者小F分享过一件事。
 
她小时候真的很喜欢画画,央求了妈妈很久,终于被允许报了个暑假美术班。
 
妈妈也一开始挺支持的,甚至给她报了个比赛,说:“认真画画,画得好就给你奖励。”
 
但比赛那次,她没得奖。
 
回来之后妈妈冷着脸说:“就画成这样?”
 
“早知道是这种水平,当初花那些钱干嘛?学习都耽误了!”
 
小F一下子觉得特别丢脸,也特别委屈。
 
 
她原本以为喜欢一件事,是一件很纯粹的事,
 
可她发现——
 
喜不喜欢不重要,有没有成绩才重要。
 
从那以后,她开始把所有“我想做”都说成:“随便啦”、“也不是非做不可”。
 
因为她太害怕:
 
一旦表达得太清楚,就要承担后果。
 
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模糊”是一种聪明的策略:
 

对父母,含糊一点可以避免被否定、减少冲突;

对自己,不做选择,就不用承担选错的后果。

 
但长大以后,这种“模糊”变成了一种代价高昂的自我保护。
 
你的人际关系会很混乱:分不清什么事该让别人自己面对,什么是自己该负责的。
 
你会变得特别累:总在反复猜测“我是不是说错话了?”、“ta是不是生气了?”
 
你会和真实的自己疏远,因为你习惯了模糊自己的真实感受。
 
 
另一位来访者小J,是个30岁刚出头的女生。
 
她目前的收入还不错,但对职业发展一直很迷茫。
 
她好像做什么都可以——
 
想转岗做内容,也想试试入行咨询师,有时又幻想开一家咖啡店。
 
但又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我也不知道我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还是只是累了,想换个环境。”
 
“我怕我换了之后会后悔,结果永远都卡着,不能像别人一样说干就干。”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习惯性模糊的人,往往也容易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感到迷茫和焦虑。
 
因为你总在回避一个问题: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当你长期不表达、不确认、不面对,就会逐渐失去感知真实感受的能力。
 
 
“模糊不清”
是一种情绪陷阱
 
 
来访者小Y,曾经是一个在很多事情上都很“模糊”的人。
 
明明不想答应朋友的邀约,她却会说:“我到时看情况。”
 
领导布置她加班,她想拒绝,却挂着笑容说:“我试试看能不能搞定。”
 
可是边界模糊的人,往往活得累、关系乱、情绪崩,也很难看清自己到底在干嘛、想什么、要什么。
 
 
就像小Y,她的生活看起来没有明显的问题,但却总在反复踩雷、反复后悔。
 
有一次她临时失约,遭到了朋友劈头盖脸的指责:
 
“你不想来就早说啊,还耽误我安排行程!”
 
她在工作中也总是背锅。
 
因为别人默认了,她既然没说不行,就等于愿意加班。
 
事情没做好,自然就成了她的责任。
 
反复被朋友、同事指责,让她陷入了长期的内耗和焦虑。
 
 
每次跟别人有交流,她都会自我怀疑:我会不会又说错了什么?
 
结果,小Y开始对人际关系越来越厌倦,却又很困扰:
 
为什么她总是不被理解和尊重?
难道与人相处,非得把话说死不可吗?
 
当然,关系中不是非要把所有的话都摆在明面上。
 
“模糊”也是一种常见的关系姿态,但它也会变成一种陷阱。
 
你以为自己是在留余地,
 
但实际上,习惯性的模糊,可能会让你失去被理解的机会,被尊重的界限,还有被自己信任的底气。
 
 
3个心理练习
帮你重拾“清晰”的勇气
 
 
当然,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坚定果断、边界分明。
 
但你可以从今天起,开始练习听见自己的声音。
 
我为你准备了3个特别实用的心理练习——
 
打开备忘录就可以开始,温柔地带自己从模糊走向清晰。
 
 
练习一:每天清晰记录一个“我真实的想法”
 
比如,你可以写下:
 

今天其实不想出门,但又觉得不答应不礼貌。

 

听到那句话时我有点不舒服,但我只能打哈哈假装没事。

 
认清自己,并不等于立刻行动,而是学会不再忽视内心的声音。
 
写下来的那一刻,你已经比原本更清晰、坚定了一些。
 
 
练习二:每天允许自己“不被喜欢”
 
也许在重大的决定上,你已经习惯了去迎合大流,不惹麻烦。
 
但你可以每天挑一件“不被喜欢也可以”的小事,练习表达真实的想法。
 
比如,你可以说:
 
“我不太喜欢这家餐厅,可以换一家吗?”
 
“我也想参加聚会,但我也很想享受一个独处的周末。”
 
这些小小的体验积累起来,你会慢慢发现:
 
你有权利表达不喜欢,世界不会因为一句“拒绝”就塌下来。
 
 
练习三:问自己——“我是在表达自己,还是在避免冲突?”
 
在你每次说出模糊的表达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说这句话,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恐惧?

 

如果我完全不担心别人不高兴,我会怎么说?

 
很多“我无所谓”,背后藏着的都是“我不敢说”。
 
即使你意识到“我不敢把话说清楚,怕会被针对/讨厌”也没关系。
 
仅仅是这样的觉察本身,就是走向清晰的巨大改变。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一致性”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当一个人能真实感受、如实表达,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时,他才能活得自由。
 
如果你看到这里,仍觉得很难改变,我想对你说:
 
清晰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选择。
 
也许“模糊”曾经保护过你,但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了解自己之后,依然愿意站在自己这边。
 
所以,试着做一个更清晰的人吧。
 
不是为了变得“更厉害”,而是因为你值得过上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见的生活
 
  END. 
 
图片
 
作 者 / 小 泽
插 画 / 汤 圆
运 营 / c c
主 编 / 陈 毛 毛 
 
图片
 

或许此刻的你,正被模糊不清的时刻困扰着。

 

那些说不出口的拒绝、咽下去的感受、摇摆不定的选择,像一层迷雾笼罩内心,让你看不清自己,也让他人难以靠近。

 

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咨询师陪你梳理困住自己的议题,重建与自己真实感受的联结,活出更有力量的生命状态。

 

击下方卡片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评论(0)

    加载更多评论
    暂无评论